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曾有過許多為了皇位兄弟相殘的例子,如玄武門之變中的李建成、李世民,"九子奪嫡"中的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等等。明朝中期,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遭瓦剌人俘虜,為了穩定局勢、避免勒索,太後與于謙等重要大臣一同擁立了其弟朱祁钰為新君,這便是明代宗。

平心而論,代宗無論是個人能力、德行,還是在位期間的政績都要優于自己的兄長英宗。然而,就在其繼位的第八年,朱祁鎮卻憑借"奪門之變"成功複位,将朱祁钰從皇位上趕了下來。那麼,既然朱祁钰能力、功績都能遠勝在位期間寵信奸臣、碌碌無為的兄長,為何卻坐不穩自己已經到手的皇位呢?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的淩晨,總兵石亨、左副都禦史徐有貞率軍趁夜打開了長安門,并迅速趕到"太上皇"朱祁鎮被軟禁的南宮,簇擁着後者以太上皇名義一路來到東華門。五更一到,衆臣和往常一樣在午門外等待上朝,卻等到了出來宣告朱祁鎮複位的徐有貞。就這樣,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坐回了皇位,而朱祁钰則被輕易奪走了皇權,随後更是被廢為王,并遭到了軟禁。
明代學者楊瑄在《複辟錄》中的記載,徐有貞宣布朱祁鎮複位時,朱祁钰正病重卧床。這位在位才剛剛迎來第八年的皇帝突然聽到上朝的鐘聲,便疑惑地問身邊的人是否是于謙召集衆臣朝議,而太監們探聽後回報是太上皇複位當了皇帝。聽到此話,朱祁钰隻說了句:"哥哥做,好!"這句話一來真假難辨,二來含義頗深,實在令人費解。、
總之,從這一段曆史的前後經過,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原因:其一,也是朱祁钰失位的直接原因,那便是石亨、徐有貞發動奪門之變。他們二人,包括政變的許多其他參與者在朱祁钰在位期間都沒能獲得多大的重用,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通過擁立朱祁鎮擷取一份擁立之功,進而提升自己的地位,讓自己的身份也得以更加重要。
為了實作計劃,石亨和徐有貞提前操練兵馬,策劃起事,并且利用了朱祁鎮太上皇的身份,這才順利實施了政變。當年秦始皇創造皇帝這一名稱,又追尊已故的父親為太上皇,後來劉邦為了能夠符合禮儀地拜見老父親劉太公,也封其為太上皇。是以,太上皇盡管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實權,但論起身份比皇帝還要尊貴,是以石亨等人打出太上皇旗号,宮中侍衛自然也就不敢阻攔了。
至于原因之二,那便是楊瑄在《複辟錄》中所說的,朱祁钰當時正值重病。實際上石亨正是因為守衛身體抱恙的朱祁钰,見其連床都下不了了,這才敢于連同徐有貞等人發動政變。如果朱祁钰保持健康,那麼奪門之變想要實作難度就會大上非常之多,但他卧床不起,就讓石亨鑽了空子。當皇帝沒法出現在衆臣面前時,太上皇自然說什麼是什麼,是以,這整件事才會看上去那麼順利和簡單。
原因之三,其實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朱祁鎮複位實屬名正言順。在我國古代,嫡長子繼承制是一項很重要的繼承制度,而朱祁鎮作為宣宗皇帝與孫皇後所生的嫡長子,毫無疑問就是皇位的最佳繼承者。宣宗去世後,朱祁鎮順利登基,并先是當了十四年的皇帝,隻不過禦駕親征遭到俘虜,這才丢掉了皇位。
說到底,朱祁鎮本來就是皇位的主人,隻不過暫時沒法履行皇權,是以被太後、于謙等人本着國不可一日無君,且不能被瓦剌人以其安危為籌碼要挾的原則而以朱祁钰代替。一般來說,代理行使權力者在其真正主人回來後就該将其交還,但朱祁钰并不想将到嘴的鴨子還給哥哥,是以不但将其封為太上皇,從名義上禁止其幹涉朝政,還把他軟禁進了南宮,阻止了他要回皇權。
即使如此,但奪門之變前的朱祁鎮統治國家十餘年,稍微在官場有些年頭的大臣都并不是特别反對他重新執掌國政。誠然,朱祁钰在任期間的表現比哥哥要好上不少,但皇位本就不是立賢而是立嫡、立長。是以,支援朱祁鎮的大臣在朝中本就有不少,而不反對朱祁鎮複位的就更多了。這樣看來,血緣占據優勢的朱祁鎮從一開始就比朱祁钰多一張牌,是以後來的複辟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綜上所述,朱祁钰能力、功績或許優于朱祁鎮,但他隻是宣宗庶出的次子,從身份來講是不如身為嫡長子的後者的。另外,他病重卧床為石亨等人的起事提供了便利,這也是導緻其皇位被颠覆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