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明清襄城八景和其他景觀概略及其詠詩”之12(結束篇)】

文‖窦永革 圖‖網絡

(欲欣賞“明清襄城八景和其他景觀概略及其詠詩”之11的精彩内容,歡迎點選以下連結:絕美襄城:清初著名理學家的《紫雲書院三十六詠》)

(25)讀易洞

過觀瀾橋并山廊西行,□□□斷,數十武,又得小山。自東南□□□□水且随,不逾丈,林木蔚然,疑若無徑。舞陽楊榮科于澗之南鑿洞讀易,下臨深壑,自外來者,遠望可見。然盈盈一水,隔斷塵坋,竟不可猝至,誠一佳處也。

清樾無日影,斷岸留虎迹。

靜中萬緣空,呼吸見全易。

無俟冡中王,刺刺告過客。

(26)小石淙

由讀易洞而下,兩岸高聳,溪水中貫。澗益深,石益奇,巨者累累,其狀各異。槲林蒙密,不見日色,但聞幽鳥啁哳空際。平時攜帙緣溪,可踞而坐。及雨後水漲,激薄有聲,閑步睇聽, 尤爽然自失也。

陰森不見日,下有暗泉流。

淙淙如琴瑟,繼續聲更幽。

雨後踞石坐,竟自忘丹丘。

(想看看本文作者窦永革老師寫的其它美文?歡迎點選以下連結欣賞:900多年前,此著名政治家為襄城留下寶貴的文化财富)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27)郁李崗

在讀易洞北岸。由觀瀾橋并小山西北,出為讀易洞。當小山未盡,逾澗北上,則郁李崗也。崗勢雄偉,攔遮有力,形家謂為“書院下關”。時有流泉彌漫,道上野花狼藉,土石都作香氣。

崗勢接南嶺,中隔一清溪。

緣崗種郁李,子熟葉萋萋。

四時泉不斷,腳底踏香泥。

(28)棠梨谷

由郁李崗漸下,轉而北出,山腳峭削,溪水循之,拟自崗下抵使君口,夾徑樹棠梨數百。本花落時,人從瑤林玉樹中行,何須更羨山陰道也。

清溪萬折餘,依然抱山腳。

滿谷栽棠梨,春深發素萼。

緩步入瑤林,此景亦不惡。

(29)使君口

右溪左山,僅容車馬,六一居士所謂“豁然路盡,遂得幽谷者”,殆謂是欤。崞邑張東峰明府來遊書院,至此,徘徊久之,因标今名。今欲為建一亭,以彰芳迹,力未能也。

左溪右蒼崖,細路僅容馬。

間來采苓翁,此外無知者。

山公倒接籬,屢顧不能舍。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30)松籁坡

由紅葉徑而上,山勢坦平,槲林漸稀,一望皆黃茅白葦。拟于此地種松千株,俟其成時,濃陰蔽日,翠色欲滴,微風悠揚,天籁頓發,科頭松根,塔然自失,不知何日得償此願。或曰無松而先賜以名,不幾誕欤予日,境亦何常總由心造,吾耳中聞松籁久矣。公特重聽耳,安得謂之無也。聞者笑而退。

虬髯與龍鱗,望而成車蓋。

非竹亦非絲,微風發天籁。

細聽歌其根,濃翠濕衣帶。

(31)杏花岑

在讀易洞上。地平衍,有杏數株,多為樵子所損。拟于嶺上皆種杏,當二三月,花發如錦,留春色于岩壑間,似有别趣。或曰:“欲借以破岑寂乎!”予曰:“不然,競秀争流,正苦應接不暇,山中人固無岑寂時也。”

一望杏花紅,上林春色占。

鶴亭與龍山,十裡無足念。

欲沽問牧童,村酒誰家酽?

(32)呼鷹場

在吉祥洞上。獵者歲歲于七八月間,呼鷹于此。間有得奇品者,支道林愛馬,以為賞其神俊耳。今存此名,意将無同耶。

蒼鷹得秋風,磔毛矜異彩。

安知畢羅張,深林懸相待。

神物自難逢,種類出東海。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33)紅葉徑

由西嶺而北下,抵深壑,再上,為書院之樂山。槲林稠密陰森,迥隔塵凡。秋深霜葉如丹,此徑倍勝。往予與璞園過此,以為得未曾有也。

崎岖入霜林,如錦裁并剪。

真耶抑畫圖,惝恍難自辨。

意外有所逢,清興殊不淺。

(34)避雨崖

在诰軸砂南崖,深不盈丈,前臨溪水。相傳采藥者于此避雨,連日無煙火。問之,雲囊中藥物多可食者,此必赤松子之流也。昔土人不視耳。

聞有采藥翁,曾此避風雨。

隔宿不舂糧,瑤草作修脯。

人去歲月多,香留崖下土。

(35)果園

竹薮以上坦平處,皆舊果園地也。予在田中命人接桃梨十數株,今皆可食。此後,當雜種諸果,期于滿谷。此自山中實用,非獨春月花放,足供清玩也。

累累垂低枝,根核來仙島。

手摘煙露中,足以飽山老。

無事餌還丹,自覺顔色好。

(36)龍湫

在松籁坡上。水色深綠,冬夏不涸。往時土人禱雨有應,相戒臨湫,不敢大語,恐遭龍忌也。其餘小湫尚多,不暇紀錄。

滃然水一泓,懶龍藏鱗角。

晨夕釀為雲,映日色斑駁。

莫怪風雷遲,雨應遍名嶽。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綜上所述,有記載的明清“襄城八景”共進行了三次評定。最早的評定是在明代各地評定“八景”的大背景下應時而生,出現在明代戶部尚書、襄城人李敏所生活的年代,呈現在李敏的《襄城八景》組詩中。雖然不能确定其評定的具體時間,但至少距今550年了。最晚的評定出現在清順治年間,呈現在時任襄城知縣餘二聞《襄城八景》新題詩中。同樣,雖然不能确定其評定的具體時間,但至少距今360年了。

除上述所言最早的和最晚的評定外,中間還有明嘉靖年間的評定,呈現在時任襄城教谕林鸾所作《襄城八景》組詩中。明清時期,襄城縣還先後出現了“紫雲書院十景”“襄城十景”“紫雲書院三十六景”等其他景觀。所有這些景觀及其文人墨客圍繞這些景觀所作的詠詩,是襄城縣自然、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成為了襄城縣獨特的文化現象,也是留給我們襄城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财富,尤其值得我們每一位襄城人驕傲和自豪。

時至今日,經濟發展,文化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為襄城縣景觀的評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截至目前,襄城縣一直沒有再進行“八景”“十景”等相關景觀的評定活動,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和遺憾。

2021年9月15日完稿

(全文完)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作者簡介】窦永革,男,漢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縣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學曆,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理事、襄城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襄城縣詩詞學會秘書長、襄城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業餘創作20多年,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散見于全國各類報刊,出版有《千秋詩光照襄城》、《漂浮在汝水上的心靈》等書,部分作品被轉載收錄、獲獎評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當代襄城縣的缺失和遺憾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