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作者:青蛇妖

玻璃是最古老的完全人造材料之一,據古羅馬博物作家老普林尼記載,玻璃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最早是由腓尼基人發明的。西方古代的玻璃制造中心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叙利亞。在希臘化時期(約公元前四世紀至一世紀)玻璃制造技術經巴爾幹半島和南歐傳遍地中海沿岸地區。古羅馬人的擴張又為玻璃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并使之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古羅馬千花玻璃杯(約公元前一世紀)

現藏于盧布爾雅那市立博物館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古羅馬千花玻璃碗(約公元前二世紀)

進口自埃及亞曆山大港

現藏于佩魯賈考古博物館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從文藝複興一直到今天,威尼斯的穆拉諾島都不僅是度假勝地,更是歐洲最著名的精品玻璃生産中心,在那裡随處可見一種令人聯想到“蜻蜓眼”的玻璃珠。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威尼斯穆拉諾千花玻璃珠盤(當代)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威尼斯穆拉諾千花玻璃珠(1920年代)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威尼斯穆拉諾千花玻璃珠(1850年代)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埃及亞曆山大城千花玻璃珠(公元一世紀)

現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威尼斯穆拉諾千花玻璃珠(約1500)

現藏于巴塞爾曆史博物館

與這種曼妙琉璃珠相關的就是在玻璃藝術中極為著名的“千花玻璃”(Millefiori)。千花玻璃技藝的發明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某位調皮而富有想象力的玻璃工匠從成捆的彩色玻璃棒上切片進而發現了這種神奇的萬花筒之美。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古羅馬人物頭像千花玻璃片(約公元一世紀)

現藏于慕尼黑州立古典珍品博物館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在埃及亞曆山大港,就以生産彩色玻璃棒聞名;大約兩個世紀之後,這種技術進入了古羅馬的玻璃作坊,在那裡被用來制作馬賽克玻璃。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古羅馬千花玻璃碗(約公元前一世紀)

現藏于巴黎盧浮宮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威尼斯穆拉諾千花玻璃碗(1870)

制作千花玻璃的程式極為複雜,它需要匠人在掌握高超燒制技藝的同時還要有藝術想象力。在制作過程中,不同顔色的玻璃棒經過加熱、熔融和拉伸融合在一起進而形成纖細的彩色玻璃棒,然後在它冷卻的狀态下切成薄片,其橫截面就會呈現出缤紛圖案。由于彩色玻璃棒的組合方式不同,匠人就可以憑借想象力在玻璃片上創作出各種圖案,星星點點,花花朵朵,甚至可以生成動物圖案和人物肖像。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威尼斯穆拉諾貢多拉千花玻璃盤(1846)

喬瓦尼·巴蒂斯塔·弗蘭奇尼 作

現藏于穆拉諾玻璃博物館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威尼斯穆拉諾千花玻璃加裡波第肖像(1862)

賈科莫·弗蘭奇尼 作

到了十五世紀,威尼斯穆拉諾的玻璃大師将彩色玻璃片與吹制技術相結合,使千花玻璃制造技術得到了發展。此後,在波西米亞地區以及英法德各國的玻璃作坊中都開始生産千花玻璃。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 當代千花玻璃藝術作品

美國玻璃藝術家大衛·帕澈 作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虛妄無所駐,空如淨琉璃。”

直到今天,千變萬化的千花玻璃仍舊為玻璃藝術大師們所青睐,成為一種極富表現力的玻璃藝術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