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h3>《黑塞童話集》</h3>

赫爾曼·黑塞寫下的第一篇小說是童話《兩兄弟》,黑塞在創作時年僅十歲,文本中帶着《格林童話》的影子;而他寫的最後一篇小說是《中國傳說》,當時黑塞已經年逾八旬,他利用這篇傳說對先鋒派文學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文化活動進行回應,其中運用了莊子的譬喻風格。
黑塞從27歲開始就追蹤和評論幾乎一切可以收集到的東方圖書的譯著,不論是哲學經典還是詩詞小說,他都樂于閱讀。在他獲得諾獎的《玻璃球遊戲》中,中國音樂、竹林七賢、《易經》和《呂氏春秋》等符号就屢屢出現。在《黑塞童話集》的童話當中,他也熟練運用了中國元素。除了《中國傳說》以外,本書中的《周幽王——中國古代故事一則》是根據中國曆史故事寫成的童話,《皮克托變形記》中使用了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陰陽二進制論,而《詩人》《笛夢》和《愛麗絲》則受到了中國古代寓言集《列子》的影響。
黑塞童話的特色不僅是将中國文化融入寫作當中,本書後記指出,黑塞在多篇童話當中表現出了對他所處時代議題的關注。《外星異訊》從一個熱愛和平的星球看一個好戰的星球,把戰争看作“人類無過失的自然災害”來接受。在《歐洲人》和《帝國》當中,黑塞則談到了戰争的起因:技術完美化、殖民政策的傲慢和貪婪、“歐洲人”用軍備來保衛新得利益的智識和工業優越感,因為“富人就是愛用鐵牆來守護自己的錢”;“帝國”則是德國曆史的縮影:從割據狀态、俾斯麥建立帝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投降。黑塞不僅營造着一個個童話世界,也在其中展現出了時代巨變之下個人的思索。
<h3>《隻有他知道一切》</h3>
本月,在北京某國小暴力事件之後,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對小孩下手的人渣,不用聽他背後的故事》在朋友圈流傳甚廣。在今天,了解“人渣”背後的苦衷,似乎常常指向着同情、原諒、寬恕,而與憤怒、控訴、懲罰相違背。
獲得愛爾蘭圖書最佳犯罪獎的小說《隻有他知道一切》,或許會為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提供一個角度。在小說中,作家奧利弗與妻子相愛多年,共同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兒童書籍。可是,就在一次愉快的晚餐之後,奧利弗毫無征兆地把妻子打倒在地。他甚至透露了自己的心聲:“第一次打她的時候,我期待她有更多反應……”突如其來的家暴成為了通往奧利弗往昔生活的鑰匙,随後,一個個與奧利弗相關的人——同學、弟弟、情婦、情敵開始述說往事,揭開了奧利弗的身世,他們口中的奧利弗彼此相似,卻又各有不同。這些主人公生命中的過客,從不同的視角展示出了他的陰暗秘密,以及這些秘密背後的童年陰影。過去,奧利弗是一個永遠得不到父親認可和愛的男孩;如今,他一步一步變成了玩弄女性的高手、騙子、偷竊者、殺人犯。一次次的受傷磨滅了他的人性,他受困于面具之下,一次次地逃避責任,甚至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無論你多麼努力,人對于自己人生中最黯淡的時刻是永遠無法忘懷的。這麼多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希望能改變曾經發生的事。”但是,過去犯下的錯已經無法挽回,隻有對女兒的愛讓他免于沉淪,完成自我救贖。
<h3>《無辜的人:一個美國小鎮上的謀殺與冤案》</h3>
一個錯誤的判決可以毀滅一個人的12年,或者一生。
美國作家約翰·格裡森姆擁有近十年執業律師經驗,專長于刑事辯護和人身傷害訴訟。他在寫作的瓶頸期,關注了發生在俄克拉荷馬小鎮上的一起謀殺和冤屈事件。羅恩·威廉森本是前途無量的棒球明星,因棒球事業受挫而不得不回到家鄉。1982年,一個年輕女孩遇害,在缺少證據的情況下,檢察官和警方聯手将他定罪。而且,威廉森是雙向情感障礙患者,對現實缺乏正确的認知,但即便在失去理智的時候,他也在監獄不停地叫喊着自己無罪。
