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北韓半島原來是同一個國家,由于二戰後被兩大集團占領,于是分裂為兩個國家,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解一下在半島上慘烈的一場戰役。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2020年10月25日,北京,今天10時起,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的“銘記偉大勝利

如果問你抗美援朝戰争哪個戰役最出名?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是上甘嶺戰役。其實,上甘嶺戰役之前的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規模都比上甘嶺戰役大,可是為什麼單單上甘嶺戰役名氣這麼大呢?關于上甘嶺戰役,你可能還有很多不知道的。

其實上甘嶺戰役不是發生地,其實上甘嶺是志願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聖山若失,“聯合國軍”居高臨下,志願軍在平康平原就很難立足。是以志願軍必須守住上甘嶺,上甘嶺成為兩軍必争之地。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上甘嶺戰役形勢圖

1952年秋,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全線戰術反擊作戰取得節節勝利,“聯合國軍”處境愈加被動。此時,正值美國總統選舉和聯合國第七屆大會召開前夕,戰俘遣返談判陷入僵局。“聯合國軍”為适應政治鬥争需要,破壞志願軍和人民軍正在進行的戰術反擊,擺脫戰場上的被動局面,謀求在停戰談判中的有利地位,先于10月8日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向朝中方面施加壓力,繼之于10月14日開始在北韓中部戰線發動“金化攻勢”,對位于金化以北上甘嶺地區的志願軍兩個連的支撐點陣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實施進攻,企圖奪取志願軍的防禦要點五聖山,改善其戰場态勢。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金化攻勢”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J.A.範佛裡特親自謀劃和指揮,于10月14日發起。“聯合國軍”陸續投入兵力,參戰部隊先後有美軍第7師(配屬美軍空降第187團、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南北韓軍第2師(配屬第37團)和第9師,共計步兵11個團又2個營,另18個炮兵營,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達6萬餘人。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上甘嶺地形

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擔負防禦任務的部隊為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副政治委員杜義德)指揮的第15軍。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由第45師第135團2個加強連防守,兩個陣地構築有長10米以上坑道48條(全長760多米)。戰役開始時,第15軍正在參加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聯合國軍”發起進攻後,第15軍立即改變作戰計劃,全力投入上甘嶺地區的防禦作戰。在戰役過程中,志願軍又陸續參戰的部隊有第15軍第45、第29師,第12軍第31師和第34師1個團,榴彈炮兵第2、第7師,火箭炮兵第209團一部,第60軍炮兵團一部,高射炮兵第601、第610團各一部,計山炮、野炮、榴彈炮114門和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另兩個工兵營,總兵力4萬餘人。整個作戰由第15軍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指揮。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也調整部署,全力保障上甘嶺地區作戰。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願軍兩個高地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共傾瀉炮彈190餘萬發,最多一天30餘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餘枚,最多一天出動250架次,投彈500餘枚。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

戰鬥之激烈程度,炮兵火力之密度為前所罕見,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準。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願軍參戰部隊依托坑道和智慧膽量與敵反複争奪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沖鋒25次,營以下沖鋒653次。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争中的硫磺島戰役,也隻有32.6%。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志願軍鎮守陣地

這次戰役最艱苦的就是坑道戰,由于敵人的炮火壓制,我方的補給很難送達,很多戰士隻能忍受饑餓。他們每天每人隻能吃到半塊壓縮餅幹,他們最缺的就水,沒有水的話餅幹根本咽不下去。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隻能喝尿,但是沒有水喝就連尿也很少。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聯絡困難的上甘嶺指揮所

“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道戰階段的立功标準。兩個高地的各個坑道,距五聖山主峰最近的地方僅500米,最遠也不過1000多米,但要通過10道封鎖線。即使到了坑道口,要進去也很難,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派去一個班,活着進坑道的隻有三分之一,為送一壺水,甚至要付出幾條生命。15軍後勤部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組織機關和部隊靠“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将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食品、物資送入坑道。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志願軍戰士在坑道岩石接水喝

坑道戰就陣地戰而言其實更加艱難。地上的敵人可借有利地形對坑道中的志願軍進行封鎖,堵塞、爆破、煙熏、化學藥劑以斷絕志願軍的糧水儲備,活活将志願軍困死其中。

那時坑道内的志願軍隻有半個餅幹的補給,水資源近乎枯竭,大部分都在用排洩物強行補充水分。人丹放在嘴裡化不開,就幹幹地在嘴裡含着,很多傷員為了戰友能活下去,選擇自己餓死在洞口。

上甘嶺戰役湧現的英雄人物最多

在上甘嶺戰役中,15軍、12軍等志願軍部隊湧現了大量的戰鬥英雄和功臣。其中,有以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沖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孫占元;有新戰士胡修道,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沖鋒,斃傷敵人280餘名,守住了陣地,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号;在戰鬥中身受重傷,在生命的最後一息,用自己的身體連接配接被打斷的線路,保證了指揮聯絡暢通,立特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稱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除了他們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北韓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黃繼光的金星獎章

僅15軍在戰役中就湧現出50多位戰鬥英雄。在43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舍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這種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持坑道十四晝夜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英勇頑強的代名詞。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名單中王萬成在戰鬥中孤身一人抓起爆破筒撲向一群敵軍—他就是日後影片《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國威軍威!

上甘嶺戰役是“小山頭上打大仗”。15軍軍長秦基偉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整個北韓戰場其他地方的槍聲稀落了,闆門店談判桌上談判雙方都在等着上甘嶺的消息,誰的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誰的腰杆就硬,講話底氣就足。兵團、志司、軍委乃至毛澤東主席,都密切關注上甘嶺的一得一失。”從1952年10月23日起,上甘嶺的戰鬥不僅成為北韓戰場聚焦之處,新華社也開始連續兩個月集中報道,一時間上甘嶺兩個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高地為北韓、中國甚至全世界所密切關注。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圖丨志願軍戰士

11 月 26 日,15 軍司令部釋出上甘嶺戰役戰績公報:

“在 43 天的戰鬥中,我打退敵排以上進攻 900 餘次,與敵進行大規模争奪戰 29 次,以 11529 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 25498 人,擊落擊傷敵機 300 架,擊毀敵坦克 40 輛,大口徑炮 61 門,使敵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12 月 16 日,毛澤東發表論北韓戰争局勢及其特點的講話,高度評價了上甘嶺戰役。

消息傳到美國,引起大片嘩然,美國群眾的反戰情緒一時高漲,反對北韓戰争的呼聲遍起,美國被迫提前進行談判。

是以說這場戰役打不得不打呀!!!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向你敬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