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宇辰: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移動轉向”張梓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張梓豪</h1>

【編者按】近年來,移動性逐漸成為國内外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對移動的強調意味着打破對社會的固着性考察,以一種動态的視野重新串聯起各種關系、物質、符号、情感的社會性構成,進而分析它們之間的不同移動樣态。為此,本刊就什麼是移動性理論、如何了解移動性理論的思想脈絡、如何開展與移動性相關的研究等問題對戴宇辰老師進行了采訪。

戴宇辰: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移動轉向”張梓豪

記者:近年來,移動性研究逐漸成為國内外新聞傳播學界的研究熱點。那麼,什麼是移動性,移動性和流動性這二者在概念上有何不同?我們又該如何區分呢?

戴宇辰:流動性和移動性表達的其實是不一樣的意涵,從英文語境中這兩者的詞根就能窺見一二。移動性(mobility)的詞根來源是move,有移動、運動、位移之意;而流動性(liquidity)的詞根來源是liquid,有液态的、流動的之意。在《流動的現代性》中,齊格蒙特·鮑曼用流動性一詞來表達相對于現代性之固态特質的時空軟化、規制解除、權力偏移的社會形态;而移動性則并未涉及這種對于固态的現代性的對比和轉變。

具體而言,移動性研究是對于主體運動和移動過程(movement)的研究,并且強調的是這種移動過程中所包含的社會、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意涵。當代新聞傳播學研究乃至社會科學需要給予這種“移動轉向”(the mobility turn)更多的關注。當現代性介入到都市生活中時,許多移動的過程(movement)所包含的不僅僅隻是簡單實體意義上的移動,而是成為了一個意義的塑造和生産的過程,并由此表達了豐富的社會、文化以及政治的意涵。移動性研究的核心在于“将社會關系放置于移動之中,将不同的移動手段與通過遠距離傳播而形成的多樣化社會經驗聯結起來”。

記者:在您看來,該如何了解這種新聞傳播學研究乃至社會科學研究的“移動轉向”?如何去梳理移動性的理論架構和思想脈絡?梳理這種“移動轉向”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戴宇辰:在整個社會科學研究,特别是歐陸社會學研究中,已經發生了這種“移動轉向”(the mobility turn),展開而言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移動轉向”打破以往研究中的“定着性思維”(sedentary thinking)。在定居主義看來,隻有節點才是具有意義的,而移動路線隻是穿越無意義空間及通往節點地方之神聖性的方法。相反,移動性研究聚焦于主體如何完成在節點之間的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的、文化的乃至經濟的意涵。是以,我們需要從定居主義的“定着性思維”中解放出來,以一個運動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第二,“移動轉向”帶來了對象的動态分析視角。我們在人文地理學、新聞傳播學中都會強調“地方性”“認同感”等概念。但在移動性轉向看來,地方和有意義的活動,其實是沿着流動網絡和移動性,通過各種短暫的實踐建構起來的。因而,需要有一個動态的思維,這也是與打破“定着性思維”一脈相承的。

第三,“移動轉向”開拓了一種去域化(deterritorialisation)的視野。在移動性的視角下,當我們不再關注固定的節點,而是關注節點之間的移動過程的話,便不存在全球與地方的差異、整體與局部的差異、内部與外部的差異。

第四,“移動轉向”關注移動生成的物質性基礎。傳播活動即是一種移動性的過程,它不在于在節點移動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是關注在節點之間的傳播過程是如何達成的。因而,移動性生産的物質性基礎,比如媒介、網絡、鐵路、公路、交通,這些構成movement得以生成的可能條件。

第五,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移動性的權力進行批判。為何鄉村農民,就沒有城市的白領這種高強度、高頻率、高傾向性的移動呢?這主要展現在移動能力(movement ability)上的差異。而這種移動能力的差異、移動能力配置設定的不平衡,帶來的便是政治、經濟乃至階層上的差異。

記者:對于移動性研究而言,當下的國内外學者主要探讨了哪些研究領域和研究主題?

