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姚家胡同(攝影師曾居住多年的胡同)

圖/周一渤 文/洪燭

原汁原味的胡同

胡同是元朝的産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為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

想一想也可以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雖然他們尚不很适應人煙稠密的都市生活,門前若有水井相伴,也一樣可以“飲馬北京城”。況且那是一個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水井就是命根子啊。你去那些最古老的胡同走走,仍然能發現幾口已枯竭的井眼,有的井欄上有繩索長年累月磨損的痕迹——在歲月面前,石頭也是挺脆弱的,有些上面索性蓋一個蓋子,估計是提防孩子失足失藩。看着這些廢棄不用的枯井,你會覺得是對胡同的名稱最好的注釋與追悼。當年水井可是深宅的居民們擡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隐秘空間,又為鄰裡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胡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展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胡同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緻,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無胡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贊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遊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于迷路。我甚至于有個浪漫的猜測(考古學家們不一定注意):四合院之是以有開闊的天井,沒準是為了友善蒙古人養馬的,馬匹是他們個人的交通工具——相當于今天的自行車;他們即使移居都市,也習慣了以坐騎代步,否則為什麼要把胡同修得那麼直呢?天井是馬圈,胡同是跑道,人馬同居,是一種牧歌般散漫的生活方式。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白塔寺東夾道

水井既要飲馬,又要養人,難怪蒙古人對此感恩不盡,甚至把日常居住的街巷命名為胡同呢。宋朝時曾如此形容詞人柳永在民間的影響:“有井水處皆有柳詞。”婦女們在井邊淘米洗衣、梳妝打扮,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柳三變的慢詞。蒙古人取而代也、奪得江山之後,又是什麼情景?應該是“有井水處皆有元曲”吧。關漢卿、王實甫成了當紅的明星。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并使元大都戲曲界鼎盛一時——元大都俨然已是舉世矚目的文化中心。一曲傳出,便在帝國的疆土上衆口相傳、不胫而走。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磚塔胡同

今北京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側,有一條磚塔胡同。磚塔胡同的名稱,元朝時就流行了。這确實是一條700多歲的胡同。得名來自于胡同東口有一座七級密檐式青灰色八角形磚塔。山門石額上至今仍可辨認出“元萬松老人塔”六字。古塔曾目睹過這條胡同的黃金時代:元大都城是北方雜劇的中心,而它是戲曲活動的中心地區(即史書上所稱“勾闌”、“瓦舍”地帶),堪稱“中心中的中心”了。豪華點的勾闌設有戲台、戲房(背景)、腰棚(看台)和神樓,可容納幾千人,熱鬧程度不亞于當今有港台歌星“走穴”的萬人體育館。即使簡陋點的,估計也不比如今街頭巷尾的卡拉OK歌舞廳遜色。元朝人愛看雜劇,正如後來清朝的八旗子弟愛看京戲,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也能看熱鬧。勾闌瓦舍地帶,台上鳴鑼敲鼓,表演着人間的喜怒哀樂,夠煽情的,使台下的觀衆流連忘返——據說曲終人不散,會有濃妝豔抹的歌舞伎依着闌幹向台下抛繡球、抛媚眼,願者上鈎。不知關漢卿是否曾在磚塔胡同登台亮相,但磚塔胡同肯定上演過他創作的戲曲,《窦娥冤》啊什麼的。我曾專程去胡同裡走了個來回,很納悶:這窄窄的一條胡同,當年如何裝得下那麼多的作家、演員、琴師、樂手以及身份各異的觀衆的——帝王将相與布衣草民,是否會在這羊腸小道上撞個滿懷?隻是我忘了查找胡同深處,是否有一眼曾經含情脈脈的水井了。磚塔胡同,在元朝時相當于京城的演藝圈吧,不知那時是否有“穴頭”,經紀人、媒體記者,或類似的人物?直到清朝,這裡還是曲家樂戶的聚居之地,“闾閻撲地,歌吹沸天。金張少年,聯騎結驷,揮金如土,殆不下汴京之瓦子勾闌也。”(引自清人震鈞《天咫偶聞》)隻不過這已是它黃金時代的回光返照了。門庭改換,元曲也被平劇所代替。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魯迅故居

磚塔胡同61号(現為84号),是魯迅故居之一。他搬出八道灣後,即改住磚塔胡同,并且在低矮的北房裡寫下《祝福》、《在酒樓上》、《肥皂》等小說,還寫了本《中國小說史略》。磚塔胡同,會記得他的祝福的。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肯定比關漢卿要厚重——雖然他們一今一古。他是不會為太平盛世錦上添花的,他在胡同深處的那尊青磚古塔上,打磨他的投槍、他的匕首以及他的呐喊。塔既是磨刀石,又是大師的證人。魯迅是藏身陋巷、卧薪嘗膽的文字刺客。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東廠胡同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東廠胡同西口

