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防線上·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李晨 張淼 陳芋帆
軍網記者親曆國際維和實兵演習➁
在國際維和實兵演習場 聽他們講述維和故事
談起猛士突擊車,我面前這位斯文儒雅的醫療分隊手術組組長趙三軍變得有些激動。
2017年11月,趙三軍作為中國第四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随隊軍醫,前往朱巴執行為期一年的維和任務。在一次到耶伊地區的巡邏途中,搓衣闆似的路況讓從不暈車的他感到眩暈難忍。“當地沒有成型的路,想開快都不可能。”
趙三軍穿着厚重的防彈衣、懷裡抱着步槍,以半卧的姿勢坐在猛士突擊車裡,降低重心,保持平衡。經過艱難跋涉,隊伍到達臨時行動基地時已是深夜。

趙三軍在維和任務區治療病人。趙三軍 供圖
槍聲響起時,趙三軍乍以為是誰在放鞭炮。
随着政府軍與反政府軍間交火的更新,基地人員随時都有可能被流彈擊中。趙三軍“意識到自己正身處一場武裝沖突之中,這是以前所想象不到的危險。”趙三軍做好了沖上去保護隊員的準備,“我首先是一名軍人,其次才是一名軍醫!”
“共同命運-2021”國際維和實兵演習按照聯合國标準作業程式、交戰規則和實戰要求,依托實景、實案、實裝、實兵設計演練行動。基于真實聯合國維和任務場景構設的綜合演練區,讓趙三軍又想起那年的維和歲月……
醫療分隊在進行課目演練。焦光輝 攝
為了在執行任務中發揮重要的醫療服務保障作用,從陸軍第82集團軍醫院抽組的醫療分隊将許多資訊化、智能化的裝置應用到此次演習中:無人機消殺可以實作大面積、高效率的環境消殺;5G+移動遠端會診系統可以實作中國維和步兵營二級醫院和國内頂尖醫療專家的無縫對接;“箱儀一體化”則是将心電監護儀、微量泵、心肺複蘇機等急救儀器整合到一個箱組内,在野戰環境中對傷員進行急救複蘇和重症治療。
前期進駐時,醫療分隊努力構設真實野戰環境。曹瑞 攝
從空中俯瞰訓練場,我對“縱馬仗劍、吹角連營”的情懷與意境有了更直覺的體會。
登上直升機,透過舷窗望去,參演官兵在訓練場上肆意揮灑朝氣與活力,他們無不希望着通過自己的力量,為聯合國維和行動作出新的貢獻、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高标準完成此次演習賦予的物資護衛、空中警巡、戰場偵察等任務,直升機分隊指揮員郭中輝帶來了幾位“王牌飛行員”,我們乘坐的這架直升機的機長馬計營就是其中一位。
直升機分隊進行雙機編隊低空着陸訓練。 焦光輝 攝
作為中國第3批赴蘇丹達爾富爾維和直升機分隊的副隊長,馬計營和隊員們一起完成了20多項急難險重任務。中國維和直升機分隊是以被聯非達團譽為“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并被聯合國授予“和平勳章”。
為了配合快反隊員高效完成“1機8繩同降”這一課目,指揮員郭中輝帶着馬計營和飛行員們對空地協同及戰法運用進行了反複研練。
野戰環境中,土壤松軟且泥濘,直升機落地後很容易陷進去,是以隻能選擇低空懸停或是單輪接地。為了最大程度還原真實的任務場景,增加訓練難度,直升機選擇在一反斜坡投放快反隊員,這意味着直升機隻有一個進入方向,無論此時是逆風還是順風。
直升機低空懸停。焦光輝 攝
直升機旋翼産生的拉力、氣流拍打産生的地面效應,都對馬計營的操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對于地面來看,直升機是‘停穩’的狀态,但飛機狀态一直在變化,我們要不斷修正,否則就會拖拽快反隊員。”
但馬計營依然信心滿滿,“在維和任務區,我們隻能通過儀表和有限的導航手段做輔助,飛出去後隻能靠自己來保持航向。但是在這裡,我們有團隊做支撐。”
快反隊員落地後迅速展開任務。萬全 攝
近年來,中國維和部隊從單一軍種為主向多軍兵種拓展,任務類型從支援保障向綜合多能轉型,行動目标從制止武裝沖突向建設持久和平延伸。中國軍隊維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将為聯合國維和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就在“共同命運-2021”國際維和實兵演習開始之際,仍有2241名中國維和官兵在聯合國總部和7個任務區執行任務。
望着我眼前這些生動面孔,想必那些身處他鄉的中國藍盔,也是這般青春模樣。
(國防線上·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