戴宇辰:“新移動範式”(the new mobilities paradigm)主要區分了五種與移動性相關的研究領域和研究主題,分别為: “身體旅行”(corporal travel)、 “實體位移”(physical movement)、 “想象旅行”(imaginative travel)、 “虛拟旅行”(virtual travel)、 “傳播旅行”(communicative travel)。身體的、物品的、想象的、虛拟的、傳播的,這五個領域構成了“新移動範式”。若通過移動性視角進入,我們所熟悉的傳播現象可以得到新的解釋,這些看似尋常的現象又被闡釋出新的意義。

分别展開而言,“身體旅行”研究的是工作、生活、休閑、社交、移民中身體移動是如何建構不同的“時空情态”(time-space modality)。相關研究主題不乏旅遊者、通勤者、移民者等等。就拿本雅明的都市生活中的“閑逛者”為例,閑逛這一行為就不具備時間和空間意義上的固着性,而是一種即興、随性的移動過程,由閑逛這一實踐所産生的社會文化意涵便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反思的。

“實體位移”指的是流通的各種商品、貨物是如何轉變人們的空間、居住的社會意義。“實體位移”更多關注的是商品、貨物的流動對人類社會所産生的意義和影響。2020年有學者以物質性視角研究了生活垃圾,探讨北京市的生活垃圾是如何在周邊地區流動,并分析其中所建構的政治、社會、經濟方面的社會意涵。除此之外,相關研究主題不乏貨運、跨國污染、二手市場的技術懷舊型商品等。

“想象旅行”研究的是各種媒介表征、幻想、交流所呈現的時-空想象及其文化内涵。相關研究在藝術學、電影研究、文藝研究等領域的成果更為豐富,比如有學者對藝術、影視片、電視節目等展開了研究,并關注其中經由媒介表征所呈現出的想象性的、虛拟性的符号所建構的意義。

而“虛拟旅行”就與新聞傳播學在賽博時代的媒介研究高度相關,指的是在虛拟環境中的行為如何改變現實行動,轉換時空意義,超越實體界限。相關研究主題不乏網絡遊戲、資訊流動、線上背包客、監視科技等。近期學界有不少對餓了麼騎手、外賣小哥的研究成果。這也符合了移動性研究的主題,即虛拟資料彙聚如何規制和管控我們的現實肉身,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實體移動産生影響。雖然在身體上騎手正在進行實體意義上的移動,但在效率優先的算法規制下,騎手的身體不再屬于騎手本身,而是與算法高度綁定。騎手也不再是一個具有能動性的個體,而是成為了機器和算法的附屬物,他的移動路線都是由算法和資料預先規定的。

最後一種研究主題“傳播旅行”,指的是人際之間通過具身性行為、文本、符号、電子媒介所形成的交流通路。相關研究不乏音樂、舞蹈等線下的、面對面的、具身性的活動所形成的傳播行為。

記者:除了理論架構、研究主題之外,研究方法也是一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與移動性研究相關的研究方法?

戴宇辰:首先就是質性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比如參與式觀察、訪談、民族志,都是非常符合移動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其次在移動性研究中,“時空日志”(time-space diary)就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比方說,在做關于通勤問題的研究時,可以在固定的時段記錄下有關的時間和空間的體驗。第三就是移動民族志(mobile ethnography)的研究,當我們的研究對象是虛拟空間中某個網絡論壇時,便可以采用這種研究方法。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劉海龍老師對于“帝吧出征”事件的研究。最近有一些國内研究采用了一種比較新穎的研究方法,稱為“走讀法”(the walkingthrough method)。對某個應用軟體進行研究時,需要考察每個App中的細節、考察每個App中不同環節的使用方法、考察不同App中資訊之間的連接配接關系。通過研究者的個人移動實踐,來彙集其需要的研究資料。最後一類是物質話語分析(material discourse analysis)。我們都知道,話語分析更多的是文本材料,而物質話語則是分析物件背後所蘊含的文本的、情感的和社會的意義。

專家簡介:戴宇辰,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上海市“晨光人才”(2019),博士畢業于複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要從事文化研究與當代批判理論、媒介社會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上海市“晨光學者”項目,主要兼職有華東政法大學新媒體資料研究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傳播與公共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著有《遭遇“視差之見”:齊澤克與文化研究》,論文發表于《文學評論》《新聞與傳播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國際新聞界》等期刊,并多次被人大影印資料全文轉載。

作者簡介:張梓豪,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所學生、新媒體資料研究院學術助理

編輯:徐 峰

來源:2021年第4期《新聞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