約翰·格裡森姆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通路威廉森的家人、教練、獄友,以及本案涉及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每次拜訪,每次談話,都會讓故事發生新的轉折。”他試圖揭示出無辜的威廉森為何蒙冤,并且通過這個誤判的案例指出,在美國,每個州每個月都在發生誤判:刑事技術專家的工作量都是驚人的,這導緻他們難以維持程式和行為的職業水準。而在小鎮上,警察未經教育訓練,不受制約。人們需要正義,并且需要正義馬上實作。人們相信政府會依法行事。而當政府沒有這樣做時,就可能會毀掉一個人的一生。偵查工作不當、失誤的科學、說謊的目擊證人、不負責任的辯護律師、傲慢的檢察官……一步一步将無辜的人推入了深淵。
<h3>《客居己鄉:一段匈牙利生活》</h3>
匈牙利作家、猶太人哲爾吉·康拉德曆經了兩個政權和一場大革命的冒險。在他6歲時,“二戰”爆發;在他12歲時,德軍占領匈牙利,他和姐姐去布達佩斯投奔親人,就在走後的第二天,他的同學全部被送往集中營被殺;在他24歲那年,蘇聯軍隊進入布達佩斯,身為學生的他則參加了匈牙利革命。大學畢業後,康拉德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教師、編輯、翻譯、工廠勞工、兒童福利督導……這些經曆也成為了他日後寫作的素材。随後,他又開始從事城市社會學研究。有評論者把他的文章與米蘭·昆德拉、瓦茨拉夫·哈維爾、切斯瓦夫·米沃什和丹尼洛·契斯等人的作品進行比較。作為匈牙利民主轉型的重要鋪路者,在1989年之前,康拉德的著作在匈牙利還屬于地下出版物。
在《客居己鄉》當中,他以自身經驗串聯起了20世紀東歐的關鍵事件,再現了動蕩年代一個早熟孩子如何在貧困和歡樂中成長,如何在重壓之下帶着尊嚴逃亡,如何面對審查與監禁,又如何思考個人身份和民族身份。全書分為“離去與歸來”、“日食時分,獨立山丘”兩個部分,以時間為序,還原戰火紛飛與革命的年代,講述了自己的離去與歸來。這本書的引進也是繼丹尼洛·契斯、米克洛什·哈拉茲蒂之後,三輝圖書在東歐經驗上新的關注。
<h3>《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記憶》</h3>
就成都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社會文化發展,澳門大學教授、曆史學家王笛已經出版過多部著作。在《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群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一書中,王笛探讨了從洋務運動到國民黨統一這半個世紀裡的成都公共空間、下層群眾與地方政治互動形成的街頭文化。在《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一書中,他從茶館這個微觀世界出發,探讨了國家文化怎樣影響到地方文化,以及以茶館為代表的地方文化怎樣抵制和反抗國家文化的侵入和滲透。《消失的古城》依然是從微觀史的角度入手,講述的是在百年來的現代化和城市革命當中,成都這座城市如何從傳統生活到進入現代。
“我喜歡過去大慈寺後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現在那裡變成太古裡了。太古裡沒有成都的味道,但年輕人喜歡。正是這樣的新東西正在蠶食傳統,但是它也可能是青年人眼中成都的味道。”他這樣寫道。他看到,階級、教育、經濟地位、地域、族群、年齡都可能造成人們對同一個城市“味道”的不同感受。而在王笛這裡,他回味着過去成都的味道,感到一絲懷舊與惆怅。在他的筆下,清末民初的成都生機勃勃,廟會、節日慶典、街頭政治、改良與革命在這裡輪番上演,乞丐、妓女、苦力、算命先生、剃頭匠等三教九流在這裡謀生,處在曆史轉折中的城市也迎來了革新與巨變。
<h3>《太時髦了!》</h3>
