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策: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本文取材于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下)碧眼兒坐領江東,與正史無關。

“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謂是小霸王孫策的臨終遺言。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各領大軍相持在官渡,孫策本想趁機攻打許都,不幸被郭嘉料中,“死于小人之手”。孫策臨終前,将一衆人等叫至榻前,進行了最後的安排。

按照傳統的“父死子繼”繼承原則,孫策本應傳位于兒子孫紹,然而孫策此時年僅二十六歲,孫紹能有多大?孫策思慮再三,決定傳位于孫權。

孫策: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孫策臨終前的安排可謂周到。對于衆将士,他鼓勵說江東兵精糧足,又有天險,實在是大有可為之地,隻可惜天不假年,希望諸公輔佐其弟孫權完成大業。對于孫權,孫策勉勵道:“若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策接下來對不能侍奉母親頤養天年表示遺憾,但更重要的是他囑咐母親也要輔佐孫權完成大業,不要怠慢父親以及他以前的老部下。吳老太怕孫權扛不住大任,更擔心自己辜負了孫策的重托,孫策又進行了一番鼓勵,他說:“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孫策: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交代完衆将、孫權、母親,孫策又對諸位弟弟們進行了交代:“吾死之後,汝等并輔仲謀。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衆共誅之;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孫策為何有此一說呢?原來孫策的三弟孫翊亦骁勇善戰,在軍中頗有威望,衆人曾商議讓其繼承大位,孫策不許,故有此一說。

最後,孫策又對不能與大喬白頭偕老表示遺憾,但更重要的是他囑咐大喬需讓小喬轉囑周瑜“盡心輔佐吾弟,休負平日相知之雅”。

孫策: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總之,孫策臨終前的一切安排都是為了孫權。一切安排停當之後,孫策就死了,張昭帶領孫權接閱聽人文武谒賀。孫策死時,周瑜尚鎮守巴丘,聞訊星夜前來奔喪,他回來後表示全力支援孫權。

在張昭和周瑜的大力支援下,孫吳政權完成了平穩交接。喪事過後,孫權向周瑜問計:“如何守父兄之業?”周瑜答:“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為此周瑜向孫權舉薦了一位重量級謀士,此人為孫吳政權量身定制了一套謀取天下的政策,直到他死後該政策還一直為孫權所執行。此人是誰?魯肅,魯子敬是也!

孫策:内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孫權即命周瑜往聘。魯肅來後,孫權與之交談,終日不倦。一日孫權與魯肅飲酒直至半夜,兩人同榻抵足而卧,孫權忽然發問:“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孫權有此一問,魯肅笑了。如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何行桓、文之事?不如直接成帝王之業!但是具體如何操作呢?魯肅講:“肅竊料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這一席話簡直預言了東吳後來的發展,不啻為東吳版的“隆中對”!

魯肅見孫權胸懷大志,又薦諸葛瑾。張纮從許都回來後,薦顧雍。由此孫權周邊很快聚集了一批高素質人才,威震江東,深得民心。在袁曹作戰之際,孫權拒絕了袁紹的通好之意,決意歸順曹操。袁紹知道後大怒,決定不再拐彎抹角,直接憑實力碾壓曹操,欲知袁曹交戰情形,且看下回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