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視訊加載中...

新華社太原11月19日電(記者房甯、李來房、呂夢琦)晉商後代趙曉紅在平遙古城經營的客棧,原本是祖上綢緞莊的老宅院。

“我祖輩生意做得很大,最遠把茶葉賣到了現在的俄羅斯。”趙曉紅講述當時晉商生意的發達。十年前,她将老宅院改造成客棧,保留了原有建築風格,吸引不少海外遊客。“現在我接待的遊客多半是法國人。”她說。

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有2700多年曆史,曾以商業聞名。清朝末年,商人在此創辦票号,實作白銀異地通兌。鼎盛時期,平遙共有22家票号,分号遍及全國68個城市和商埠,極大便利了貿易結算。平遙是當時中國的金融中心之一。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新華社記者展示平遙票号。新華社記者趙陽攝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随着清政府走向覆滅,列強登陸中國,平遙票号漸漸退出曆史舞台。

然而,憑借多年金融積澱,山西以新的金融形式,在中國共産黨上司的革命戰争中繼續發揮着重要作用。

從1939年至1948年,中共在山西黎城縣成立的冀南銀行共發行冀南币2000多億元,對支撐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發揮起到了積極作用。

革命老區呂梁市興縣是個黃土高原的小縣城,位于太原市西北約300公裡,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之一——西北農民銀行就誕生在這裡。新中國成立前,這家銀行發行了300萬元西農币。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西北農民銀行舊址。新華社記者趙陽攝

93歲的楊笃何曾為這座中共創辦的戰時銀行印刷鈔票。1945年,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并參加了解放戰争。

“當時50、100的票子都印過。”他說。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冀南銀行發行的冀南币。新華社記者趙陽攝

過去近200年裡,山西金融業給中國帶來了許多改變。但一種被稱為“黑金”的東西對新中國産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它,就是煤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累計生産原煤190多億噸,外送全國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号稱“曾點亮過全國一半的燈”。山西省去年原煤産量為8.93億噸,是1949年258.2萬噸産量的近346倍。

煤炭支撐了新中國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留下沉重的生态“欠賬”,造成山西約3000平方公裡的采煤沉陷區。十幾年前,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山西居多。這倒逼山西轉變發展方式。

2009年,山西開始整合煤炭資源,扭轉開采的混亂局面。民生改善是這場變革的出發點。2018年,山西财政支出80%以上投向環境、教育、扶貧、交通等領域。昔日的“煤老大”正在全面實作“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曆史性跨越。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生态扶貧正在讓呂梁山變綠。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王平曾是石圪節煤礦勞工。2016年,這個曾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座“紅色礦井”的煤礦作為老舊煤礦關停。煤礦所屬的山西大型煤炭企業——潞安集團将王平等煤礦職工安置到集團一家生産牡丹籽油的生物科技公司工作。

開始,她因為被轉崗安置,很不情願,沒想到新公司勞動強度低了,月工資卻高了近1000元。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勞工在包裝牧丹籽油的工廠中的房間工作。新華社記者趙陽攝

山西潞安石圪節智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國寶說,開發牡丹籽油本是集團帶動呂梁山區脫貧的創意,結果發展成為集團效益最好的煤炭轉型項目。山區土地貧瘠,農民種牡丹比種糧食效益高。

目前,這家公司擁有30萬畝牡丹種植基地,牡丹籽油生産能力國内領先。

在包裝工廠中的房間工作的王平說:“以前在礦井裡工作又髒又累,現在不一樣了,工廠中的房間裡十分幹淨,接觸的日化産品都是可食用的産品,對身體也有好處。”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勞工在展示潞安集團轉型項目生産的牧丹籽油。新華社記者趙陽攝

馮國寶介紹,公司今年向南韓出口了1500公斤牡丹籽油,還有海外公司與其洽談合作開發日化用品。

呂梁是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這裡土地貧瘠,隻有生态農業才能提高經濟效益。

在深度貧困區興縣,孟家坪村村民孫平兒今年59歲,一家五口曾經擠在一口破舊的窯洞裡生活。

兩年前,他和妻子參加了造林扶貧專業合作社,靠種樹一年能收入5萬多元,實作脫貧。不久前,他花了一萬元翻新了窯洞,住得寬敞明亮。

錢币上的中國:中國“煤老大”的轉型之路

興縣孟家坪村村民孫平兒的新窯洞。新華社記者趙陽攝

20年來,山西貧困山區的農民在當地政府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走出一條既能脫貧又能修複生态環境的緻富路,改變了單一依賴煤炭等資源開發的發展方式,完成退耕還林2730萬畝,為荒山披上了“綠衣”。

截至2018年末,山西省貧困人口減少到25.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1%。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連續6年平均每年有1300多萬人脫貧。

策劃:王進業

監制:趙東輝、韓松、陳瑤

統籌:黃燕、武敵、呂夢琦、張正富、陳思武

編導:李來房、房甯

文案:李來房、房甯、呂夢琦

攝像:趙陽、馮宇、麻明磊、田雲

配音:殷曉聖

剪輯:趙陽、殷曉聖

後期制作:殷曉聖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山西分社

聯合制作

新華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