太時尚了!太做作了!太過時了!在Society雜志主編、服裝搭配專欄作家馬克·博熱看來,是魔鬼身材還是臃腫不堪,是花很多錢或者花很少的錢,一個人都可以穿得很優雅或者很土。人人都可能犯穿搭上的錯誤,那些廣受歡迎的造型,也可能是我們本不應該觸碰的雷區;一些十分流行的穿搭方式,或許展現着糟糕的審美。你的朋友可能就穿着做舊的牛仔褲,用運動鞋搭配西裝、穿戴着熒光色衣物,而你也可能覺得把polo衫領子立着還挺潮。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會這樣穿搭,這樣穿搭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在《太時髦了!》一書中,作者博熱不僅以诙諧的文字和豐富的插圖說明了那些頗具時代特色的50種錯誤穿搭,還分析了其背後的文化背景與邏輯。作者稱,在每一個穿搭提示的背後,都有一段曆史、一種技巧、一個心理暗示,這也可能是一種社會産物或是一次市場引導。而每一個錯誤品位的背後,人們都可以了解錯誤的品味從何而來,并以此為線索回顧近五十年的時尚曆程中的片段。
<h3>《奇想博物志:我的普林尼》</h3>
古羅馬作家、科學家加伊烏斯·普林尼·塞坤杜斯(也稱老普林尼)所著的《博物志》和亞裡士多德的《動物志》一起,被普遍認為是西方博物學的濫觞。《博物志》是老普林尼創作的一部涵蓋整個自然的百科全書,内容從整個宇宙到地球,從地球到其産物——從動物、植物和礦物,再到人類活動産生的農林園藝、語言文字、政治管理,無所不包。但由于内容龐雜,觀察有限,加上老普林尼自己也喜歡在内容中加上一些想象和戲谑的成分,《博物志》在今天的讀者看來确實有很多明顯的錯誤。
有“暗黑美學大師”之稱的日本作家澀澤龍彥曾經向日本讀者引介薩德侯爵、巴塔耶、阿爾托等作家,本身也熱愛寫作充滿暗黑色彩的幻想文學作品。在本書當中,他從《博物志》這本“經典中的經典”出發,選取了迷宮與日晷、埃塞俄比亞的怪獸、性與橫隔膜、海兔與海裡的動物、藥草與毒草、變色龍與沙拉曼蛇等二十多個主題,以其旁征博引和幽默風趣呈現出了老普林尼的形象,也帶領讀者進入到了一個風格詭谲的奇想世界。他自稱是用引文加上評論的方式,“對普林尼的連篇謊話指點一番。”看似嚴厲,實際上内心卻對老普林尼的筆下粗糙而神秘的世界充滿着向往,稱“弄清楚他是否在胡說八道也是我的趣味所在”。甚至,澀澤龍彥也羨慕老普林尼本人的死亡方式——在觀察維蘇威火山噴發時,吸進毒性火山氣體而去世。而豆瓣網友yahiko指出,事實上,澀澤龍彥自己也是在病床上寫了《高丘親王航海記》以及構想新書《玉蟲物語》,并在讀書時因頸動脈破裂逝世。兩人都學識淵博、奇思妙想,也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結束了一生,或許這就是遙遠的知音吧。
<h3>《當下的啟蒙: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h3>
曾經擔任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史蒂芬· 平克引用2015年底的一項民意調查指出,當今世界大多數人都感覺世界正在走下坡路,“越來越糟糕”、“大不如前”。但是他認為,這種對世界狀況的悲觀看法是錯誤的。實際上,如今,一個人活到七八十歲不再稀奇,各種藥物能為我們消除疾病的痛苦,男孩兒不必都被送上戰場,女孩兒可以走在安全的街道上……這一切都是啟蒙運動留給我們的輝煌勝利,隻是,如今的我們常常把這些進步視為理所當然。
什麼是啟蒙?1784年,康德寫道:啟蒙是指“人類從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态中解脫出來”,從因“懶惰和怯懦”而服從于宗教或政治權威的“條規戒律”的狀态中解脫出來。通常來說,啟蒙運動指的是18世紀的後60年,不過它可以上溯自17世紀的科學革命和理性時代,也可以下延至19世紀上半葉古典自由主義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成為了主題。在平克看來,由于啟蒙運動的勝利一直無人傳頌,其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的内在精神也是以不受重視。可是,這些似乎是已經陳舊的真理實際上遠沒有成為人人皆知的普遍常識,而且,今天的知識分子也對它們漠不關心或将信将疑。在本書中,平克用75幅圖表,論證了啟蒙運動為何能夠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又能為全世界人類帶來怎樣的福祉,吟唱了一首令人振奮的、關于人類進步的頌歌。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衆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