由于磚塔胡同的曆史積澱與文化含量,我個人想把它命名為北京城裡的1号胡同。因為像這樣自元代保持名稱至今的古老胡同,已屈指可數了。胡同胡同,如果依然叫着元朝時的舊名(或曰乳名),仿佛才是最正宗、最有資曆的。許多很有典故的胡同名字,大都是明清時給起的。譬如王府井大街北段西側的東廠胡同,因明朝永樂十八年在此設東廠署而得名,東廠堪稱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家特務機構,而且由太監直接指揮,設诏獄、興廠刑,腥風血雨——這胡同名稱因有東廠二字,令今人讀之仍有毛骨悚然之感,恨不得繞道而行,想來那孽債太重、陰魂不散。又如東單迤北路東的“外交部街”,曾叫石大人胡同,500多年前這裡有明代天順年間忠國公石亨大将軍的府宅。“石大人”曾率領禁衛軍殺入皇城,擁戴英宗發動了“南宮複辟”(又叫“奪門之變”),廢掉景帝,這場宮廷政變使石亨一舉成名、權傾朝野。皇上賞賜的這套豪宅比一般的親王府還要奢侈。可惜若幹年後又被皇家收回——石亨因有“謀反”迹象被抄家并死于牢獄。“石大人”成了“小人”,石大人胡同的名稱卻一直這麼叫下來了。清末又在石亨舊第建立外交部的迎飯店(相當于接待外國使節的國飯店)。袁世凱登上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在此辦公。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來北京,即下榻于迎賓樓——這也算是袁世凱表面上做出的歡迎姿态……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外交部街(石大人胡同)

東皇城根北街有一條弓弦胡同,本沒什麼名氣,但這裡面有個半畝園卻吸引着文人雅士——這是清國中丞賈漢複請李漁設計、修築的私家園林。李笠翁自然是大手筆了。半畝園因李漁而出名,弓弦胡同又因半畝園而出名——說到底,北京城裡的許多胡同,皆是因人而出名的,不管這人是胡同的主人呢?還是客人。人與事,才是胡同潛在的主題。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弓弦胡同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鐵獅子胡同

跟磚塔胡同一樣,鐵獅子胡同(現名張自忠路)也是北京胡同中的元老。因有一對鐵獅子而得名——而這鐵獅子是元代成宗年間鑄造的。明末,它們成了崇祯寵妃田貴妃之父田畹府第門前的鎮宅之物,目睹過田畹愛妾陳圓圓的長袖善舞、迎來送往。這追求陳圓圓,吳三桂曾在鐵獅子的眼前屢屢進出。李自成的大将軍劉宗敏又占據田府,拘禁了陳圓圓……這一切把眼花缭亂的鐵獅子都搞迷糊了,弄不懂這些猛男美女在走馬燈般地表演什麼。可以說鐵獅子那鈴铛般的眼球裡,裝進了一整部明朝滅亡的故事。這還僅僅是開始。很多年後,一個叫馮玉祥的将軍發動政變,把此宅作為政敵曹锟的牢房。1924年馮玉祥以國民軍總司令身份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這裡又辟作孫中山的行館。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此逝世,并簽字留下“總理遺囑”、“緻蘇聯遺書”、“家事遺囑”等三份遺囑。鐵獅子胡同東口還有雍正第五子和親王府,民國後先後成為北洋政府海軍部及段祺瑞“臨時執政府”——門前發生過“三·一八”大慘案。日軍侵占北平期間,這裡是其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沿着鐵獅子胡同漫步,能看見牆上釘着的一系列“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的牌子(還有清代和敬公主府等),仿佛穿梭于時空隧道。這短短的一截胡同,包容着何其漫長且富于變幻的曆史。有關胡同的例子,就像胡同裡發生過的人與事一樣,舉不勝舉。北京城是座露天的大博物館,胡同是其最公開、最生活化的展覽品。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錢糧胡同

鐵獅子胡同屬于比較寬闊的胡同了,也有極“袖珍”的胡同,譬如耳朵眼胡同,這名稱是很形象的。還有錢市胡同,最窄的地段隻有0.4米,最寬處也不過0.8米,據說明清時是極繁華的金融市場——真讓人難以相信,銀行會開在這裡面。至少今天,運鈔車是開不進去的。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已經不複存在的珠八寶胡同

二十世紀(尤其是解放後),胡同紛紛改名換姓,能保持原有名稱的胡同越來越少了。譬如将新街口附近豬八寶胡同改為珠八寶胡同,将大啞巴胡同改為大雅寶胡同,王寡婦胡同改為王廣福胡同,羊尾巴胡同改為小羊宜賓胡同……難道真的非改不可嗎?這無異于讓老頭老太套上不合身的花衣花褲。改了之後,也許字音字義上好聽一些,但也破壞了原有的俗俚風采。大俗才是大雅呢。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希望能像古人那樣脆蹦蹦地叫着胡同的名字。我還是偏愛土裡土氣的胡同,原汁原味的胡同。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黑芝麻胡同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後海南沿胡同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南鑼鼓巷

胡同:元朝的産物,民間的味道,老北京的象征,如今已經不多了

西打磨場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