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作者:周刊品牌

我和馬士琦先生聚少離多,但是,即便長時間不見面,也忘不了他。

與馬士琦相識,是在1981年2月的一次會議上。那次紫陽縣文藝創作座談會,聚集了近30名作家和文藝愛好者,其中一位身着警服、中等個頭、方面大耳的青年,顯得十分精幹和搶眼,他就是馬士琦,來自西安鐵路公安處安康分處紫陽火車站公安派出所。我作為來自基層學校的一個文學青年,對會議的一切都感到新鮮,與會者的名字都記下了,但與馬士琦僅僅是相識,并沒有單獨深入交流什麼。會後,我們便天各一方,沒有聯系。迄今幾十年中,很多相識的文藝愛好者都被時光淡漠了印象,甚至忘記得無影無蹤,但是馬士琦一直是一個頑固的存在。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馬士琦(右四排右一)、曾德強(左三排左三)參加1981年2月21至26日在紫陽縣招待所舉辦的紫陽縣文藝創作座談會。攝影:王前光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1981年3月在紫陽火車站公安派出所工作時的馬士琦。攝影:王前光

我知道他後來調至安康,繼而又調至西安工作了。不是因為他“走高”而惦記,而是因為他不時發表的作品——一位作家、評論家、書法家不定向發出的“名片”。譬如,他在離開紫陽以後,我就在紫陽火車站大廳見到懸挂的他的書法作品,紫陽縣老齡委辦的《南山報》是他題署的報頭,文友田先進出版的《幸運寶鑒》是他題寫的書名……這樣一位到處發熱發光的人,怎能忘記呀!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1985年3月23日,馬士琦在安康火車站候車室外為旅客義寫書法。攝影:季慧

第二次見面,是2007年6月我在安康市人大機關工作的時候。這天下午接到一個電話,自我介紹說是馬士琦,從西安出差到安康,問我有時間沒有,想見面聊聊。我沒有忘記他,他也沒有忘記我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當即表示歡迎。雖然二十多年沒有見面,但是毫無生疏感,叙談過往,交流讀書心得、文學創作經驗,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我将自己出版的報告文學集《心中有個太陽》等3本書贈他,他叮咛道:要簽名,而且不要寫“雅正”一類的話語,要寫得有針對性、有紀念意義一些。呵呵,此前我給别人贈書,還沒遇到過對贈言内容提出特别要求的主兒,這馬老師倒是挺有意思的,不過,要求不高,就遵命吧。稍作思慮,我在報告文學集《生命之巅》的扉頁寫上“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發萬件作品。——贈士琦文友”,在長篇報告文學《中國之痛——醫療行業内幕大揭秘》的扉頁寫上“拙作贈好友,禮輕情意重。——士琦文友閱存”。交談得知,他是一位學習勤奮、博覽群書、善于思考和總結的作家,同時也感到,他是一位待人非常熱心、真誠的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2007年6月14日,馬士琦(左)先生與作者在其安康市人大辦公室。攝影:王敬

一個多月後,馬士琦打來電話,說他已經閱讀了我送的書,并對《中國之痛——醫療行業内幕大揭秘》大加贊賞,同時指出書中校對等方面存在的瑕疵,說如果再版,得好好校對修改一下。他說得有理有據,令人不得不歎服他對文友的極端熱心和真誠。我贈給别人的書不少,僅我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以後贈給别人的書也是幾百冊之多,有的讀者回報了意見,極少數高水準文友還寫了評論,但是,像馬士琦這樣一字一句地認真閱讀,并糾出錯誤予以改正、有感而發便記下予以點評的讀者,實在少如鳳毛麟角!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22年後故地重遊——2004年10月27日馬士琦重返紫陽。攝影:楊小民

