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作者:小魔王晚禮服

剛剛,神舟十二号飛船傳回地球,地面搜救人員第一時間發現目标,随着搜救人員打開傳回艙艙門,3名航天員順利“回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h1>

随着我們奔赴太空的航天員越來越多,航天迷們對于我們為什麼要去太空,持有疑問。其實,在昨天的新聞聯播中已經有了答案!在新聞中做了這樣的描述:太空資産是國家戰略資産,要管好用好,更要保護好。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随着中美博弈的日益激烈,美國人對華打出的“三闆斧”已經不再是固定的“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

曾經有人說,此前的200年是大海的時代,而未來是太空的時代。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可避免地與太空産生了交集。我們打電話需要用到通信衛星,我們看電視需要用到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我們打車快開車,需要用到衛星導航。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已經和航天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捆綁,而相較于在生活民生方面的應用。美國目前正在違反第7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進一步切實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決議,明目張膽地組建太空部隊,并通過簽署相關法案分别就美重返月球計劃、簡化商業太空法規和太空交通管制協定以及籌建太空軍事力量作出安排。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我們可以看出,未來世界主要強國的目光将聚攏在“太空”。中國航天人在嚴格遵守《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進一步切實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決議的前提下,也必須着眼于未來中美可能産生的激烈“賽道競争”提前謀篇布局。而空間站計劃,就是我們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前提下,結出的碩果之一!

未來人類要探索太空,不可能隻是“旅行式”得到太空“走馬觀花”一趟,想要在未來的星際探索中走得更遠,我們必須掌握很多基礎資料。這也就是,不斷提高航天員在太空駐留時間的原因之一。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衆所周知,在太空工作中,失重、吃飯、睡覺、心理,都是需要面對的難題,而想要解決難題就必須面對難題!特别是除了以上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很多問題外,還有很多專業性的問題,要靠航天員長期駐留再擷取資料。例如:在太空中生活,為何人類的細胞中的染色體片段會出現異常,為何航天員的心血管、體重、腸道菌群會出現變化。而更為詭異的是,為何以上的這些變化,在航天員回到地球一段時間後,基本上又都消失了!為了搞明白這些類似的問題,更是為了未來我們的星際探索任務,我們必須要找到适合人類在太空環境中生存的方法。

而除了以上的問題外,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不僅僅是做一些基礎資料的搜集,航天員前往太空後要執行諸多的科學試驗任務!而有很多任務,是常态化進行的,是以為了各項任務的進展順利,常态化的長時間太空駐留或成為未來中國空間站任務的常态!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h1>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9月16日表示,中國“天舟三号”貨運飛船與長征七号遙四運載火箭組合體9月16日已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進入發射區,也就代表着火箭已經做好了射前準備,剩下來的就是等待發射視窗,進而奔赴太空。而如果不出意外,神舟12号的三名航天員回家之後,天舟三号就要準備發射。而據目前已經披露的消息來看,此次天舟三号發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為“神舟十三号”任務組提前送去補給物資。

其實不難看出,随着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如期展開,中國航天已經進入了高密度任務期。此前在神舟十二号發射時,航天君就提到過,作為預備火箭的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處于準備狀态。而在天舟三号發射後,神舟十三号乘組也将在短時間内奔赴太空。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其實從中國航天的高密度任務,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細節:

第一:中國的工業生産能力是過硬的,是合格的,是經得起考驗的!

9月13日時,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自2010年以來,中國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品中,超過四成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說官方的資料是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書面表現,那麼作為工業制造,尖端科技的航天産業捷報頻傳,那就是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具體呈現。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航天君不止一次地強調,造火箭,造衛星,不是造個桌子,造把椅子,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精細活兒,是耐心活兒,是考驗一個國家尖端制造能力的必答題!如今常态狀況下,我國每年有大概三十多次火箭發射任務,而根據任務的不同,發射場位置的不同,搭載物體大小的不同,所選用的火箭也不相同。是以我們需要發展的不是某一型号的火箭,而是要發展一個火箭家族。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重大任務中,我們不僅有一發執行任務的火箭,還有一發備用火箭。如果按照這個數量計算,那麼我們的火箭制造能力,大家心中是不是就有了一個預估。

