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向一帆
攝影記者 黃士峰
視訊剪輯 周浩鋒 馬星翔
通訊員 楊學工
實習生 汪如意 李靜儀

視訊加載中...
“懶”得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懶”得讓家長給孩子作業簽字,甚至“懶”得給學生講課。愛在課堂上抛出問題,隔山觀虎鬥看學生為此争論不休……在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墨水湖國小,有這樣一位與衆不同的“懶老師”,卻能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緻稱贊。這是為何呢?
這名“懶老師”名叫張慶,今年42歲。連日來,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他的故事。
“三懶”老師帶出高水準班級
“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分數的知識”“我還想知道分數怎樣産生”“我想知道分數怎麼分類”……走進張慶老師的數學課堂,你能發現他的課有些與衆不同:善于采用提問的方式将知識引入課堂,并帶領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點。
在給學生講解《分數的意義》時,張慶會收集所有學生想了解有關分數的知識寫在黑闆,在将學生分組進行自由讨論。讨論結束後,小組指派一名同學上台答辯,内容對錯與否,台下的同學們都可自由争論。學生争論後,張慶對他們的觀點進行點撥得出結論。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他給自己立下規定:一節課上,自己講的時間不能超過40%。
“我鼓勵學生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講,講對了,學生容易聽懂,也喜歡聽。講錯了,正好對症下藥,糾錯補漏。”張慶說,在過去的教學中發現,老師講得過多,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感會降低,課堂效率不高。從2019年開始,他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他總愛說“請你來說”“你同意他的說法嗎”“你們還有什麼問題”等,通過輕松的引導、正确的評價,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不僅課上“懶”得講,張慶有時連作業也“懶”得改。“我們的數學作業,多是班上的同學互評完成的。”學生陳浩陽說,老師提倡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小組互查互評課堂作業,小組内分工合作,分層搭配,能力強的同學當“小老師”。在“小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稍微差一點的,也慢慢進步。他還讓每個小組進行競賽,督促同學們認真對待作業。當查到錯誤時,同學們可以互相進行指導。而他,隻管驗收和點評。
第三個“懶”,是懶得改試卷。根據學生們學習能力的不同,張慶将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明确了适合小組成員的出題範圍,題型樣式,人人都來當出卷員。比如,其中一個同學參與命題,其他人就來做他出的卷子。做完後,交回給出卷人批改,并由出卷人進行錯題講解。相同水準的學生,通過卷子互換、互考、互評,每個人的學習積極性都提高了。
這樣的“懶”老師,帶出的學生卻都是高水準,學生整體學業成績在漢陽區名列前茅。“因為學生内在的潛力被最大限度調動了,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張慶老師的班上班風正、學風濃。”武漢市漢陽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孩子基本不帶數學作業回家
“雖然孩子已經讀五年級了,但我和妻子下班回家後,基本不用輔導她的數學作業,因為她每天都在學校就完成了。”作為張慶班上的家長,餘峰華覺得管孩子很“省心”。既不用給孩子輔導數學功課,也不用給作業簽字。“不少同僚和朋友,都很羨慕我們被‘減負’,也羨慕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更能保證。”他說。
