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被偷走的注意力》目之所及皆為心之所向

在生活中,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曆:想要找某個小物件,明明前兩天就在眼前晃過,可等到要有時,卻怎麼找都找不到了;

下定決心要專心工作了,可面對雜亂的工作桌面,感覺頭皮發麻,無從下手;

讓孩子自己找襪子,雖然告訴他了,放在他房間的某個地方,然而他還是回答你:在哪兒呢,沒有找到。

原來這一切都與我們的注意力有關。

《我們被偷走的注意力》目之所及皆為心之所向

《我們被偷走的注意力》作者是荷蘭的斯特凡 · 範德斯蒂格謝爾,他是心理學系教授,這本書主要圍繞視覺系統來分析,注意力是怎麼為我們服務的。

原來注意力就像新媒體的程式,你關注什麼,浏覽了什麼内容,它就給你推薦相關視訊或文章。

1.你關注到的都是你想關注的

文中舉了一個例子,影視劇中,有很多的穿幫鏡頭,但大多數觀衆都不會注意到,因為人們普遍關注的是劇情變化,對其它無關痛癢的穿幫,往往會視而不見。

那麼視而不見是什麼意思呢?是看到了,但卻不把它當回事。原來是視覺系統出賣了我們。

文中指出,我們每天會看到很多東西,但深度處理的隻是一小部分。

《我們被偷走的注意力》目之所及皆為心之所向

就像你每天乘坐地鐵,但很少會注意到,你旁邊的人穿的是什麼款式的外套。假如你今天穿了一件新買的衣服,自信滿滿,感覺良好的走進地鐵。這個時候,你大機率會觀察周圍人的穿着,因為你特意挑選了着裝,那麼大腦就會去觀察這一點。

這是因為你深度處理過的資訊,都是你想關注的。

若你想關注的,最後都能收入腦中處理,那豈不是人人都能過目不忘。

但現實情況卻并不是這樣,因為人類視覺系統處理能力有限,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人都知道安全駕駛非常重要,但交通事故仍然會發生。

為了減少安全事故,因而催生了無人自動駕駛的設計,因為機器比人類更高效,它不會浪費計算時間。

那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才能讓視覺系統變得更高效呢?

答案就是列目标、做計劃,不斷精進。

因為有志者事竟成,那些你不斷強化的目标,就是你想要的,你的視覺系統在生活中不斷的搜尋,往往在不經意間給你靈感,帶給你“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獲。

有時候光有計劃和目标還不夠,環境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2.不同的背景襯托出不同的顔色

有駕駛經驗的人都知道,在大太陽下開車,陽光正面照射時,眼睛看紅綠燈非常不清晰,容易産生眩暈的感覺。

文中指出,顔色具有恒常性的特點,即不同光照下,物體的顔色會不一樣。

是以紅綠燈在不同日照情況下,我們的視覺效果會稍有差異,引起開車不适。

這就說明相同的物體,在不同的背景色中,我們的視覺效果會不一樣。

《我們被偷走的注意力》目之所及皆為心之所向

網紅部落客李子柒的視訊,深受大家的喜愛,視訊中的田園詩意生活,非常優美。大家有沒有發現,李子柒家有個菜壇花瓶,每季都會插上不同的花,非常漂亮,其實是因為鏡頭的背景是素色的水泥牆,素色背景更加襯托出花的嬌豔動人,即使插一把狗尾巴草,也别有一番風味。但若鏡頭拍花時,指向旁邊的花草樹木,效果就沒有這麼好了。

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着背景色,我們怎麼避免視覺疲勞,進而提升工作效率呢。

原來深度思考的人都喜歡注視着大白牆,白牆讓人注意力更集中。當然,視野所到之處,是否幹淨整潔,也會影響思維能力。

若想工作更加高效,先把工位收拾得整潔舒适吧,眼睛都開始排斥的東西,内心也不會喜歡。

3.目之所及皆為心之向

人們都希望心之所向,目之所及,都是想要的美好。但其實這兩者是有先後順序的。

文中指出,你會找到什麼,很大程度取決于你想找到什麼。

當你沒有想要某樣東西時,即使它就在你的眼前,你也發現不了它。

就如你翻箱倒櫃地想要找前兩天看過的衣服時,卻總也找不到。因為前兩天你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那件衣服上,因而無法辨識它實際的存放位置。

原來注意力在深度處理後,還有一個聚焦資訊的過程。

《我們被偷走的注意力》目之所及皆為心之所向

這就如同舞台劇的聚光燈,一直追逐着演員,讓觀衆有更好的觀演效果。

聚光燈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縮小“有效視野”,讓觀衆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員身上。

說到有效視野,文中提到小孩和老人的有效視野比成年人小。

是以我們對老人和小孩要多點耐心,畢竟他們沒有我們的視野寬廣啊。

但人們常說,登高望遠,不論有效視野寬廣或是狹窄,相信隻要登上知識的階梯,同樣可以眺望遠方。

總結一下:

1.你關注到的,都是你想要關注的。若想提高視覺深度處理能力,還需不斷的總結精進。

2.不同的背景色,呈現不同的顔色。找到讓自己舒适的背景色,減少視覺疲勞,提高效率。

3.想要目之所及皆為心之所向,除了視覺深度處理,還需聚焦資訊,拓寬視野。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若懂得“注意力的底層邏輯”,相信能讓你的慧眼更加透亮,助你看穿這世上的萬千。一起加入誰偷走了你的注意力,這場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