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剛剛簽訂後,蔣介石就立刻向解放區調兵遣将,将準備對中共的解放區進行圍剿。據統計,此次蔣介石一共派出了兩百萬人的兵力。國共雙方劍拔弩張,在這種局勢之下,美國方面派出馬歇爾,來調解國共雙方的緊張局勢,在馬歇爾的努力之下,國共雙方又于1946年1月5日簽訂了《關于停止國内軍事沖突辦法的協定》。美國方面為了安撫蔣介石,給了國民政府大量的軍事援助。

此時,蔣介石表面上接受了美國方面的調解。但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蔣介石心裡從來沒有放棄過“剿共”的想法。零星的戰鬥仍在繼續,國軍先後攻占了四平、公主嶺、長春等地。面對接連傳來的捷報,蔣介石更加堅定了“剿共”的決心和信心。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下令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的内戰拉開了序幕。7月12日,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大軍猛撲蘇北解放區;8月27日,國軍攻占承德;9月19日,國軍占領淮陰;10月11日,國軍從中共手中奪得張家口。
國軍無論從人數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在經過近一年的全面進攻,國民黨雖然占據了許多重要城市,但軍隊也損失了不少,無力再組織大規模的全面進攻,隻能改為重點進攻。
“赤都”延安便成了國軍進攻的重點。此次進攻延安由“西北王”胡宗南親自指揮。此次戰役由胡宗南所屬的20個旅擔任主攻,青海的馬步芳、甯夏的馬鴻逵集團12個旅和國民黨晉陝綏邊區總部的榆林鄧寶珊的2個旅,從西北兩個方向進行配合。為了避其鋒芒,毛澤東決定放棄延安。采用“蘑菇戰術”對付來犯之敵。所謂“蘑菇戰術”就是在地形與群衆基礎均有利的條件下,針對敵軍急于同我軍決戰的心理,以小部隊與敵軍周旋,疲憊、消耗、餓困對方,而主力隐蔽等待,不驕不躁,待敵軍十分疲憊和孤立無援之時,集中主力加以各個殲滅。
運用此戰術,胡宗南的軍隊被磨的又累又餓。在不斷的交戰中,國軍連吃敗仗。1947年7月,國民黨軍隊對陝甘甯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徹底破産。
1947年7月29日,一封由毛澤東親自起草的電報發到了劉伯承和鄧小平的作戰室裡。電報的大緻内容是:為了調動胡宗南的軍隊,向國民黨統治區的心髒插入一把利刃,令劉鄧率軍在兩個月内向大别山躍進。
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人從魯西南出發,8月24日,部隊到了汝河邊。此時,劉鄧大軍被國民黨的軍隊前堵後追,鄧小平要求部隊不惜一切代價打過去。經過激烈的戰鬥,劉鄧大軍共4萬多人強行渡過汝河。27日,劉鄧大軍成功走進了大别山。至此,解放軍的戰略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1948年初,在中原戰場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陳赓、謝富治率領的豫西兵團和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擺開了“品”字形的戰略格局。為了應對這樣的戰局,國民黨軍隊也在中原布下了強大的陣勢。雙方持僵持狀态。為了扭轉戰局,1948年1月22日,粟裕緻電軍委,可以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用兩三次殲滅戰來扭轉戰局。這種作戰方式引起了毛澤東等中央上司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立即召開書記處擴大會議,在會議中聽取了粟裕的意見,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一場大的殲滅戰。
1948年9月24日,在濟南戰役勝利之後,粟裕立即向中央軍委發電,建議立即進行淮海戰役。第二天,毛澤東就對電報做了批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第一進攻的軍隊是陳毅、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陳、鄧大軍先後攻克了鄭州、開封,之後進軍徐州、蚌埠地區,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在軍隊進行大規模的作戰行動時,必須要有統一的上司指揮,軍隊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其戰鬥力。随後以這一理論為基礎的電報被粟裕拍到了西柏坡。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意之後,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上司和指揮淮海前線作戰行動。
由于戰場形式的千變萬化,淮海戰役總前委粟裕決定出其不意,将原定的發動淮海戰役的時間提前兩天發動,給敵人以緻命的打擊。在取得中央軍委的同意後。華野軍隊在這出其不意的兩天時間裡,對黃百韬兵團完成了分割包圍。最後将戰場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該戰役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戰。經過此戰,蔣介石從此一蹶不振。逃離大陸成為了蔣介石的無奈之選,不久,蔣介石大陸兵敗逃往台灣。
蔣家王朝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