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吞下公共汽車的海洋巨獸,頭部比人頭更大的大肉鳥,天空中飛翔的大鳥,大飛機......古生物學家繼續發現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奇怪的古代滅絕動物,包括巨型恐龍,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等。
<h1>巨鷹:以鳥類為食的哈斯特爾特鷹</h1>

哈斯特爾特鷹是一隻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巨型鷹,是迄今為止已知最大的鷹,曾經在當地食物鍊的頂端高高在上。哈斯特爾特鷹主要以一種巨型鳥類為食,鳥類恐懼症,這有點像現代鴕鳥,不會飛,現在已經滅絕了。研究人員在重達200公斤的鳥類化石骨骼上發現了哈斯特霍克留下的爪痕。哈斯特爾特鷹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接近鳥類飛行的實體極限。研究表明,當重量達到一定極限時,鳥類無法正常飛行,約為15公斤,這是哈斯特爾特鷹的估計重量。
哈斯特爾特鷹的祖先是體重隻有1公斤左右的小鷹,相當于一隻小松鼠,它從澳洲穿越海洋到紐西蘭,最終進化成一隻重達15公斤、翼展高達三米的大型猛禽。相比之下,較大的猛禽秃鷹重約6.4公斤,翼展約1.8米。
抵達紐西蘭後,哈斯特爾特鷹在10,000年内體重增加了15倍,這種快速變化在陸生脊椎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是什麼導緻哈斯特爾特鷹在地質時間的"瞬間"進化成巨型動物的捕食者,比如鳥類恐慌呢?科學家認為,當哈斯特爾特鷹第一次到達紐西蘭時,島上沒有其他動物可以與它們競争像鳥類一樣的"大餐",擁有豐富的食物來源,并且它們有足夠的能力獲得這些豐富的食物,并且最大的個體,他們是最大和最有能力殺死獵物的個體, 最有可能成功繁殖,是以哈斯特爾特鷹在短時間内迅速變大。
1871年,科學家根據出土的化石骨骼得知了哈斯特爾特鷹的存在,但這種巨型動物的行為并不完全清楚。由于它們的大小,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是腐爛的動物,而不是捕食者。現在,科學家們正在使用現代掃描技術來研究哈斯特爾特鷹的頭骨和脊柱的身體結構,并建立可以與現代腐爛和掠食鳥類進行比較的計算機模型,以了解已滅絕的鷹的習性。
研究表明,哈斯特爾特鷹可以從空中以每小時80公裡的速度攻擊目标,在獵物中瞄準它們的喉嚨和頭部,它們的爪子足夠強大,可以殺死體重260公斤的鳥類,甚至可以攻擊早期的人類兒童。
七百年前,在第一次人類到來之前,紐西蘭是一個沒有陸地哺乳動物的鳥類王國,生活在一個由250多種鳥類組成的獨特生态系統中。哈斯特爾特鷹是紐西蘭最早居民洞穴壁畫和神話的主題。然而,在人類抵達紐西蘭島後不久,哈斯特爾特鷹的主要食鳥被人類獵殺,大部分茂密的林地被砍伐并消失,哈斯特爾特鷹在公元1400年左右從島上消失了。與此同時,島上大約40%的鳥類是由與哈斯特爾特鷹相同的群體命運的,後者在人類成年後不久就滅絕了。
科學家指出,哈斯特爾特鷹生活的世界已經消失,哈斯特爾特鷹的滅絕對我們今天來說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因為許多栖息地由于人類活動而受到威脅。
<h1>巨人:"哥斯拉"主宰侏羅紀海洋</h1>
這是一種滅絕的海洋生物的最新發現,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垩紀早期(約1.35億年前),長約4米,長46厘米,牙齒鋸齒狀10厘米,是一種巨大的食肉動物。這種古老的海洋生物,有着類似恐龍的頭部,鳄魚般的身體和魚鳍,具有好萊塢恐怖電影中"哥斯拉"怪獸的一些特征,是以科學家将其昵稱為"哥斯拉",在希臘語中被稱為"兇猛的蜥蜴"。
在研究了化石後,科學家們證明,古代怪物是鳄魚家族的成員,但同時比其他鳄魚兇猛得多,其他鳄魚的長而小的嘴巴和針狀的牙齒隻适合捕食小魚和軟體動物,與巨型鳄魚相反, 它有較短的嘴巴,大颚和鋸齒狀的邊緣。所有這些都表明,哥斯拉擁有巨大的咬合力,能夠從獵物身上撕下大塊肉,而且在它生命的那個時候,它們顯然處于海洋食物鍊的頂端,是當時海洋中最可怕的捕食者。