張慶布置的課後作業,一般要求孩子在校完成。過去,他總遇到一個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題,“明明學生回家後的作業,完成得很好,可考試時,同樣的知識點依舊會錯。問題究竟出在哪?”通過經驗總結,他覺得問題或許出在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成年人和孩子的思維是不同的。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題目雖然講完了,孩子也許聽得似懂非懂,并沒有真正了解。但作業上的答案又是對的,導緻老師批改時不能及時發現問題。”
“專業人做專業事,家庭學校各有分工,孩子沒學明白,老師有責任。”平時上班日,張慶都會提前給學生布置課後作業,并趁着課間等休息時間提前批改。幾乎每天放學以後,他都會留下學習有問題的孩子,給他們義務補課。下午5點、6點、7點、8點……分析、指導,一遍又一遍為孩子講解,直到送走最後一個孩子,交到家長手中,他才離開學校。住在學校附近的老師,常常能在晚上8點,看到張慶班上或辦公室的燈亮着。
學生家長汪美玉說,正是張老師這樣的義務輔導,讓孩子有很大進步,“我們也不用為輔導孩子功課,重學一遍國小數學知識了。”
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張慶所帶的班級,基本無家教難事。當孩子出現情緒異常、學習焦慮等問題時,家長都會主動向他或其他老師尋求幫助。他常常幫助家長認真分析,獻計獻策。當孩子在學校出現了學習狀态下滑,聽講不認真的情況時,他總會耐心找孩子聊天,疏導心理,糾正思想,并主動家訪,和家長一起查找原因,商量對策,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學生在“又愛又怕”的課堂中成長
對于張慶的授課,學生們是又愛又怕:愛他上課時的幽默,怕他嚴格的要求。
“他的課堂互動多,我們都喜歡。”五(2)班學生魏若熙舉例說,去年疫情期間上網課,每次課前,張老師都會和同學們唠唠嗑,開開玩笑,輕松地開啟一節課。因為課上有趣有料,大家都覺得張老師的課上的時間過得非常快。
将數學課講得學生愛聽,張慶也有自己的小竅門,“學生隻要願意開口,就一定要激勵。即使他答錯問題了,也要發現錯誤中有價值的内容,去引導學生思考。同時也要放下老師的身段,多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
魏若熙說,有了張老師的鼓勵和輔導,她從最初的有些害怕數學,到現在非常熱愛數學的學習,轉變非常大。
張慶很享受課堂上,學生們為一個小問題争論不休,“這樣的争論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這是學生思維的碰撞,他們能在積極思考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對所有的學生不抛棄不放棄!是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讓班級的孩子們活潑,快樂,向上、健康。”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墨水湖國小校長王玮評價說。
對于課堂的研究,也讓張慶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他多次在課堂教學比賽中斬獲佳績,比如在2017年4月全國十省區市國小數學優質課比賽中斬獲一等獎,2019年10月被評為武漢市學科帶頭人。
有溫度有激情是年輕教師榜樣
有了“懶”老師張慶的示範,墨水湖國小的數學老師們,也都模仿起他來。“張老師就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跟在他身後學習,我們受益良多。”該校年輕教師劉袁超說。
去年,該校一名老師參加一場比賽,張慶主動要求為這位老師磨課。在他的引導下,又有許多老師加入了磨課隊伍。現在,該校的許多老師已經養成一個習慣:有問題就找張老師。
劉袁超介紹,每次上公開課,張慶的課堂總被來聽課的老師擠的滿滿當當,他的授課角度永遠那麼有新意,還能把數學與生活想結合。例如在上條形統計圖知識點時,許多老師都會以收集全班學生的生日為切入點,學生不一定覺得有趣。但張老師就會帶入一個生活場景,比如遊樂園生日月打折,用條形統計圖算出帶全班出去玩哪個月最劃算,讓所有學生都很有興趣參加。
除此之外,在劉袁超眼裡,自己的“師傅”張慶,還是個特别有溫度的老師。一次,聽過張慶的公開課後,劉袁超以課堂為素材撰寫了一篇論文。論文寫好後,她拿給張慶幫忙指點,令她沒想到的是,張慶在課餘時間多次與她讨論,逐字逐句幫她修改了一個多月,才将論文交給她。這樣的認真,讓劉袁超久久不能忘懷。
“張老師是個很純粹的人,他的眼裡隻有數學。不管是對學生還是教學,他都特别認真。”華中師範大學墨水湖國小書記萬菁說,在張慶的網絡社交平台上,寫下許多關于數學和教學的想法。每次看到夜間他辦公室亮着的燈,都能感到他對工作和生活的深深熱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