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鄉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美食的味道

昨晚看書看到了這樣一句話,頗多感慨。 “食物,不隻是食物,食物是故鄉的密碼,是故鄉全部資訊的資料接口,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式,和方言、禮儀、地理性格一樣,是我們随身攜帶的,小規模的故鄉。”

可能離開西北家鄉很久的緣故,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很多很多小時候的記憶,一下子湧上了我的心頭。

記得小時候,媽媽有一句口頭禅。說“剩飯姓張,越熱越香” 那時候,因為家裡窮,經常吃不飽。基本上家裡頓頓都是以洋芋,蕃薯,玉米棒子為主食。偶爾也做點包子餃子面條。而面糊糊面疙瘩,才是我們的家常便飯。那時候的面疙瘩很簡單。就是水裡放點洋芋煮,洋芋熟了再放面疙瘩,爸爸媽媽那時候山上開梯田,有時候很晚才能回來,是以做一次飯我和哥哥弟弟就要吃三頓。早上給我們做好,中午我們就自己熱來吃。吃不完的,晚上繼續熱來吃。許是那時候沒有吃的緣故吧。吃的剩飯,也是美食。就如媽媽說的,“剩飯姓張,越熱越香”。

家鄉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美食的味道

自從來到江南,拉面也很少看到,偶爾看到一個“蘭州拉面館”就已經很欣喜。拉面在西北也算是美食之一,以牛骨湯為主湯,配以白蘿蔔去腥味,再加上祘苗,香菜提味,再加油潑辣子和醋,可算得上清晨禦寒的最佳早飯了。

家鄉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美食的味道

西北的釀皮子也是美不可言,洗出面筋的釀皮薄而透亮,沒洗面筋的糯而實,有嚼勁。祘泥,油潑辣子,芝麻醬,配上江西的老陳醋,喜歡吃配料的以黃瓜,香菜點綴,真的又香又辣又柔韌,入口就是入心的爽。

然而對我而言,牛肉面,釀皮還不是真正的美食,我喜歡的是在街尾巷道裡的甜配子,灰豆子,還有冬天胡同裡煤爐上炖的東果梨。

家鄉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美食的味道

甜配子是甜酒釀的俗名,夏季天熱,巷道裡就有老奶奶把麥子煮熟了放酒曲。過二天就發出酒香味,涼好白糖水,一個炕桌兩個小洋凳就開始做生意了。一碗甜酒釀一毛錢加一碗白糖水再加一毛錢。是以那時候夏天大熱天,有5毛錢去吃二碗甜酒釀那都是很奢侈的。

家鄉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美食的味道

灰豆子其實就是放了堿煮的圓豆,鄉下我們人管堿叫灰,因為做堿熬堿的原料是山上的石灰石熬出來的緣故吧。把用堿煮的豆叫灰豆子。這兩樣食物最解暑。每每夏天。隻要聽說誰中暑了,頭暈了,爸爸媽媽都會去給他們買一碗來吃。現在回憶起來,真的非常的溫馨。非常的想念。

家鄉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美食的味道

冬果梨是冬天的美食。據說經常吃煮熟了的果子能預防感冒咳嗽,是以家裡有冬果樹的在冬日裡,總會有那麼幾天,給孩子們煮來吃,而城裡人隻能去街尾巷道裡買來吃。記憶當中吃煮東果梨都是蹲着吃。巷子窄,桌子小,老婆婆盛出一個煮好的東果梨再加上三顆紅棗,碗都是端在手裡靠牆一蹲,呼湯湯一口下去那冰糖的甜味瞬間溶化了一天勞累的感覺。

回憶中的食物總是最香甜的。長大了也曾經常做這些美食吃。可從來就沒有吃到過小時候的味道,也找不到小時候那種感覺。也許小時候的那種香甜的味道就是我們小規模的故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