巨型短吻鳄哥斯拉多次生活在岸上,但從它對海洋生物的适應性來看,鳄魚很可能在海中交配。目前尚不清楚它們是像海豚和龍一樣在海裡分娩,還是像海龜一樣在岸上分娩,因為它們的卵和巢穴尚未被發現。
巨型鳄魚哥斯拉長4到5米,與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鳄魚相比并不小。流線型的身體,具有鳍狀的尾巴,使它們能夠在水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動能效率。與現代鳄魚相比,它們顯然是更好的遊泳者。
巨型鳄魚哥斯拉骨骼的化石是在曾經是熱帶太平洋海灣的巴塔哥尼亞發現的。大約1.35億年前,當巨型鳄魚哥斯拉在海洋中時,地球上生活的鳄魚種類很多,但前者的巨大體型和兇猛使得其他種類的鳄魚無法生存。
<h1>巨熊:人類祖先的有力對手</h1>
科學家們的研究基于最近在羅馬尼亞發現的古代巨型食肉動物洞穴熊的頭骨化石,并提出,除了吓壞我們人類祖先的劍齒虎,狼和食人猛禽之外,洞穴熊是另一種擾亂我們祖先的兇猛動物。換句話說,洞穴熊曾經是我們人類祖先面臨的最強大的對手之一。以前,科學家認為洞穴熊是食草動物,以漿果和草根為食,而最近在喀爾巴阡山脈發現的洞穴熊骨化石表明,它們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溫和,而是兇猛的捕食者,甚至是人類。
洞穴熊,被稱為Ursus spelaeus,生活在更新世的歐洲。"洞穴熊"這個名字源于它的大部分化石都是在洞穴中發現的,這表明這種動物在洞穴中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棕熊,棕熊隻在冬眠期間進入洞穴。結果,在洞穴中發現的幾乎所有骨頭都屬于洞穴熊。洞穴熊體型巨大,可以長到1000公斤,相當于阿拉斯加最大的棕熊和北極熊,後者現在是地球上最大的熊,平均重約500公斤。
根據最新的估計,洞穴熊在大約278,000年前滅絕,比以前估計的早130,000年,比以前估計的早130,000年,并指出它是地球曆史上最新的大規模滅絕中第一個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洞穴熊後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還包括猛犸象,毛犀牛,巨型鹿和洞穴獅子。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這些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呢?這一直是一個謎。一些科學家認為,早期的人類狩獵導緻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但其他人認為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援這一說法。還有一種理論認為,一些未知的病毒或細菌可能導緻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但這一理論并不能解釋為什麼許多體型迥異的動物幾乎同時滅絕。
洞穴熊骨化石的無線電年表發現,洞穴熊滅絕的年齡與地球氣候急劇變化的年齡相吻合,表明洞穴熊在歐洲的最後一個冰川時期滅絕了。根據這項研究,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些大型哺乳動物主要是素食主義者,特别是一些專門的植物,嚴重缺乏食物最終導緻這些大型哺乳動物滅絕,因為地球在冰河時代明顯變冷,導緻它所依賴的植被的喪失。與其他已滅絕的巨型動物相比,洞穴熊生活在相對有限的地理區域,隻有有限的活動範圍僅限于歐洲(從西班牙到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它們的素食生活方式以優質植物為食,可能是洞穴熊比其他巨型哺乳動物滅絕更長時間的主要原因。然而,最新的研究也指出,雖然洞穴熊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并不排除肉類,屬于雜食性動物,它們的食物至少含有部分動物蛋白,可能是一些在冬眠中死亡的同一種,或者它們同時代較小的歐亞棕熊。
