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讀《西遊記》,走馬觀花,匆匆了了;現在讀《西遊記》,不疾不徐,一目半行。慢有慢的好處,竟發現之前忽略的細節,并從中挖掘出樂趣來,令人忍俊不禁。
其中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悟空去東海龍宮借兵器情節,龍王讓手下搬兵器的蝦兵蟹将的“官階”名稱,令人玩味開懷。
悟空從菩提老祖學藝歸來,赤手空拳打敗混世魔王,奪了他的大闆刀,并作為兵器。後雖施法從傲來國搬得許多兵器,洞中猴手一個,整日操練,倒也猴模人樣。
衆猴倒有稱心兵器,可美猴王嫌手中的闆刀榔槺不稱意,遂有老猴提議去東海龍宮借兵器的故事。
猴王使一個閉水法,以“近鄰”的身份谒見東海龍王敖廣,說明來由。既是“得道”的高鄰,龍王不好推辭,當即着“鳜都司”取出一把大捍衛。可悟空接都未接,直接拒絕:“老孫不會使刀,乞另賜一件。”
龍王又讓“鲌大尉”領“鳝力士”擡出一杆三千六百斤重的九股叉來。悟空這次接了,還使了一回,又嫌輕,不稱手。
龍王見狀心懼,又着“鲠提督”、“鯉總兵”擡出一重七千二百斤的畫杆方天戟。悟空耍了幾下,仍嫌輕。龍王沒轍了。
正在龍王哀歎之際,龍婆、龍女過來,提到大禹治水留下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即“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悟空得到此兵器,方才稱心如意,也随手所欲。
悟空拿了金箍棒還不知足,還要龍王送一件披挂。東海沒有,龍王隻得讓“鼍将”去撞鐘、“鼈帥”來擂鼓,向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告急。最終,迫于猴王的蠻霸,北海龍王敖順送了一雙藕絲步雲履,西海龍王敖閏給了一副鎖子黃金甲,南海龍王奉上一頂鳳翅紫金冠。悟空穿戴整齊,使動如意棒,對衆龍王道聲“聒噪!聒噪!”一路打出去回到猴王家一一花果山水簾洞。
上文中用引号标出的“鳜都司” “鲌大尉”“鳝力士” “鲠提督” “鯉總兵” “鼍将” “鼈帥”,“鳜”“鲌”“鳝”“鲠”“鯉”“鼍”“鼈”,這些都是水族類魚類和爬行動物,作者卻賦予人類王國中的官階命名,在诙諧之中起到諷刺效果,影射出君主專權制度下的等級森嚴。另從中也看出作者借對悟空這一“猴物”形象的塑造,表明了自己的對封建專制度的不滿和抗拒心理。
龍宮中蝦兵蟹将的“官階”取名,并不是作者信手為之,而是有所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