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水坑)附近的人說,他們在這生活了五六年,這裡什麼都沒有,隻有老鼠和蛇。”
2020年5月,生活在南京的哈爾濱女孩羚羊(化名)在離家一公裡處小樹林的水坑旁,布設了兩台紅外相機,進行了一場長達一年的城市野生動物觀察。

南京女孩拍攝的“小水坑的春夏秋冬” 微信公衆号“行走的光影”(09:25)
拍攝結果推翻了她此前的認知,讓她“又驚又喜。”羚羊告訴澎湃新聞,她第一次收取資料時,發現僅第一天就拍到了8種鳥在小水坑嬉戲玩耍,還拍到了洗澡的黃鼬。這讓她體會到此前人們對于身邊自然世界的無知。
“泡澡的黃鼬、打鬧的灰喜鵲、來訪的貓頭鷹、漫步的環頸雉夫妻……”一年間,她拍攝下幾萬段素材,剪輯成近十分鐘的短片,記錄人們身邊的野生動物“鄰居”們。在城市夾縫中,她記錄了34種鳥,3種哺乳動物,1種兩栖動物。
近日,她将短片釋出在其微信公衆号和微網誌上,沒想到“火了”,還上了熱搜。有網友稱,女孩羚羊的鏡頭如同城市中小小的“秘境之眼”,将被忽略的、與人類共生的動物們展現出來。
羚羊拍攝的“小水坑的春夏秋冬”短片。微信公衆号“行走的光影”
幾萬段視訊素材記錄野生動物鄰居們的“小動作”
“溫柔又自由的小世界”“自然教育課堂”“城市裡的秘境之眼”,有網友這樣形容羚羊的視訊。截至3月31日,羚羊釋出的相關微網誌轉發量已超過3萬。
羚羊告訴澎湃新聞,她沒想到視訊能“出圈”,引發這麼大反響,也沒有料到能拍攝到這麼多種野生動物。
羚羊說,拍攝小水坑四季的念頭,最初來源于對動物的興趣和群友分享的一段“刺猬喝水”鏡頭。有次,她在群裡看到上海海洋大學張東升老師用紅外相機在他家小區拍到了刺猬喝水的鏡頭。“小刺猬非常可愛,我心生羨慕。心想,上海大都市裡都能拍到刺猬,不知道我們南京有沒有,要是我也能拍到就好了。”
2020年5月,羚羊找到了拍攝地點——家附近的小樹林。這是一塊原生的野地,人流量較少。“5月20日,因為春天連續暴雨,地面蓄積的雨水形成了一個小水坑,小水坑的上方是棵高大的女貞(樹)。天氣日漸炎熱,不少鳥兒漸漸發現了這個好地方。”
小水坑的四季故事,就這樣開啟了。
視訊中,羚羊記錄了春夏秋冬小水坑旁小動物的來去。
前來覓食玩耍的有棕背伯勞、晚上泡澡的黃大仙、愛打鬧的灰喜鵲家族、圍觀“相親”場面的黑臉噪鹛和偶然到訪的貓頭鷹、華南兔、環頸雉夫妻……視訊中,羚羊拍了下三十多種野生動物,并通過拟人化的描述賦予了它們個性。
來訪的貓頭鷹。
羚羊說,一開始她也沒想能拍到什麼。“周圍工作生活的人也和我說,他們在那五六年了,啥也沒有,隻有老鼠和蛇。”但第一次去收取資料時,拍攝結果讓羚羊“又驚又喜”。她發現,第一天相機就拍到了8種鳥在小水坑嬉戲玩耍,還拍到了黃鼬洗澡的鏡頭,這也讓她體會到人們對身邊自然的漠視和無知。
“當然,一開始我也一樣無知,沒想到能拍到這些動物,以為隻能拍到流浪貓。”她說。
架設好相機之後,羚羊每隔一周或兩周會看一次拍攝内容,一次大約要看一千到兩千條視訊。“一條條看,一邊記錄下有趣的動物行為或者新出現的物種,比如喜鵲叼尾巴、珠頸斑鸠求偶、烏鸫喂食、黑臉噪鹛相親等等。”
在複旦大學王放老師的建議下,她還在水坑附近布置過一面鏡子,做了一場小型的“立鏡實驗”,觀察動物如何看待鏡中的自己。某天早晨,灰胸竹雞最先發現鏡子中的自己,為了防衛領土,不停發出威脅性的鳴叫。而後,烏鸫也發現了鏡子中的自己。“據說,鳥能照鏡子是有自我意識的展現。”
照鏡子的灰胸竹雞