那麼,為什麼與歐洲洞穴熊有着共同祖先的棕熊今天在歐洲和北亞的大部分地區都能存活下來呢?這個問題沒有明确的答案,這可能涉及不同的飲食偏好,冬眠政策,地理範圍,栖息地偏好以及人類捕食等因素。
1774年,科學家首次描述了洞穴熊,并将其歸因于龍,獨角獸,猿類,犬科動物或貓。1794年,另一位科學家描述了新發現的洞穴熊骨化石,并将它們命名為"洞穴熊",認為它們應該屬于北極熊等動物。從那時起,對巨型古生物學物種進行了200多年的科學研究,但洞穴熊滅絕的時間和原因仍然存在争議。
<h1>巨鳥:像小飛機一樣大的骨齒鳥</h1>
想象一下,一群像小飛機一樣大的鳥兒在天空中翺翔。這是5000萬年前生活在英國的古代巨型海鳥骨齒鳥。
科學家們在英格蘭東南海岸的泰晤士河口附近發現了一種儲存完好的史前巨鳥的化石骨骼,屬于一種已滅絕的鳥類,它的大小和一架小飛機一樣大,翅膀長近五米,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嘴上有一個尖銳的牙齒狀骨骼結構。這隻巨鳥在5000萬年前在今英格蘭的天空中飛翔,是現代鵝和鴨子的近親。
按照今天的标準,這是一種相當奇特的動物,特别是在喙的邊緣有尖銳的牙齒突起,或"僞牙齒"(成分是角蛋白,構成我們的頭發和指甲的相同物質,而真正的牙齒是由琺琅質和象牙制成的)。現代鳥類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牙齒,以減輕體重并使其更容易飛行。但科學家認為,"僞齒"鳥類(也稱為僞齒鳥,史前時代的一大類海鳥)的再進化是有充分理由的。這些古老的海鳥經常飛越大海,用翅膀殺死獵殺魚和鱿魚,如果它們的鰓像其他鳥類一樣,很難捕捉到滑溜溜的魚。是以,為了狩獵的需要,在它們的鰓中逐漸進化出"僞齒",以防止食物到嘴裡溜走。
骨齒鳥的另一個特征是它們的體型很大,即使是最小的體型也和現代信天翁一樣大。最大的骨鳥有5到6米的翼展,1000米,100米,100米,有史以來最大的鳥。在整個新一代中,這些鳥類的龐然大物統治着海洋,經曆了人類進化的時代,最後幸存的骨齒鳥與更新世早期的人類生活在同一時代。
有理論認為,在其他海鳥,鲸目動物和鳍的大規模進化競争下,骨齒鳥正在消失。但事實上,骨鳥與鲸目動物、鳍足動物等鳥類之間的食物争奪可能沒有那麼激烈。鳥類和有鳍的動物都需要在平坦的沿海海灘上撫養後代,是以對"苗圃地點"的競争可能會影響鳥類種群。然而,島嶼或沿海地區的丘陵高地也可以為骨鳥提供撫養後代的地方,在那裡鳍足動物是遙不可及的。像今天的許多信天翁一樣,骨齒鳥可能也需要強大的上升流空氣來幫助起飛,是以它們可能更喜歡在地面上建造巢穴來撫養後代,而不是在鳍足殖民地争奪有限的生存空間。
<h1>巨型鳥:一種受驚的鳥,具有驚人的兇猛天性</h1>
科學家推斷,這種鳥(也被稱為"恐怖鳥")體型巨大,奔跑速度驚人,跑步者以高達48公裡/小時的速度奔跑。在開闊的荒野中,速度對捕食者至關重要,決定着它們的生存和未來,而更高的速度不僅意味着它們可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内捕獵獵獵物,而且更有利于對獵物發動突然襲擊,讓它們措手不及。根據研究,當今世界上最快的獵豹并不像鳥類那麼快。
巨大的鰓,加上蜻蜓的速度,人跑的速度,以及長跑的耐力,使這種史前巨鳥完全沒有像"恐怖鳥"那樣受到破壞,成為中新石器時代地球陸地食物鍊頂端最可怕的捕食者之一。
鳥類居住的南美洲曾經與其他大陸闆塊隔離開來,是以沒有更強的捕食者可以與之競争,但大約300萬年前,在北美和南美大陸闆塊碰撞後,一次重大的生物遷徙導緻以前生活在北美的美洲虎和劍齒虎等捕食者的湧入。 而面對殘酷的自然競争,鳥類逐漸滅絕。
<h1>大魚:最早的"海洋霸主"泰瑞爾·鄧恩魚</h1>
最近,科學家們使用化石頭骨建立了生物計量模型,以模拟一種名為Terrell Dunfish的史前魚類的運動和咬合力。事實證明,這種古老的海洋魚類比迄今為止已知的任何其他生物都具有更多的牙齒撕裂能力,其鋒利的前臂可以很容易地将鲨魚撕成兩半,使其成為地球上最早的"海洋霸主"。
