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又存在上課
□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通訊員樂鋼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一堂有趣的國中思政課長啥樣?昨日下午,武漢市解放中學八(5)班教室内,教師吳又存正在上思政公開課。在他精彩的案例解析中,不時吟詩誦詞,講到動情處還唱起花鼓戲,教室裡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3月18日,在習近平主持召開的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吳又存是湖北省唯一發言的教師代表。他把思政課上成了學生最喜愛的課,把道德與法治的種子播進了學生的心中。
課堂上的憲法模拟宣誓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相信他們是有翅膀的,他們的飛翔比暴風雪更高”……昨日的公開課,吳又存用一連串詩詞,抛出博愛、擔當、寬容等優良道德品格,再轉入當堂課主題——“做一名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吳又存的課從不缺少故事:殺死室友的大學生馬加爵、駕車撞人後又連刺八刀緻傷者死亡的藥家鑫、用火堿和硫酸潑灑狗熊的大學生劉海洋、刺死班主任的高三學生羅某傑……學生們也讨論起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不敬畏規則的人,必将受到懲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從道德修養到家風建設,再到學法守法,吳又存帶領學生們認識《憲法》。幾乎每個學生都能背誦《憲法》第一條和第二條,看似枯燥的法律條文,似乎有了生命。在他的帶領下,全班學生激動地進行了憲法模拟宣誓。
随着課程深入,吳又存吟誦起改編的《沁園春·雪》:“中國夢,民族之複興,還看今朝!”講到改革開放之初的大包幹,他還唱起自己改編的花鼓戲:“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幹起了大包幹,家家戶戶有存糧……”
“吳老師的課内容紮實,每分鐘都有故事,讓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學生王可昕告訴記者。吳老師要求大家多關注社會熱點,每堂課頭5分鐘都會讓同學進行時政演講。
鹽炒飯故事讓學生動情
吳又存的學生,幾乎都知道他的幾段成長故事。
“吳老師曾說,他小時候家裡窮。有一次他考得不錯,母親為他做了鹽炒飯,他吃得很香。”八(2)班學生林裕智說。吳老師的經曆,讓同學們懂得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學生萬雨濛則為吳又存母親的故事落淚。那位背着保溫箱賣冰棒、提着竹籃賣饅頭的婦女,讓她更能了解自己父母的辛勞與付出。
“老師的個人經曆,是特别的課程資源。我把自己的經曆講給學生們聽,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我的真誠。”吳又存說。
2012年,吳又存受邀參加教育部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的編纂工作,5年間數易其稿。“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隻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才能成為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明燈。”他說。
從教26年來,吳又存經曆了教材的多次變化。不變的是,他真誠對待每一堂課,讓學生們愛上了這門課。
■對話吳又存
觸動心靈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教育
記者:你是如何讓學生愛上思政課的?
吳又存:很多人覺得思政課是副科,我不這麼認為。隻有内心認同這門課,才能潛移默化感染學生。不管講什麼内容,都要付出真心真情,這樣才能打動學生。隻有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不能硬性灌輸,就像送禮物,方式不對,别人也不會愉快地接受。
記者:你覺得思政課的意義是什麼?
吳又存:思政課最重要的意義,是培根鑄魂。一堂真正的好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傳遞信念、價值、追求。學生們隻有更加注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思想建設,才能成為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記者:你上課的方式還會繼續創新嗎?
吳又存:創新空間很大,教無盡法。無數次苦口婆心的說教,不如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我們的課堂不僅僅限于教室,我曾帶學生到學校操場、解放公園、市民之家等地方上課。學生要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在社會中感受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在案例中感受法治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