但拍攝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羚羊說,由于沒有經驗,拍攝的位置、角度、時長、相機靈敏度都經過了多次調整。紅外相機對電池的要求很高,僅電池她就換過七八種品牌,後來還自制及購買了蓄電池,否則在低溫和夜晚都容易出現無法啟動、無法拍攝的情況,直到去年11月,才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拍攝方案。
“看資料可以說是整個拍攝過程中最累的一件事,兩台相機每周都會産生一兩千條視訊,我一般利用周末的下午來篩選記錄,一次連續看上千條視訊,經常看得我兩眼發花,視力明顯下降。”即便如此,她還是堅持拍完了一年四季。“主要是想看看動物在不同季節中展示的不同自然行為,也想記錄周圍人類行為對這片原生野地造成什麼影響。”
其間,羚羊還完成了視訊的剪輯、配音以及撰稿。
“拍攝将近一年時間,因為這個行為沒有任何壓力,也沒想過要有什麼産出、什麼結果,就是一種愛好,一種觀察,是以也不存在不耐煩,有時間就去做。”羚羊說。
“野生動物們在城市夾縫中努力求生,希望更多人了解它們”
“(今年)二月,小水坑隔壁又一座大廈開工了。小樹林的面積被砍伐到隻剩原來的六分之一......”視訊裡,羚羊透露出對野生動物生存空間的擔憂。
視訊裡曾出現過照鏡子的灰胸竹雞,最多還同時出現過四隻黃鼬。但羚羊回複網友說,不知道這塊地還能保住多久,現在竹雞已經不見了,不知道是不是死了,黃鼬也隻剩下一隻了。
黃鼬一家。
羚羊說,之前她家住在南京比較偏遠的地區,有很多野地。但是這一年随着地鐵即将通車等原因,周圍開發了很多樓盤和商廈,野地基本已經消失。
“動物盡量在适應環境和努力求生,但是如果全是水泥,再怎麼适應也沒有用了。”羚羊說,“動物都是有自己的領地和生活範圍的,周圍建設侵占了這些野地,讓原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小動物隻能在很小的地方活動,領地交叉,還要被迫經常過馬路尋找新的地方和食物等,這給它們帶來了各種不安全因素。”
在羚羊看來,這些城市裡的野生動物是時常被忽略的群體。
“一說起城市裡的動物,大家都很容易想到流浪貓狗,真的野生動物反倒被忽略了,而且很多人看到的話反而會害怕,甚至要求撲殺,覺得會不安全或傳染病毒。”羚羊希望大家能了解野生動物,并為它們創造生存的環境,但是不要試圖去尋找和接近,尤其是投喂,遠離不打擾才是最大的愛。
小水坑的四季視訊雖然走紅,但羚羊知道網絡熱點隻是一陣風,她不會太在意這次的熱度和流量。“估計過不了幾天,小水坑就會被人遺忘,隻願這件事後,我已經把關注自然的種子,悄悄種在了某些讀者的心中。”
羚羊說,希望在城市建設時不隻考慮人類友善,也應該給這些動物留一片天地。
“大學相關專業或許可以增設一門課程,或者政府相關機構應該增加相關崗位。從個人角度來說,希望能多保留原生野地,城市裡的河流湖泊景觀盡量采用緩坡,友善鳥類等小動物喝水等。”她說。
在視訊最後,羚羊說:“我們身邊從不缺少生命的陪伴,即使在南京這座古老的大都市,在高樓大廈和喧嚣馬路的小小夾縫中,我在一年裡依然記錄了34種鳥類,3種哺乳動物,1種兩栖動物。它們是我們的野生動物鄰居,和我們共享着這片家園。但是它們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間,正因為人類的行為而慢慢消失,它們需要我們更多的了解和關心。”
澎湃新聞記者 朱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