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蝦中的貴族與平民

我們通常吃的是小龍蝦,其實不能算是真正的龍蝦,它的學名叫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它屬于甲殼綱(Arthropoda),十足目(Decapoda),螯蝦科(Cambaridae)。

這種淡水蝦在我國北方俗稱喇咕,南方俗稱龍蝦、小龍蝦、淡水龍蝦。小龍蝦原産于美國中南部和墨西哥東北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日本傳入我國。小龍蝦 蝦殼提取的蝦青素、幾丁質等物質能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造紙等領域,再加上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小龍蝦迅速“紅”遍了大江南北。

蝦中的貴族與平民

近年來,随着越來越多地被搬上餐桌,小龍蝦現在已經成為國内重要的經濟養殖動物。

吃貨們或許都能意識到小龍蝦的食用價值,不過這家夥的科研價值可也同樣很高。在國外,小龍蝦已經成為一種典型的研究格鬥及社會行為的實驗動物。這家 夥是真正的天生暴力狂,隻要對方超過安全距離,出現在視線範圍内,就會舉起雙螯擺出攻擊的姿勢。它們通過打鬥來确立社會等級地位,社會等級高的螯蝦會占有 更多的資源,如配偶、食物、隐蔽所等。一旦社會等級建立起來,等級高的小龍蝦就會擺出勝利者的姿勢,不斷去逼近和攻擊對手,而地位低的小龍蝦就擺出失敗者 的姿态,隻能屈服和退卻。但是它們的這種社會等級序列并非一成不變,當有入侵者存在時,本來一對确立社會等級的小龍蝦就有可能改變支配關系。

小龍蝦适應能力超強,無論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溝、水田均能生存 ,甚至在一些魚類難以生存的水體也能存活;耐低氧,在一些低污染的環境中也能生存。幾乎什麼都吃,從各種鮮嫩水草、高等植物碎片到水中的底栖動物、浮遊動 物甚至各種魚、蝦的屍體等。在剛蛻殼的時候,小龍蝦會變得全身柔軟,活動力下降,守在一旁饑腸辘辘的蝦還會趁機攻擊并吃掉“軟殼蝦”。

蝦中的貴族與平民

小龍蝦在我國成為分布極廣的外來入侵物種

小龍蝦還擁有遁地的本領,喜歡并善于掘洞。在自然條件下,洞穴為抵禦極端環境條件提供了必要的保護,也是小龍蝦互相争奪的重要資源。人工養殖通常也會放置一些人工洞穴來減少小龍蝦之間的打鬥,以降低其死亡率。

暴力的小龍蝦還會有食幼行為。在孵出幼體後,母蝦會保護它的孩子完成幼體階段的生長發育。但當幼蝦發育到一定階段可離開母體自由活動時,如果不及時分離母蝦和幼蝦,母蝦甚至會吃掉自己的孩子。

真龍蝦在哪?

蝦中的貴族與平民

真正的龍蝦是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龍蝦科(Palinuridae)4個屬19種蝦的通稱,這類“龍蝦”可是沒有像克氏原螯蝦那樣的大鉗子的。但 與我們更常吃到的小龍蝦相比,這類海産龍蝦與其也存在一些共同特點:包括都屬于擁有5對步足和5對遊泳足的十足目;血液都沒有血紅細胞,呈藍色;殼中含大 量蝦青素,煮熟後呈紅色。

據中國物種資訊服務CSIS記錄,這類海産龍蝦在我國有10種。我們主要食用的中國龍蝦(Panulirus stimpsoni) 是我國海區特有而重要的經濟種類,分布于我國東南海區,自然條件下栖息于40 米深以内的沿岸水域,隐匿于岩礁的洞穴内,晝伏夜出,體形較大,産量也較大。

蝦中的貴族與平民

在我國東海和南海,還分布有一種身上有美麗五彩花紋的錦繡龍蝦(Panulirus ornatus),它最大可達6千克,不過産量并不大。

愛吃海鮮的人一定知道“澳龍”,即澳洲龍蝦。不過,由于錯亂的英譯名、各地不同的俗稱造成各物種叫法混淆,這一俗稱具體指哪些蝦已無法考證。不過, 常吃的“澳龍”可以簡單差別為海水與淡水蝦。一種英文名為red rock lobster或southern rock lobster(Jasus edwardsii) 的海産“澳龍”,它也是真正的龍蝦科成員,其頭胸部呈圓筒形,體壯色豔,未熟之前已是混身紅色,甲堅硬,多棘,兩對觸角發達,肉質鮮美,重達數千克,價格 也足以使普通人望而卻步。據媒體報道,澳洲的業餘潛海家恩迪爾曾在新南威爾士州海域發現一隻巨大龍蝦,一過秤竟重達106千克。

淡水“澳龍”通常指的則是原産于澳洲的紅螯螯蝦(Cherax quadricarinatus),它屬于十足目、拟螯蝦科、光殼蝦屬,也不是真正的龍蝦科成員。這種蝦的體色會随栖息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一般為藍綠色或褐綠色,外形酷似海水中的龍蝦。

蝦中的貴族與平民

由于成體雄蝦第一對螯足的大螯外側有一柔軟膜質的鮮紅斑塊,紅螯螯蝦因而得此名。

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許多動物一樣,在這些蝦的人工養殖中,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口味或者産量,會培育出一些新品種。是以,由于引進物種和養殖新品種的問題,不管是小龍蝦還是龍蝦,真要想把餐桌上你吃的那貨的真實身份精确的鑒定出來,難度還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