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家财散盡,族人看作敗家子,他寫的小說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作者:建安視覺
人到中年家财散盡,族人看作敗家子,他寫的小說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東關頭18号的吳敬梓紀念館。(李倫 攝影)

人到中年家财散盡,族人看作敗家子,他寫的小說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吳敬梓紀念館,占地約800平方米,坐北朝南。(李倫 攝影)

人到中年家财散盡,族人看作敗家子,他寫的小說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吳敬梓紀念館二進院楹聯:失意何妨千載筆,傾心自有一河風。(李倫 攝影)

人到中年家财散盡,族人看作敗家子,他寫的小說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吳敬梓故居院子,參天古樹與花牆竹籬錯落成趣。(李倫 攝影)

人到中年家财散盡,族人看作敗家子,他寫的小說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吳敬梓紀念館初開放時收5元門票費,現在免費參觀。(李倫 攝影)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東關頭18号的吳敬梓紀念館,是一座江南建築風格的四合院子,占地約800平方米,院内參天古樹與花牆竹籬錯落成趣。館内首次還原了吳敬梓的生平經曆,并再現《儒林外史》中一個個脍炙人口的故事。據介紹,這座紀念館最為接近曆史上吳敬梓住宅“秦淮水亭”的位置。在秦淮水亭,吳敬梓先後居住了19年之久,他在這裡創作完成了我國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吳敬梓是一個很特别的人物,《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借高先生對杜少卿的批評,描繪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來: 他這兒子就更胡說,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與,卻不肯相與一個正經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萬銀子弄得精光。天長縣站不住,搬在南京城裡,日日攜着乃眷上酒館吃酒,手裡拿着一個銅盞子,就像讨飯的一般。

吳敬梓(1701年—1754後)并非出身貧寒之家,恰恰相反,他出生于一個很有錢的官僚地主家庭,18歲中秀才,是個少年得志的貴家公子。家族中有進士、舉人等功名以及出仕的官員十四五人,貢生、秀才之類還不計在内,可謂是科甲鼎盛的缙紳世家。

在吳敬梓23歲時,他父親因得罪上司而丢官回家,不久就病死了。在父親丢官的前前後後,吳敬梓見到了官場中互相傾軋的醜惡。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産,族人欺他這一房勢單力孤,蓄意加以侵奪,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涼薄,并由此産生了對家族的厭惡和反抗的情緒。慷慨好施、不善持家的吳敬梓在30歲以前,就将田産房産全部賣光,是族人眼中“田廬盡賣,鄉裡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

身無分文的吳敬梓在33歲時移居南京,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經常過着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據說,每到冬天,吳敬梓因無錢買酒禦寒,便邀請好友夜間一起“繞城暖足”,乘月色繞着南京城牆走,直到天亮,走進水西門而散。

吳敬梓對當時官場的黑暗、士人追求功名的醜惡及世俗的淺陋深惡痛絕,于是把滿肚子的憤世嫉俗寄托于文學創作中,寫成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全書五十六章,由多個生動的故事串聯起來,是封建社會一幅真實的生活畫卷。窮困潦倒的生活過早地奪去了吳敬梓的生命,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後不久,就病死了,活了五十三歲。

每個時代都會有那麼一段“外史”,而吳敬梓用一支妙筆寫下了自己的時代。《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諷刺小說的基石,代表着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在國外被翻譯為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