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沿着高速看中國丨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多彩貴州實力圈粉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沿着高速看中國丨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多彩貴州實力圈粉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尹希甯

10年前,宋楊第一次遊覽貴州黃果樹瀑布時,安排的是一日遊,當天就從景區來回,因為在當時,除了看一眼瀑布,沒有太多的可選項。而如今,身為馬蜂窩旅遊貴州公司副總經理的她可以為遊客提供更多旅遊方案,讓遊客們不僅能住下來,更能深度遊起來。

從“看一眼”,到“住下來”,宋楊見證的旅遊方式的變化也折射了貴州旅遊市場近年來的變化,旅遊産品的豐富與多元讓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深度看多彩貴州。

“住不下來”曾經是制約貴州旅遊發展的瓶頸。貴州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曦談到,過去旅行社的線路,在每個地點停留時間短,消費帶不動,遊客留不住。

宋楊介紹,根據旅遊平台的資料分析,當下的遊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旅遊,而更注重旅行中的體驗感。這意味着,将遊客從淺層觀賞引到深層體驗,這也成為吸引遊客“住下來”的基礎。

朱曦說,貴州大部分景區的基礎設施已經很完善,現在要做的就是打造旅遊産品,提升綜合吸引力。近年來,貴州省開始探索打造單一目的地産品,讓遊客願意留下來,例如,通過紅色旅遊可以把遵義打造成單一目的地,讓遊客在遵義待上一到兩晚,用起周邊配套設施。黔東南也不再是其他景區線路的“嫁衣”,通過挖掘少數民族資源優勢,當地開發了節慶遊、康養遊等。

遊客樂于到貴州“打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出務工的貴州居民回鄉就業。

青岩古鎮景區講解員陳留翠正是留在家門口就業的年輕人的縮影。

在陳留翠的印象中,她小時候的青岩鎮“沒有路燈,晚上不願在鎮上走,大家都想着搬出去”。2016年,鎮上修繕的小廣場、明亮的路燈,還有鎮外居民會時不時說起“到青岩玩”,都促使她選擇回到了青岩鎮。

據陳留翠介紹,青岩古鎮景區有90%以上的員工都是附近居民,“大家在這做講解,開小店,真正在家門口實作了就業。”

沿着高速看中國丨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多彩貴州實力圈粉

6月22日,貴州省貴陽市青岩古鎮,民族銀飾藝術家張謹在自家店門前敲制銀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銀飾藝術家張謹,也乘着旅遊發展的快車從逾兩百公裡外的老家黔東南黃平縣紮根青岩古鎮。“以前這些銀飾是本民族内用,後來看到我老家的大姐能把這些東西賣到歐洲,外國人把它當寶貝,我就想到走進旅遊區,把銀飾做得更加生活化、時尚化、現代化,更多人用它,讓它煥發應有的風采”。

在貴州省的規劃藍圖中,“十四五”,貴州将建設多彩貴州旅遊強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旅遊産業化将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個輪子”一起轉,着力建設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國内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

輪子轉動,帶來的變化由顯入微。

朱曦感到,旅遊業在貴州真正上了一個高度。他剛結束了黔東南的鄉村旅遊考察,又馬不停蹄地回到貴陽參加貴州旅遊協會旅遊職業教育訓練專委會成立會。

“現在人才很重要,專委會成立後專門從在職的人員中挑選人才進行教育訓練,除導遊,酒店等教育訓練外,還涉及旅遊商品的研發教育訓練,為“十四五”貴州文旅産業大發展貢獻力量。”

張謹眼中的轉變,則展現在她設計的銀制品上。紮根青岩13年來,她設計的銀制品不僅成為古鎮遊客的伴手禮,還登上了國際會議的舞台。今年五月份在貴陽舉辦的中國國際大資料産業博覽會中,張謹設計的“百福杯”被選為博覽會伴手禮送給各國參會代表。

前不久,張謹剛完成了一件耗時4個月的作品,她構思的時候想得更多的除了傳承民族文化,還有“大家都看得懂的寓意,國家興旺,家庭年年有餘”。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