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這兩天,西湖邊的遊客多到“走不動路”,運河邊的小河直街也是滿滿的人,拍照、看景、發圈三連擊。與此同時,還有一大群人來到“南宋核心地帶”,這邊可以說是最具老杭州生活氣息的所在,以河坊街為中心,吃貨們的足迹延伸到中山南路、城隍牌樓一帶,他們的操作是排隊、吃東西、發圈三連擊。
網紅早餐做到下午兩點
賣出1300碗豆漿和10000多個煎餃
中午12:30,中山南路上的排隊第一大戶遊埠豆漿門口,隊伍一直沒見短下去。

隊伍裡一個大叔用杭普話正在跟旁邊的外地遊客安利手沖豆漿,三言兩語就使得本來想打退堂鼓的那幾位堅定地繼續排隊。
如今的遊埠豆漿,店面比以前寬敞不少,卻還是坐不下,尤其是在這樣的節假日。
來吃豆漿、油條的客人先在店外視窗點單,燒餅和油條可以直接在視窗取貨,要吃豆漿的再移步店内排第二個隊。我觀察了一會兒,發現客人們分兩種,年紀稍大的都是本地人,年輕的都是外地人。
老闆葉軍告訴我,這兩天的豆漿銷量又創新高:“大概有一千三、四百碗吧!”也來不及細數,油條也達到七、八百根。“平時周末差不多要做一千出頭的豆漿,這次也是預計人可能會多,事先多準備了原料,看樣子到兩點來鐘應該就會用完。”
不遠處還有一家網紅早餐鋪芳春煎餃,老闆娘指着面前鍋裡的十幾個煎餃說:“燒麥都沒有了,煎餃也隻有這幾個了,小馄饨還有,要不要來碗?”話音剛落,就有人來把最後一批煎餃買走,她終于有時間吃飯了,這個時候已經下午一點多,他們從早上五點半開門起一直忙到現在。
老闆娘很有經驗,這幾天都是加班加點,帶着店員們包餃子、做燒麥,她說每逢長假、小長假,她店裡的煎餃生意都直接翻倍,每天輕輕松松賣一萬多個煎餃。而且來的基本上都是杭州本地人,不過是住得比較遠的那些。“就平時要上班沒時間來,放假了就先在旁邊玩一圈,在我這裡吃好煎餃、燒麥回去,他們安排得很好嘞!”
孫奶奶的蔥包燴供不應求
有禮貌的學生都是好孩子
遊埠豆漿對面是另一個網紅打卡地,孫奶奶的蔥包燴。隊伍比對面短一點,而且清一色是年輕人,都在看手機,非常安靜。我走到隊伍頭上,發現孫奶奶沒在,排第一個的小夥子說:“她去拿東西了。”他沒看時間,對排多久并不在意。
不大一會兒孫奶奶來了,手裡捧着蔥包燴。她說自己年紀大了,平時隻在院子裡面做,這兩天知道人多,才擺到門口。
孫奶奶蔥包桧的攤子上還挂着《都市快報》的報道
每天做的時間也不長,像昨天就是十點多才出來,賣完算數。“來我這裡買的都是學生子,都很好的,排一會兒也不急。”她一邊做一邊跟我說,我看她把壓得扁扁的蔥包燴兒放裁好的紙上,飛快地拿起刷子蘸上甜面醬往素燒鵝上刷,再夾起素燒鵝放到蔥包燴上,紙一包,手腳麻利,而每個姑娘、小夥子看到她偌大年紀,都很有禮貌地跟她道謝,真好。
除了傳統杭州菜
醉貨點選量激增
在遊埠豆漿幾步之遠,還有一條著名的“小吃街”城隍牌樓巷,拐進去一路走過去,幾步就是一家。下午一點半,楊記燒麥裡仍座無虛席,小勞馄饨的生意剛剛經過一個高峰回落下來——很明顯,大家對杭州小吃熱情高漲。
而此時在鼓樓的新周記門口,有人拖着行李箱來排隊,小凳子上還有一個累得睡着的小朋友。
新周記門口有拖着行李箱來排隊的
我打聽了一下,作為鼓樓一片的排隊大戶,新周記擁有很多本地老客,不過一到放假,店裡的西湖醋魚和龍井蝦仁銷量大漲,那就是遊客來了。高峰時段會有四、五十份西湖醋魚和龍井蝦仁同時在點菜系統點進來。來店裡的遊客,大多是一大家子,新周記的價位非常适合人多一起吃,實在。
福緣居雖然已經離核心地帶有一定距離了,不過這兩年遊客們的打卡範圍已經擴充到五柳巷街區,他們店裡依然是臨近兩點都有人排隊。
店裡以小桌子為主,是以來的大多是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老闆說一到放假,脆皮大腸、油淋雞比平常周末要多賣出幾十份,再就是醉膏蟹、醉蝦的點選量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