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戰軍以及由其延續發展而來的第四野戰軍,是各大野戰軍中兵力最多的一個,人們常說東野(四野)有百萬大軍。其實東野(四野)不單單是總兵力在各大野戰軍中首屈一指,兵團數量、軍級機關數量最多,它還有另外三項資料,在各大野戰軍中也是第一。

第一,獨立師數量最多
解放戰争時期,我軍在各個戰略區都有一些較為獨特的部隊,它們即不隸屬于主力縱隊,也不是守備部隊和地方武裝,介于兩者之間卻又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備一定的機動作戰能力,可以看成是“半主力”部隊。
這樣的“半主力”部隊,一般由野戰軍司令部或軍區直接指揮。此種類型的部隊,西北有騎兵第1、第2師,華東有特種兵縱隊,中原有獨立旅,華北有獨立師。但東野的獨立師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也最有名氣。
東野的獨立師主要組形成于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八路軍359旅、華中溫玉成“架子團”、新四軍三師警衛團等一批部隊,先後被統一整編為10個獨立師,其中北滿地區7個,南滿地區3個。
1947年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東野運用這些機動靈活的獨立師,配屬給主力部隊作戰,成為我軍最早的子產品化作戰力量。這期間還湧現出了一些堪比主力的精銳之師,如溫玉成擔任師長的北滿獨立第2師。同期,東野又從地方武裝和二線兵團中,新組建了一些獨立師。
在東北整軍擴軍中,這些獨立師陸續更新成主力部隊,在1947年7月至1948年1月之間成立的第五縱隊、第十縱隊、第十一縱隊、第十二縱隊,就是由原來的這些獨立師整編而成的,共有12個獨立師更新為了主力部隊。
1948年初,是東野第二個大規模成立獨立師的時期,這時一共新成立了11個獨立師。劃入東北軍區管轄的冀熱遼軍區,也組建了5個獨立師。此後有的國民黨起義部隊,也成建制的組成獨立師。到東野入關前,一共有18個獨立師。
1948年11月,中央軍委下達《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号的規定》,東野有12個獨立師編入新成立的軍,4個隸屬東北軍區管理,1個改為鐵道兵縱隊,1個拆散後加強新部隊。
東野最多的時候18個獨立師,按每個獨立師8000人計算,也有近十四五萬大軍。僅僅是這18個獨立師的兵力總數,幾乎就與西北野戰軍不相上下了。
第二,成建制保留的軍級國民黨起義部隊多
各大野戰軍都有一些國民黨起義部隊,有的是拆散後與我軍其他部隊組成新的作戰機關,如濟南戰役時起義的國民黨96軍吳化文部,與華野魯中南縱隊合并組成了解放軍第35軍。
還有一些國民黨起義部隊成建制保留下來,如傅作義所屬部隊,一共授予了25個獨立師的番号(此後大部分陸續撤銷,拆散原建制,補入解放軍各部隊);綏遠起義的董其武部改編為第23兵團,轄第36軍、第37軍、騎兵師,共4萬人,隸屬華北軍區;新疆起義的陶峙嶽部,改編為第22兵團,下轄第9軍、2個騎兵師,共6萬人,隸屬第一野戰軍。
東野(四野)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一路橫掃半個中國,自東北戰場到中南大地,接受起義、投誠和改編的國民黨軍隊最多,成建制保留下來的也最多,有4個軍是由原國民黨起義部隊組成的。
在長春起義的曾澤生、原國民黨第60軍,改編為解放軍第50軍,這支部隊也是如今國民黨起義部隊中名氣最大的一支,50軍在此後還參加了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
國民黨第19兵團司令官張轸率部起義,他的部隊被改編為解放軍第51軍。
國民黨第1兵團司令陳明仁率部在長沙起義,他的部隊被改編為解放軍第52軍、53軍,52軍軍長為王勁修,53軍軍長為彭傑如。
四野之外,一野也有4個軍來自國民黨起義部隊,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軍(原國民黨整編第42師)、獨立第1 軍(原國民黨駐甘肅部隊一部和第173師)、獨立第2軍(原國民黨第81軍)、獨立第3軍(原國民黨第119軍)。
但除了整編第42師還有一些實力外,其餘部隊都是雜牌中的雜牌,戰鬥力很低,部隊的影響力也遠不如四野麾下的國民黨起義部隊。
原屬四野的第50軍,直到1985年大裁軍時才被撤銷,是國民黨起義部隊中撤編最晚的,但50軍的一支血脈至今仍留在西藏軍區序列中。
第三,管轄的軍分區最多
我軍長期實行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雙規的上司體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分别兼西北、中原(西南)、華東、東北(中南)等軍區。
與野戰軍主力部隊平行,有隸屬于軍區的二級軍區、三級軍區、軍分區。一般相當于兵團級者為二級軍區、相當于軍級者為三級軍區、相當于師級者為軍分區。
東野和東北軍區主要上司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高崗
建國後,西北軍區共有3個二級軍區、7個三級軍區和31個軍分區。
西南軍區有4個二級軍區、3個三級軍區、29個軍分區。
華東軍區有3個二級軍區、7個三級軍區、43個軍區分。
華北軍區有3個二級軍區、3個三級軍區、32個軍分區。
由四野發展而來的中南軍區有6個二級軍區、2個三級軍區和56個軍分區。
與四野已經剝離了隸屬關系的東北軍區,有6個三級軍區、1個軍分區。
四野和中南軍區管轄範圍從河南一直延伸到海南島,地域面積廣大,人口衆多,是以作為軍區基層“細胞”存在的軍分區,其數量也是最多的,占了建國之初全國192個軍分區中的三分之一。
從東野到四野,從“闖關東”的十萬人到入關後的百萬大軍,這支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我軍一支威名遠揚的功勳部隊。
關于東野和四野的其他話題,我們以後再聊。
參考文獻: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四卷)
江蘇人民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簡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