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作者:百科~熊熊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廣東人對雞的喜愛真是讓人歎服,連對雞的最高褒揚都是一句 —— 有雞味。

曾經問過朋友,什麼是雞味?朋友拿着塊白切雞說:“皮爽肉滑咯”,說罷便把它塞入嘴中。又問一個朋友,雞味到底是什麼?她想了一下,說:“就是阿媽煲的雞湯味啦!”費力地解釋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是以然來。再次請教老饕朋友,他隻能淡淡地說:“你買點快餐炸雞,再點份正宗的白切雞,一起吃,你就知道什麼是雞味了。” 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于是和朋友來到了廣州芳村榕樹頭歎佬雞煲,一家臨街的大排檔。剛剛過去,一股熱浪襲來,好家夥,即便是酷暑,依舊用着炭火來慢慢地炖每一份食物。濕潤的夜風吹過,帶走一片暑氣。秘制的雞醬咕嘟咕嘟地翻湧,濃郁的鹹香味沖擊鼻腔口腔,這下似乎知道了什麼是雞味。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等啊等啊等啊等,青春等成魚尾紋,總算等到了空位,食客還沒走,我們就已經站在桌邊靜候了。耳邊充滿了市井味十足的粵語,好鬼新鮮,又好鬼得意。同行的友人告訴我,廣東話有個有趣的點——特别迷信。時刻注意“大吉利是”。在粵語中“蝕”等于虧,是以遇到同音的“舌”都會改成吉利的音,一條上好美味的“豬舌”不能虧本,是以就變成“豬脷”。粵語裡也不說豬肝,幹不好,沒有水,沒有财,是以叫“豬潤”。在香港地區,餐後要把吃剩的東西帶走,要說“拿走”而不能“打包”,後者特指醫院人員處理逝者時用床單把屍體包起,不小心就大觸黴頭,非得吐兩口唾沫,大叫幾句“大吉利是,大吉利是啊!”才放心。

但我早已無心細細聽,雞煲已經在路上,我正準備好好地品味這份專屬于廣州的“雞味”。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在Black Note裡過得每一秒鐘都有一種略微粘稠的質感。我把這稱之為黑膠唱片與酒精的混合魅力。

爵士樂的音符通過黑膠唱機放大,在空間裡跳躍。點了兩杯雞尾酒,再上了一個火腿拼盤,和友人談天說地,非常自在。話題停頓的間隙,酒保會自然地活躍氣氛,挑起一個談話的線頭,再讓客人續上,賓主盡歡。也是佩服酒保小哥的知識儲備,說起黑膠唱片,爵士樂,電影老片來頭頭是道。仿佛穿梭着時光機器而來,與客人回憶起當年的盛世,一問年紀,不過二十四五。大上海藏龍卧虎,誰都不能小觑!店主是Norman Tan,陳耀福,華人創意圈中的元老級别人物。難怪滬上創意人都愛來這聽黑膠和品美酒。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酒保問我們想聽什麼唱片?當然是先上Billie Holiday,再接Ella Fitzgerald,夜暗一些時,再換成Aretha Franklin的靈魂樂。做一名爵士樂手,其實難度頗大,香港著名音樂人查利林這樣比喻爵士樂:“你會飛快車,不稀奇,但如若你能把車開得偏離軌道,開入路邊的草地,再在草地上打幾個滾後飛回車道正常行駛,那才叫本事。Jazz,就有點像後者。”上海這座城市的确是有爵士樂的基因,常在王家衛電影裡說一口上海話的潘迪華,其實是唱爵士樂出身。後來潘迪華移居香港,上海本地的爵士樂也慢慢地漸入平淡。

喝着馥郁的雞尾酒,吃着鹹辣的火腿與橄榄,再和酒保小哥聊會兒天,一天的勞累正慢慢地蒸發消失。隔壁桌的是一對上海情侶,也并桌來和我們聊會兒天,時不時地蹦出幾句上海方言,頗為有趣。一下“侬”,一下“阿拉”,一下“伊”,虧得翻過幾頁張愛玲,才勉強跟上弦。講到動情之處,猛地還爆出幾句粗口,徹底打破我對上海話軟綿柔糯的印象。

廣州、上海、最該打卡的,不就是當地的方言嗎?《2》

上海話裡還有一點好玩兒,融入了大量的舶來語。細細考究下來,肮三出自人窮貨賤的“On Sell”,大亨出自百元大鈔的“Hundred”,癟得生水是“Bit Cents”,囊中羞澀;“哈”點給我出自各買各單的“Half half”……四處都是海派餘韻的回響。

走出Black Note和朋友去大路上攔車回家,路過一個馄饨攤時,還不忘買一份分着吃。上海的夜風拂過,一切顯得那麼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