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時三年多編纂制作,《中國地方志內建補編》首批出版成果在滬面世,囊括了《中國地方志內建補編·山東府縣志輯》(全31冊)、《中國地方志內建補編·福建府縣志輯》(全35冊)、《中國地方志內建補編·浙江府縣志輯》(全46冊)三種,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後續編纂和出版計劃正在籌劃推進中。
從上世紀60年代出版《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到洋洋數千卷的《中國地方志內建》,再到新近出版的《中國地方地內建補編》,上海方志出版上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業内評價,新出的首批成果每個品種,在編纂前經過細緻查重比較,嚴選慎選方志品種和版本,強調稀缺性、獨特性,所收方志多是首次影印出版,與已出版方志叢刊基本無重複,将現存未刊府、州、廳、縣舊志網羅殆盡。
自2018年啟動,《中國地方志內建補編》這一出版工程編纂,更為注重方志稀見性和版本價值,為一省一縣的地方志開發利用提供更豐富的品種。編纂體例上,繼承《中國地方志內建》的辦法,所收方志,其編纂年代的下限為1949年,依照現行行政區劃,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輯出版。注重善本、珍本的搜羅,收入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館藏機構的許多善本珍本。選目過程中注意地域分布平衡,力争一縣一志,避免輕重失調,與《中國地方志內建》共同呈現我國各地府縣志的全貌。
日前《中國地方志內建補編》出版座談會上,複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吳格談到,在編的過程中,既要有新意,也需注重版本目錄資訊庫的建設。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建議,在地方志的出版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規模,可以考慮在這些文獻的基礎上,規劃開發數字出版,建設方志文獻資料庫。
回顧地方志編纂曆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書店出版社和江蘇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聯合啟動《中國地方志內建》的編纂、影印工程,由傅振倫、譚其骧、顧廷龍、來新夏、陳橋驿、史念海、胡道靜等方志學、版本目錄學、曆史地理學領域名家組成編輯委員會,制定編纂原則和凡例、標明書目,由三家出版社從全國圖書館征集底本,影印出版《中國地方志內建》,産生了深遠影響。
如今這一經典系列品牌有了延續,《中國地方志內建補編》繼承了《中國地方志內建》的優秀科學的編纂體例,又在分析比較前者以及目前地方志出版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增補完善,為國内地方志資料研究利用提供了權威工具書。
作者:許旸
編輯:陸纾文
圖檔來源: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