當然,也有人說火箭發射其實也是一種戰略威懾,畢竟俄羅斯曾經就幹過把彈道飛彈改成火箭發射衛星的事。在2018年11月時,俄羅斯的“轟鳴”火箭就送了三顆衛星上天。而根據相關資料解讀,該火箭就是在“RS-18”洲際彈道飛彈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三級液态燃料火箭。

此外如今中國一箭多星,精準定軌的技術愈發成熟,是以成熟的火箭制造能力,成熟的衛星定軌能力,剩下的隻有讀者自己體會啦。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第二:中國航天這支隊伍是經得起考驗的

昨天的新聞聯播中強調了:要适應航天發射密度加大、要求提高的實際,優化組織模式,創新測控技術和手段,確定測控精準可靠、圓滿成功。要統籌實施國家太空系統運作管理,提高管理和使用效益。

其實在衆多外行人眼中,大家都覺得發射火箭就是發射場的事。其實并不是如此,如果把發射火箭送衛星入軌比喻成放風筝,那麼發射場隻是把風筝放飛,而接下來風筝能不能飛到預定的位置,就要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和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了。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每次任務,作為陸地測控部門,西安測控中心的地面測控站就要忙碌起來,而西安中心就要像大腦一樣統籌進行測控安排和資料錄入。等到地面站測控結束,接力棒就要交到了海上測控的手中,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遠望号船如今也是高密度出海,一艘或是多艘遠望号船撐起了中國的海上測控網。

高密度的發射,四個發射場可以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測控站點就需要科技人員實時在位了。是以在中國航天取得不斷進步的同時,我們應該向幕後的這些英雄們緻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h1>

近期,美國非營利性組織航天基金會公布了全球各個航天大國在2020年的航天支出。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在2020年的預算達到了518億美元,在全球航天支出中占到了57%的份額,這也意味着剩餘35個國家航天機構的預算總和也沒有達到NASA的水準。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我們需要認清的現實是,美國近兩年來的經濟情況已經大不如前,但美國對于太空方向的經費投入并未見有大規模的削減,這足以證明了美方對于太空資源搶奪的重視。而相較于美方的财大氣粗,中國每年的航天事業經費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為何說中國航天人有骨氣,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用美國四分之一的錢達成了讓美國羨慕的航天成就!在2020年我國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傳回之後,美國就跳出來要求我國站在全人類的角度與美方共享資源。而在随後的火星探測任務中,美國又做了效仿。面對美方的要求,我們做出了拒絕!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拒絕美國不是我們不願意合作,而是美國針對我們在先!在中國航天事業起步階段,美國就不斷打壓我們,而等到中國航天闊步前行後,美國擔心中國航天會“彎道超車”,2011年時,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簽署了“沃爾夫條款”,禁止中美航天合作的方式限制中國航天的發展。是以,我們拒絕美國也完全是合情合理!而在中國拒絕了美國的科研項目之後,美國的航天專家們坐不住了!紛紛指責“沃爾夫條款”令美國航天陷入了不利境地。

以上是航天君寫了很多我們取得的成績,但我們面對日益激烈的科技競争壓力,我們還要保持居安思危的考量。

喜訊!3名航天員回家,重磅發射已經待命,中國航天2021火力全開一、90天,三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駐留,有什麼現實意義二、天舟三号已經進入發射前準備狀态、神舟十三号也已經蓄勢待發!三、大力發展航天事業,如今的我們更需要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首先來說,美國對于航天領域的投入未見減少,說明了美方對于航天領域依然有着較高的關注度。而除了國家層面外,以馬斯克為代表的西方民營航天領域,正在大跨步的前進,有了NASA的相關技術支援,馬斯克的spacex發展的極為順利。而相較于spacex這種明牌,航天君更加擔心的是隐藏在波音等軍工巨頭手中的暗牌。

相較于美國公然違反聯合國相關決議,我們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不會改變,但我們必須要有制衡美國的手段,而這也需要我們的航天科技人員繼續大力協同,攻堅克難!

航天君堅信

如今的中國航天人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而我們的祖國為航天人提供了

更豐富的資源

更優渥的環境

更充足的人才儲備

我們有理由相信

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

我們可以闊步奔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