使用計算機模型,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史前巨魚的威力驚人,咬合力高達453公斤,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魚類,咬合力高達每平方厘米563公斤,足以承受雷克斯霸王龍和現代鳄魚。更可怕的是,它以隻有1/50秒的速度張開嘴巴,甚至可以在開胃菜上産生吸力,直接進入獵物體内。
Dunfish生活在3.8億至3.6億年前的泥盆地晚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盾構魚之一,頭部和頸部覆寫着厚厚的"盔甲",是一種掠食性捕食者,可以長到10米長,重達3.6噸,使其成為當時主導水生生态系統的頂級捕食者。同一代的其他盾魚在大小上很少與鄧魚相提并論。強大的咬合力使它們能夠捕食海洋中的其他裝甲水生生物,鲨魚和節肢動物。如果鄧小平的魚活到今天,它仍将是一種可怕的捕食者。有科學家說,"如果最大的鄧魚對準6米長的大白鲨,我可以打賭,赢家一定是鄧小平的魚。"
鄧魚可能因為護盾甲很重而遊得很慢,而且它們可能經常在沿海水域遊蕩,但不知道它們有時是否會在遠洋水域遊泳。鄧魚儲存下來的化石骨骼,通常隻是正面被盾甲保護,是以這條古魚的後半部分還不是很确定。
化石記錄顯示,作為當時最強大的捕食者,鄧小平的魚對食物并不挑剔,包括鲨魚在内的各種魚類以及頭足類動物都屬于其職權範圍。根據鄧小平魚化石盔甲上發現的齧齒動物痕迹,推測如果有機會,鄧小平的魚甚至可能會互相吃掉。研究表明,成年後,随着飲食習慣的改變,鄧氏魚的下颚形狀會發生變化,作為孩子似乎更适合捕食各種軟體動物的水生動物,而在成年期則具有齧齒動物穿透硬性動物骨甲的巨大力量,在猛搏的獵物中抵抗, 如其他盾魚,更能應付。
1956年,為了紀念當時的克利夫蘭自然曆史博物館古生物學主任大衛·鄧克爾(David Dunkel),這種生物被命名為鄧菲什(Dunfish)。
<h1>巨型蟒蛇:有史以來最大的蟒蛇</h1>
科學家們在南美洲哥倫比亞北部的一個大型露天煤礦中發現了一塊60萬年前的古代鳄魚化石,以及一塊名為Cerehun Titan的巨型蟒蛇骨架。現已滅絕的史前蟒蛇比好萊塢電影中描繪的史前蟒蛇更可怕,保守估計其重量可達1,140公斤,從鼻子到尾巴尖長約15米。然而,它看起來很糟糕,但它是一種水樣的無毒蟒蛇,生活在6000萬年前的南美熱帶雨林中。發現者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蟒蛇,它是如此之寬,以至于很難進入辦公室吃掉我,但很難從門裡擠進去。"
科學家指出,6000萬年前,南美洲的熱帶生态系統與今天截然不同,雖然像今天一樣是熱帶雨林,但比今天更熱。在這種獨特的氣候下,冷血爬行動物的身體非常大。是以,世界上最大的蟒蛇可以說是同類中的最後一條。
有史以來最大的蟒蛇的獵物也出奇地大。與巨蟒化石一起發現的鳄魚化石屬于已滅絕的古代鳄魚家族中最小的成員,是現代鳄魚的古代親戚,他們通常長近6米長,嘴巴和鼻子上有長長的鑷子,以魚為食。新發現的鳄魚的口鼻較短,這表明它們的食物範圍更廣,包括青蛙,蜥蜴,蛇和小型哺乳動物。科學家将新發現的物種命名為Cerrejonisuchus improcerus,長約2米。
科學家此前曾認為,古代鳄魚家族在恐龍大規模滅絕後的3世紀初蓬勃發展,但這一發現表明,該家族在大規模滅絕之前就已經存在,并在大規模滅絕中幸存下來,而許多其他海洋爬行動物,如龍和蛇頸龍,則完全消失了。
對于Cerejon Titans來說,兩米長的Cerrejonisuchus improcerus對他們來說很容易成為獵物。事實上,水蟒吞噬凱門鳄的故事現在在熱帶叢林中很常見。克萊門斯是鳄魚家族的一部分,生活在亞馬遜叢林中。
<h1>巨型大象:一頭猛犸象,其種群被消滅并影響氣候</h1>
在人類開始燃燒煤炭和石油之前的幾千年,早期人類在捕獵地球上最後的猛犸象時對地球的氣候變化産生了影響:根據一項關于史前氣候變化的新研究,随着食葉猛犸象的消失,矮桦林在北極周圍迅速蔓延,大面積的陽光反射地面變暗,北極的溫度上升。随着植被向北移動,"反向速率效應"對氣候産生影響,吸收更多陽光的較暗景觀取代了反射大量陽光的冰雪,氣候變得越來越溫暖。到冰河時代結束時,全球氣溫上升,曾經覆寫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冰川急劇退縮,在此期間猛犸象開始滅絕。專家表示,如果猛犸象獵人加速北極變暖,這将是人類對氣候影響的最早例子,随着7000年前農業時代的臨近,森林砍伐和作物種植改變了氣候。
