天天看點

古史傳說與考古學實證的有機結合,帶大家了解曆史

古史傳說與考古學實證的有機結合。根據古史傳說,大約五帝時代,在黃河、長江流域曾經居住着許多部落和部落聯盟。曆史學家很早就開始注意對這些傳說材料進行梳理。其中,蒙文通注意到不同傳說出自不同的史學系統,他根據各系所傳承的古史系統,将各地居民相應地分為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和江漢民族三大集團;而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将其劃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的說法,對學術界的影響更加廣泛。

這種劃分雖然難以準确,但是,與考古學文化系統的劃分相對應,的确反映了一定的曆史真實。結合考古學證據得知,蒙文通和徐旭生劃分的三大集團分别與考古學文化的中原文化區、海岱文化區和長江中遊文化區相對應。

一般認為,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屬于華夏集團先民的遺存,而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為東夷集團先民的遺存。東方有太嗥(或作太昊)、少昊、蚩尤等族團。文獻記載“衛,颛顼之虛也,故為帝丘”,所說的地方在今河南濮陽,正是東方和中原兩大部族集團分布的鄰接地區,也是考古學上東方的大汶口文化與中原的仰韶文化的交彙地區,恰可與上述傳說相印證。

根據考古學發現可以得知,這三大文化區,至少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已經形成文化區的雛形。其中,在中原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中期至夏代以前的文化發展關系為前仰韶文化(含河南中西部的裴李崗文化、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和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海岱地區的史前文化順序是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典型龍山文化;長江中遊地區則是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這三大區城的史前文化奠定了中原與東方、南方的關系。

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前期,特别是相當于廟底溝類型的時期,中原影響東方和南方的勢頭明顯,具有标志性的中原地區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圖案和陶器影響到大汶口文化和大溪文化的腹地。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後期,中原勢力減弱,而東方和南方勢力崛起,紛紛挺進中原腹地,以至于在鄭洛地區可以見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和屈家嶺文化風格的陶器。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時代,中原再度崛起,成為中國史前文化多元一體有核心格局中的中心地區。中原與東方海岱文化和南方長江中遊文化區的這種曲折複雜的關系,正好是古史傳說中三大集團關系的映照。

當然,在新石器文化區系的劃分中,不止這三個文化區,蘇秉琦曾經劃分為六個,嚴文明劃分為十二個,可見,曆史的真實情況要比傳說複雜得多,隻有把古史傳說與考古學實證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複原上古史的真貌。

反映各民族關系的事件中,最有影響的是關于戰争的傳說。較早的是黃帝、炎帝聯合,與東夷蚩尤的一次戰鬥。大緻是說,炎帝族與蚩尤族發生戰争,炎帝族戰敗,求救于黃帝族。于是黃帝使“應龍畜水”,用以淹沒蚩尤的軍隊。蚩尤乃請風伯和雨師,破壞了應龍的水陣。黃帝又請來旱神女魃,使天放晴。後來,終于戰勝蚩尤,擒殺蚩尤于冀州之野。

黃帝與蚩尤的戰争在考古學中的反映可以從仰韶文化晚期與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關系上得到一些印證。

古史傳說與考古學實證的有機結合,帶大家了解曆史

畫像磚上的《黃帝戰蚩尤》

蚩尤戰敗後,黃帝與炎帝又發生了一次戰争。地點在阪泉之野。史載,黃帝乃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此後,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聯盟成為黃河流域最強大的部落聯盟。

年代稍後的戰争,是黃、炎集團與南方的三苗集團的沖突《左傳·昭公元年》有“虞有三苗”的說法。較晚的是堯舜禹連續征伐三苗的戰争。《呂氏春秋·召類》有“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墨子·非攻下》載:“昔者有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電誘祗,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溢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後乃遂幾。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史記·五帝本紀》雲:“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尚書·呂刑》曰:“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至于征伐三苗的故事,則可以從中原地區自仰韶文化晚期以來直到龍山文化對長江中遊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勢力消長中得到一些印證。

在傳說時代的各項事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最廣。《詩經·商頌·長發》雲:“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孟子·滕文公上》更有生動的叙述:“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迹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渝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人。”

古史傳說與考古學實證的有機結合,帶大家了解曆史

《神農氏嘗藥辨性》

治水成功使大禹成為衆人傳頌的英雄,以緻某些古代文獻把他描述為神。

在古史傳說中,常見有某帝發明了某物的創制傳說。比如炎帝,一說即神農氏,發明了農業、醫藥和陶器;《史記》和《淮南子》則記載了神農嘗百草,以草藥治病救人的故事。

炎帝的後裔中,有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會種植谷物、蔬菜,被後人尊奉為稷神--谷物神。炎帝後裔的另一支共工氏,其子後土,治理洪水成功,被後人尊奉為社神--土地神。此後,社神、稷神成為農業社會的最高神祇,西周以來受到人們普遍祭祀,以後又把“社稷”引申為天下、國家之義,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古史傳說與考古學實證的有機結合,帶大家了解曆史

清刻本《命官授時圖》

在創制傳說中,關于黃帝的發明傳說是多方面的。比如傳說他發掘首陽山的銅礦,加以冶煉,鑄成銅鼎;并且鑄造十二銅鐘,和以五音,可以演奏音樂。再如,傳說他用樹木制造船、車,用于運輸;也有的說他發明縫紉,制作衣裳;還說他發明曆法,派人到四境觀察天象,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四季的變化播種百谷草木,等等。

按照《世本·作篇》的說法,還有更多的人物參與了創造發明,如伯餘作衣裳,史皇作圖,倉颉作書,昆吾作陶,祝融作市,化益作井,蚩尤以金作兵,鲧作城,堯作宮,奚仲作車,菱作樂等,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社會生活、文物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這些創制傳說,往往把某一項甚至某幾項發明,歸功于神通廣大的某個人,不一定正确,而且有些說法互相沖突,是以不可全信。如果把這些發明看成是時代的産物,且與考古發現相參照,就可以看出這些發明并非向壁虛構。傳說時代擁有那麼多的發明創造,可見當時是一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是充滿發明創造的時代,是中國文明曙光初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