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内經》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黃帝内經·素問》)
意思是說是以聖人不治已發生的病而倡導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動亂而注重在未亂之前的疏導。假如疾病形成以後再去治療,動亂形成以後再去治理,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發生戰鬥才去鑄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唐太宗教戒太子也是從小抓起。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設立太子以來,遇到事情都要對他教誨曉谕。見他準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等農事都很艱難辛苦,這些活兒全靠農民努力耕種。隻有不去占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會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用來幹什麼的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它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它的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作的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能不畏懼嘛!’我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這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太子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雖然有時難免會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谏诤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的行為作為鑒戒。’”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一個人想要成長為參天大樹,首要的就是從小打好根基,固本培元。在此基礎上的堅持不懈才可能取得成功。【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