猛犸象,被稱為Mammuthus Primigenius,也被稱為苔原猛犸象,是一種已滅絕的龐然大物。從北美北部到歐亞大陸北部,特别是在西伯利亞,已經發現了猛犸象骨頭和冷凍屍體。最早發現的猛犸象樣本是在15萬年前的歐亞沉積物中發現的。猛犸象在大約10,000年前從更新世晚期的大部分地區消失,隻有一小部分仍然生活在東北部的弗蘭格爾島,直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科學家們不确定大規模的滅絕是由氣候變化的更多影響還是更多的人類狩獵造成的。其他人則認為,正是彗星對地球的撞擊導緻猛犸象從地球上消失了。
與大多數其他史前動物不同,猛犸象的屍體通常不會化石,但在有機條件下儲存得更好,部分原因是它們生活的氣候條件,以及它們的體型大。是以,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猛犸象是最著名的史前脊椎動物。
猛犸象分為兩個亞種,一個生活在北極的高緯度地區,另一個生活在更廣闊的地區。猛犸象雖然很大,但并不大,無法想象,實際上并不比今天的亞洲象高多少,但要重得多。完全長大的成年雄性大象可以在2.8到4米高之間,較短的猛犸象可以在1.8米到23米之間,猛犸象可以重達8噸。
猛犸象有一些适應寒冷氣候的突出特征,最明顯的是厚厚蓬松的頭發,可以長達1米。猛犸象的皮毛與牦牛相似,在夏天會變毛。猛犸象的耳朵比現代大象的耳朵小得多,有史以來最大的猛犸象耳朵隻有30厘米長,而現代非洲大象的長度為180厘米。猛犸象的皮膚并不比現代大象厚,但它有許多分泌油脂的皮脂腺,皮下脂肪厚達8厘米,有助于像鲸魚脂肪一樣保暖。與馴鹿和麝牛類似,猛犸象的血紅蛋白适應寒冷的氣候,這三種變體大大提高了它們快速将氧氣輸送到全身以防止當機的能力。
西伯利亞原住民早就發現了猛犸象的遺骸,并收集了猛犸象牙用于象牙貿易。他們認為這是一隻巨大的鼹鼠或河馬。關于猛犸象的報道在17世紀初偶爾傳播到歐洲,歐洲人經常将它們視為聖經故事,而猛犸象一詞,當地語言,意為"龐然大物",在此期間首次進入英語詞彙。
英國科學家漢斯·斯隆(Hans Sloan)于1728年首次研究了來自西伯利亞的猛犸象的牙齒,并首先将它們識别為大象,而不是河馬。1796年,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首次發現猛犸象不是遷徙到北極的現代大象,而是一個全新的物種。最重要的是,他認為該物種已經滅絕,不再存在于地球上。居維葉的觀點在當時并未被廣泛接受,直到1828年,約書亞·布魯克斯(Joshua Brooks)才認為它是一個獨特的物種,并将其歸類為猛犸象。
<h1>發現史前巨型企鵝的化石</h1>
美國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在秘魯發現了一塊已滅絕的企鵝化石。這隻生活在至少3600萬年前的巨型企鵝,看起來并不像穿着黑白燕尾服的現代企鵝。
巨大的史前鳥類高1.5米,喙窄,凹槽鋒利。它的大小是今天帝企鵝的兩倍,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的企鵝。科學家将其命名為"Inkayacuparacasensis",意思是"水之王"。科學家研究這種史前企鵝的骨骼化石發現,使企鵝成為遊泳大師的腳和體型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進化了,整齊排列的厚厚的羽毛使企鵝的腳更硬,更流線型,并将身體與水和空氣隔離開來。
這種史前企鵝的羽毛鳍清晰地儲存在化石上,羽毛的痕迹清晰可見。科學家認為,這種史前企鵝的羽毛很可能是灰色或紅棕色的。科學家以前已經知道,現代企鵝的"黑色外套"和與腹部形成鮮明對比的"白襯衫"是現代進化的結果。那麼,企鵝為什麼會進化成今天的顔色呢?科學家推測,企鵝羽毛顔色的變化可能與生态差異有關,要麼是為了滿足調節體溫的需要,要麼是為了應對新興的捕食者海豹。科學家還推測,潛水要求可能影響了企鵝羽毛色素沉着的變化,這些變化演變成今天的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