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者:日本核廢水入海,海魚或積累放射性元素,食用有風險

南都訊 記者 孫小鵬 實習生 梁穎怡 通訊員 陳芃辰 今日南都記者獲悉,日本政府13日召開有關内閣會議正式決定将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水經過濾并稀釋後排入大海,排放将于約2年後開始。此消息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

那麼,将核廢水排入海洋中,是否真的安全可靠呢?這對人類和海洋生物等會産生哪些影響呢?為此,南都記者專訪專注于海洋生态毒理學、重金屬污染生态學研究領域的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珣。他表示,“這對生态環境的影響,其實難以估量”。

學者:日本核廢水入海,海魚或積累放射性元素,食用有風險

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珣。受訪者供圖

觀點

排放行為“純從經濟上考慮”,忽略了環保問題

王珣告訴記者,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與其他核電站的核廢料不一樣。一般來說,正常情況下核電站裡産生的核廢料多為固态或液态,體積小且封閉,不易洩露。國際上比較認可的處理方式是将核廢料直接固化後深度掩埋,通常掩埋在4000米以下的深海;還有一種處理方式是,将核廢料預先處理,回收分離其中的有用核燃料,使放射性降低,最後再深埋。

但福島核電站受地震、海嘯影響,反應堆組受到了破壞,内部的放射性物質發生了洩露。當時為了防止反應堆芯溫度過高發生爆炸,福島核電站向反應堆組注入了海水降溫。在王珣看來,放射性物質混合海水形成大量核廢水,體積巨大,且成分複雜。

王珣表示,如果将核廢水固化後運輸到深海掩埋,理論上是最安全的,但目前已産生的核廢水體積過大(目前已達到125萬噸),成本和要求特别高,“經濟上無法承受”。而日本政府目前的這一行為,其實是“純從經濟上考慮”,忽略了環保等問題。

據了解,根據菅義偉内閣的決議,核廢水将會稀釋100倍以上、氚的濃度降到日本國家标準的四十分之一、世衛(WHO)規定的飲用水水質标準的七分之一,才會正式排放到太平洋當中。

王珣表示,根據目前披露的資訊,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含铯、锶、氚等多種放射性物質。不過,“經過日本長期的處理,核廢水中的锶、铯等60餘種放射性物質濃度已經降至一定的标準值以内,目前對人類健康有潛在威脅的,就是氚和碳14這兩種物質”。據新華社報道,日本經濟産業省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中氚的總活度約860萬億貝克勒爾,平均每升水約73萬貝克勒爾。

擔憂

食物鍊富集增加魚類體内放射性物質含量

王珣提到,國際上對于人體可承受的核輻射劑量有嚴格的限制,當核輻射超過一定的劑量,就會對人體産生危害,比如“三緻”(緻癌、緻畸形、緻突變),劑量更大的話會直接緻死,“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物”。

按照日本政府的計劃,如果核廢水被稀釋100倍以上,那麼其中的放射性氚元素将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是,令他擔憂的是,核廢水裡的其他放射性元素(比如碳14,半衰期在5000年以上),極有可能會沿着食物鍊向上傳遞與累積,在營養層級較高的生物體内(比如魚類、海鳥等)富集,達到産生風險的水準。“如果人吃了這些海魚,極有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包括‘三緻’風險。”

據介紹,生物放大現象指的是,生物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随着營養級的增加在生物體内逐級富集,濃度越來越大的現象。王珣說道:“放射性物質沿食物鍊向上傳遞一級,濃度可能增加10倍以上,到達魚類這個層級,其濃度可能比海水中濃度高上萬倍,此時魚體内的放射性物質含量超過了安全範圍,人吃了魚之後産生的危害的可能性也加大。”

“我個人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怎麼排放。”王珣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深海掩埋,但如果隻是像平時普通廢水排放那樣排入海灣,一方面很快就會通過洋流擴散到全球海域,全球都會有風險;另一方面,受食物鍊傳遞影響,整個海洋漁業資源都會受到嚴重的危害。“一般而言,海洋表層(200m以内)生物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放射性物質如果直接排放到這個範圍,不僅可通過食物鍊富集危害人類,更對當地的生态系統造成難以預估的危害。”

那麼,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來解決核廢水排放的問題嗎?王珣認為,可以盡量濃縮核廢水的體積,然後固化在特殊材質制成的儲存罐裡,在深海進行掩埋。但這樣做,确實成本會非常高。

“對于福島核廢水的排放,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日本政府是否可信。如果核廢水未經妥善處理,直接排放至淺海,對生态環境以及全人類的影響,其實難以估量。”采訪最後,王珣補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