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60年過去了,新中國首台萬噸水壓機如今可安好?

足足有六層樓高的水壓機像一個“鋼鐵巨人”,熾熱的鋼錠送進去,在巨大的壓力下,順利地完成了拔長、镦粗、切斷等操作工序……眼前的這座龐然大物,就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

機身上1961的标志赫然醒目,沒錯,60年過去了,它依然在運轉着。

萬噸水壓機身旁,“萬噸重擔萬人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一條紅色橫幅,把我們帶入了那個特殊的年代。

近60年過去了,新中國首台萬噸水壓機如今可安好?

目前萬噸水壓機仍正常運轉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緊迫性使得電力、冶金、重型機械和國防等行業迅速複蘇,大型鍛件的需求猛增,而國内當時僅有的幾台中小型水壓機根本無法鍛造大型鍛件,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的建設步伐,隻能依靠從國外高價進口。“要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擺脫這種依賴進口的局面,就一定要有中國自己的工業母機。”上海電氣上重鑄鍛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淩進回憶那段曆史說,1958年,時任煤炭工業部副部長的沈鴻寫信給毛澤東主席,建議自行建造萬噸水壓機,毛主席準許同意。中央有關部門研究後決定,把任務下達到上海,成立由沈鴻任總設計師、林宗棠任副總設計師的設計班子,白手起家制造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經過4年艱苦奮戰,1962年春天,我國自行設計的萬噸水壓機研制成功,在上海重型機器廠投入生産。

近60年過去了,新中國首台萬噸水壓機如今可安好?

1962年6月22日,是中國工業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1.2萬噸鍛造水壓機建成并正式投産

上重鑄鍛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向說,這台1.2萬噸水壓機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重和大。它的4根大立柱,每根有18米長,直徑有1米粗,80噸重。三根大橫梁,每根有幾百噸重;二是精密。它用的高壓水有350大氣壓,要用12台高壓水泵、16個蓄勢器和幾百個高低壓閥門進行關聯控制。

因為這兩大特點,過去人們把萬噸水壓機的制造看得非常神秘,不敢去碰它。但是,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卻有勇氣去闖這一“禁區”。

當時,所有設計人員幾乎都沒有親眼見過萬噸級的水壓機,可以參考的資料也少之又少。面對設計無從入手的局面,廣大設計人員迎難而上,跑遍了全國有中小型鍛造水壓機的工廠,認真考察和了解裝置的結構原理及性能。他們用紙片、木闆、竹竿、鐵皮、膠泥、沙土等材料做成各種各樣的模型,進行反複比較,最後确定設計方案。為了避免返工修補等造成浪費,他們決定先造一台120噸的水壓機和一台1200噸的試驗水壓機,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正式建造12000噸水壓機。

淩進說,事實證明,這種邊學習、邊實踐、邊改進,“摸着石頭過河”的方法十分有效。在制造這台萬噸水壓機的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勞工師傅緊密配合,創造了“電渣創奇迹,巧縫百家衣”“大擺楞木陣,銀絲轉昆侖”“螞蟻啃泰山,合力攻‘金’關”等諸多“土洋結合”的方法,闖過了種種技術難關。

例如,萬噸水壓機的立柱孔非常重要,三根大橫梁各有4個立柱孔,如果加工品質不好,立柱孔稍有偏差,水壓機就安裝不起來。按照要求,這樣大的立柱孔必須在大型精密镗床上加工,但是當時沒有大型镗床,隻有幾根簡易镗排。為此,工程技術人員與勞工師傅一起在現場多次召開“諸葛亮會”,按照4根镗排上下兩頭之間的距離共有12個資料、每個資料的誤差必須在萬分之一以下的要求,數百次地在大橫梁上下勘察、測量,研究土法上馬進行加工的方案。經過連續10天10夜的奮戰,終于通過改進土裝置銅軸承的結構找到了突破口,解決了“镗排走蹤”這個難以跨越的難關。

近60年過去了,新中國首台萬噸水壓機如今可安好?

萬噸水壓機為我國秦山核電站大型鍛件的打造立下頭功,圖為上世紀80年代水壓機生産鍛件現場

光榮屬于過去,上重人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

尤其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中,上重人發揚“萬噸精神”,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面對新形勢,第一的台萬噸水壓機已不能适應大型核電鍛件生産的要求,上重公司決策層提出:“如果我們把消化和吸收先進理念與工藝技術建立在依賴國外的基礎上,注定要受制于人,在戰略發展上就會缺乏主動權”,最終決定:“依靠萬噸精神,通過自主創新,制造世界最大噸位的1.65萬噸油壓機”。

也是在這個工廠中的房間,萬噸水壓機旁邊就是高達24.22米,寬11米1.65萬噸油壓機——自重3600噸,三根橫樑最小的就有360噸,零件超過4萬件,用了18個月完成制造。

近60年過去了,新中國首台萬噸水壓機如今可安好?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6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

2009年8月15日,上海重型機器廠1.65萬噸油壓機投入運作。此後,上重人又成功研制了另外兩個“世界第一”的頂級裝置——630噸/米操作機和450噸電渣重熔爐,為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堅持走高新技術産業化道路奠定了硬體基礎。

在攻克國家重大專項上,上重人敢啃最硬的骨頭、敢挑最重的擔子。

“華龍一号”核電大鍛件研制項目,是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也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其具體的筒體鍛件、過渡錐體、流量配置設定元件鍛件的生産對中國制造而言是一個全新挑戰。上重人以舍我其誰的膽識,接下了這一時代重任。2019年順利實作了“華龍一号”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蒸發器、堆内構件主裝置大鍛件整體成套傳遞突破,有力支撐了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産權核電技術的核島主裝置國産化研制任務,代表中國站到了與全球高端裝備競争的最前沿。

欄目主編:劉锟 文字編輯:劉锟 題圖來源:李茂君 攝影

來源:作者:劉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