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号”航母始建于1958年,作為第一代核動力航母,原計劃建造六艘,但由于種種原因,隻建成了這一艘企業号。

不過這也為美國打下了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基礎,從1968年開始,美國大規模建造核動力航母,接近40年的時間裡下水了十多艘,其中最大的是福特級航母,滿載排水量超過了10萬噸。
核動力的優越性肯定是不用說的,比正常動力的航母作戰能力更強。
比如核動力航母一旦啟動,短時間無需補給動力燃料,是以續航和持續作戰能力是普通航母無法比拟的,隻要給艦載機補充好航空煤油就行了。
那麼核動力性能這麼優越,為啥沒有核動力的商船呢?
其實在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和歐洲都研發了核動力商船,隻不過因為很明顯的短闆,而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那麼核動力商船有哪些缺點呢?我們從世界第一艘核動力商船說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薩凡納号核動力商用船</h1>
薩凡納号始建于1958年,1963年正式服下海運作,采用壓水堆核動力系統,汽輪機的額定功率為16MW,航行速度為20節。
薩凡納号裝好一次燃料,能以20節的速度連續航行300萬海裡,相當于繞地球138圈。是以在核動力的加持下,薩凡納号的優勢非常明顯,不需要昂貴的化石燃料不說,還提高了運輸效率。
但還沒有到10年,薩凡納号就退出了運作,因為這艘船在海上跑了八九年,沒有賺到一分錢。
1968年,薩凡納号最後一次更換燃料,由于超過了政府的航運補助極限,在1972年無奈退出營運,最後移到加爾維斯頓停泊。
為什麼不賺錢呢。我們細數一下薩凡納号的缺點。
貨運量小
薩凡納号屬于客貨兩用船,全長187米寬23.8米,滿載排水量為21000噸,别看這麼大動力也強,但是隻能搭載60名乘客,和8500噸貨物。
這麼大的船體,有一小半是用來搭載核反應堆了。根據資料顯示,它的推進裝置重1150噸,密封殼和屏蔽防護裝置重1900噸,反應堆系統重600噸。
重達3650噸的動力系統壓縮了貨船的貨運量,這對貨船來說是緻命的,而一般貨船的動力系統隻有幾百噸,
運維成本高
雖然薩凡納号的核燃料便宜,幾十千克的鈾可以跑幾十萬海裡,但并不代表它出航一次就很便宜。
普通2萬噸級的遠洋貨船,船員數量一般在20人左右,但薩凡納号為維護核動力系統,船員人數多達120人以上,不但加大了船員的開支,還減少了客運人數。
建造成本高
薩凡納号的建造費為4690萬美元,其中2800多萬用于核動力系統。那個年代的4000多萬美元什麼概念呢?
換算到今天,可以買兩艘30萬噸重的大型油輪,剩下的錢還能買15萬噸重油,足夠這兩艘油輪開到報廢,是以核動力商船成本太高,即便是目前,也沒有商用化的意義。
安全隐患大
由于美國在日本引爆了兩顆原子彈,是以大家一提到核能,就會聯想到核輻射,是以核動力商船的營運受到很大限制,許多港口都不願意讓它停泊。
尤其是日本,幾乎是“談核色變”,群眾對核能天然反感。1967年,薩凡納号計劃停泊日本港口,當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時,最終在日本群眾的反對下,停泊計劃沒有被準許。
1969年,日本建造的陸奧号核動力試驗船下水,但是也遭到了群眾的反對,在嚴重的抗議下,日本政府隻能妥協,在遠海進行試營運,但仍然有群眾反對。
1974年8月,陸奧号再次進行海上試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台風影響,反應堆發生了輕微核洩漏事故,被媒體大肆報道後,引起日本群眾的極大恐慌,是以遊行拒絕陸奧号歸港停泊。
在日本政府的妥協下,隻能另外新修了一個港口,并向當地群眾支付了大量費用,陸奧号也在海上漂泊了兩個月。
1991年,陸奧号才開始繞地球試驗航行,航程達到了82000公裡,在擷取各項資料後,陸奧号在1993年被拆卸報廢。
自此,核動力商用船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是以綜上而言,核動力商船确實更先進,但是商業市場考慮的是成本和利潤,而目前的核動力技術,還無法普及到商用。
或許在核反應堆小型化後,以及安全性能得到保障後,那不單單能應用到貨船上,包括汽車、飛機甚至是航天飛機和宇宙飛船,都可以搭載核動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