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柑橘每日一蟲:柑橘芽瘿蚊

柑橘每日一蟲:柑橘芽瘿蚊

[為害症狀]

成蟲産卵于剛露出的幼芽上,孵化後幼蟲鑽入芽内蛀食,受害幼芽腫大形成瘤狀的蟲瘿,使芽不能繼續生長,葉柄和未展開的葉片枯黃、腐爛。

[防治方法]

(1)加強防止疫區的苗木、帶蟲(蛹)的土壤和接穗進入無蟲區和新種植區。(2)冬季清園結合淺耕樹盤,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發生密度;春芽期常巡查果園,發現嫩芽被害時,随時抹除并集中燒毀。(3)注意保護和利用柑瘿蚊黑蜂和長距旋小蜂等天敵。(4)越冬成蟲出土前(萌芽前)或幼蟲入土初(即芽枯和芽爛初期)在地面撒藥,每畝用3%米樂爾顆粒劑2.0〜2.5千克拌适量的細土,撒于樹盤表土上,也可地面噴布有機磷類藥劑進行防治;發生柑橘芽瘿蚊的園區,當柑橘樹萌芽初期,用5%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2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進行噴霧。

[形态特征]

雌成蟲體長1.3〜1.5毫米,橙紅色,全體密被細毛;複眼腎形,黑色;觸角17節,各節之間有短柄相接,節上密被細毛;翅長約1.4毫米,寬約0.6毫米,翅脈3條;腹部可見8節,第九節為一細長的可自由伸縮的僞産卵管。雄成蟲體黃褐色,長1.1〜1.3毫米,較雌蟲略小;觸角全長0.94毫米,是雌蟲的1.5倍,端部末節有一長柄與下節相連。卵為長橢圓形,長約0.05毫米,表面光滑,初産時乳白色,後變為紫紅色。幼蟲體乳白色,紡錘形,共3齡;初孵幼蟲體長0.24毫米,老熟時1.02毫米;末齡幼蟲在第二節腹面中央有黃褐色“Y”形骨一個,其末端形成一對正三角形叉突。蛹的頭頂有額剛毛1對,前胸背面前緣具長呼吸管1對;複眼黑色,有光澤,足和翅芽黑色;雄蛹體長1.2毫米,後足超過體長,中足伸達腹末;雌蛹體長1.5毫米,後足伸達第五腹節前端。

[生活習性]

世代重疊,以老熟幼蟲在土壤淺層中越夏、越冬。産卵于未張開的芽蕾上,初孵幼蟲鑽入嫩芽為害,被害芽腫大呈蟲瘿狀,小葉卷曲,或幼芽縮成小瘿瘤,或小葉柄膨大呈瘤狀,被害部位色較淡或顯白黃色。4月以前,從發現被害後約10天,橘芽即幹枯、脫落。在被害草幹枯前,幼蟲彈跳入土築室化蛹。4月至5月初,由于溫度增高,被害芽多發黴腐爛。幼蟲多在1〜2厘米的土表活動和化蛹。5月以後,幼蟲即在表土中結繭,直至12月底或次年1月上旬才化蛹,并羽化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