登門拜訪馬士琦的意念,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2012年11月,我乘出差到西安的機會,給他帶了我的新書和一盒紫陽富硒茶,電話打去,他要求到家裡聊聊,我也求之不得。他那位于洪慶的家不算寬大,給人的感覺,家裡最多的東西就是圖書資料,琳琅滿目,顯得有些擁擠。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之家,這才是書香之家的特點!我們兩人又是無所不談。那時他臨近退休,工作任務一般情況下不是很重,但是省上幾家出版社經常請他審讀和校正志書等,加之盛名之下求之者衆,業餘時間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擔心耽誤他寶貴的時間,他卻毫不在乎。我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旅遊萬象》即将出版,請他為我題寫書名,他當即行書橫式、豎式各一幅(後來因是叢書體例,書名被要求删掉了“中國”二字,統一采用的是出版社确定的宋體字)。他還為我書了四尺整張行書橫幅“神融筆暢”,钤印後,又用小塊宣紙将印痕拓了兩遍,晾幹後,細心地折疊妥當才鄭重地交給我。我深知這是馬老師對我的鼓勵。他又贈我圖書3本和一箱包裝講究的蘋果。其中一本是曹彥先生著的《漫語漫畫文壇陝軍風情錄》,我即打開就讀,見有為馬老師賦的詩和畫的漫像。

此後,我每有新書問世便給馬士琦寄去。不敢奢望他給我寫書評,隻是覺得書應該送給真正的愛書人、讀書人。為了尊重這位不一般的文友,簽名贈書時力求寫上“不一般”的話語。例如對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編的《曾德強文學作品評鑒》一書,就寫的是“交換、交流、交情、交友”;對我的長篇報告文學《路在腳上》,寫的就是“德藝雙馨亦師亦友是士琦”。

光陰荏苒,一晃又是将近十年沒見面了,但彼此的心是相通的。我以手機微信為橋梁,聯通了安康與西安的資訊高速公路,關注着他的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特别是他在“麥田書院”等群裡關于文學、書法作品的情況。記得有幾次,他打電話報告喜訊,說《書海》雜志某期刊發了我的作品,題目是什麼什麼。因為他與這家雜志社關系非常密切,有時候雜志尚未印出,他就得知了消息,把有關我的作品發表的喜訊及時相告。他的活動繁多,是個大忙人,但是,當他得知我的《安康市賦》在市委宣傳部面向全國征文大賽中榮獲第一名,不少讀者紛紛點評後,他說也要點評一下。果然,一天之内,一篇近百字的四言“詩評”《喜誦<安康市賦>》就發來了,不一會兒,又發來一遍,提示作了修改。全詩是這樣的:“德強秉筆,賦頌安康。通篇吟誦,蕩氣回腸。高坐巴山,豪飲漢江。曆史淵源,厚重綿長。文化傳承,古鼎今昌。人文山水,盡顯華章。先賢俊傑,耀眼星光。立意宏闊,正能燦放。精辭美韻,文采飛揚。榮奪魁首,神州稱強。恭賀先生,大賦呈祥。安康精神,永放光芒。”“詩評”雖是肯定和贊揚,但從中不難看出他對作品的準确了解和把握,對文友的熱情鼓勵和期望,仿佛一股暖流湧來,令人不得不感動。

随即,他又以快遞形式給我寄來他的第三本新書《馬士琦書月人詞七十題》和載有他作品的《百花嶺》雜志3本。我翻閱發現,這些出版物裡的錯誤,都被他逮住并改正過來,足見其慣常的認真勁兒和那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火眼金睛”。我琢磨着,他把糾錯後的雜志寄來,大概是為了給我和其他讀者“清理路障”“免遭陷阱”吧?幾天後,他将行書中堂《喜誦<安康市賦>》照片用微信發來,說書得不太滿意;我也覺得這沒有表現出他書法的最高水準,提了兩點建議。他便立即回複“重書。”我們既是好友,也是诤友,彼此之間是坦誠的,不需要掩飾,更不需要“客氣”。

曾德強:忘不掉的馬士琦

忘不了馬士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學、書法作品時常撞入眼簾,他的博學多才、古道熱腸、重情重義、認真細緻負責的優秀品德和人格魅力,更是令人銘刻在心和由衷敬佩。

曾德強

2021年9月24日草

(注:作者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康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編輯:周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