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可謂是關注我軍裝備發展的軍迷們的一個大日子,就在這一天裡,我國的航空工業就連續的給我們送來了兩場大驚喜,兩型計劃配屬給海軍航空兵的全新飛機,一前一後的完成了首飛,這種史無前例的兩型飛機異地同日首飛,也算是開創了一個新記錄。

第一個驚喜當然是一大早就在沈陽被拍攝到的隐身艦載戰鬥機的首架原型機,雖然說601所的孫聰總師之前在北航的講座上已經确定了350工程殲-35的命名,珠海航展上也确定了殲-35在不久之後就會首飛,但是能很快的就在十月末飛起來,還是給人略微有種意外之喜的感覺;這型艦載機上部分能領先現有其他戰機的核心科技,咱們之前也已經寫過文章提到了一點;而首架原型機就已經有的折疊機翼,以及前起落架的彈射杆,既表明了高完成度,也暗示了其為新的彈射航母準備的身份。
而就在殲-35首飛的照片放出來不久之後,西安也傳出了新的動靜,之前早就被拍到停在試飛院機坪上,模型機也上過航母進行電磁相容測試的空警-600,也帶着預警雷達的大盤子,完成了全狀态的第一次首飛;我軍給未來彈射航母固定翼機隊設計的三件套,殲-15,殲-35和空警-600;在29日一天裡,就一次性補齊了。
這一天創紀錄的兩場試飛,當然是我國強大的航空工業實力的一種展現,畢竟全世界能搞出來固定翼艦載預警機,以及隐身艦載戰鬥機的,也就隻有中美兩家,而能同一天裡首飛的,更是讓驚喜聚集在了一起;按照現在這個時間節點算,殲-35與空警-600都會很快的進入到密集的設計定型前的試飛工作,之後還有生産定型,就要進入量産的階段了;而這個節點,差不多正好能把量産第一批次,與還沒下水的那艘新航母,趕在一個時間節點上形成戰鬥力。
很多人肯定要懷疑,這新彈射航母已經到船台施工的最後階段了,最多小半年的時間肯定就要下水了,現在兩型艦載機才真正的開始亮相首飛,還能趕得上新航母的服役列裝程序嗎?這個新航母服役的時候是不是還隻會有彈射型的殲-15使用?
這大概是有點搞錯流程了,雖說彈射航母沒多久就能下水,但是下水之後還有至少一年以上的舾裝時間是不能省的;而在完成舾裝之後,還要進行少則一年多,長則要兩三年的海試和驗收工作,考慮到新航母是我國的第一艘電磁彈射航母,有大量的全新子系統,這個海試時間隻會長不會短。等到舾裝和海試結束大概也要24-25年前後了,這個時間也已經夠這兩型新飛機完成自己的試飛和設計生産兩定型工作,開始量産傳遞;而航母從服役到形成初始戰鬥力也還有一兩年的功夫要走。是以說,新彈射航母一服役,就能配備齊全的艦載機梯隊,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等到新彈射航母入列再形成戰鬥力的時候,完全版配置的艦載機隊肯定是能夠在第一時間登上新航母,形成完整的航母與艦載機搭配;這樣一來,我軍的首艘彈射器航母,不光是同樣有了先進的電磁彈射器;還同樣有了殲-35新一代隐身戰鬥機來負責艦隊防空以及穿透式偵察和作戰,殲-15彈射型戰鬥機負責打擊任務并分攤截擊作戰,殲-15電子戰飛機負責電磁頻譜戰支援,同時還有空警-600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配置,比起強敵的F-35C配超級大黃蜂,EA-18G和E-2D的配置,那是半點都不差。
而且在許多能力上,還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優勢,比如在預警機性能這一項上,有着後發優勢和衆多全新技術加持的空警-600,在反隐身等能力上,都要比美軍的E-2D有更優秀的性能;而在反艦作戰上也類似,雖然美軍比起我軍來更強調航母艦載機作為一種舷外平台的優勢,但實際上反而缺乏高性能的反艦彈藥,而我軍下一代通用型高超音速反艦飛彈鷹擊-XX已經基本完成了設計工作,屆時也将能夠作為彈射型殲-15的一種挂載投入服役。可以說,在情報監視及偵察,以及對艦打擊這些項目上,那是對美軍的航母編隊還能占一定優勢。
當然,如果從我軍實際的航母運用的角度上來說,那我軍一直一來秉持的戰役戰術學說也從來沒有計劃就拿我軍的航母編隊于美軍的航母編隊之間,進行一對一的孤立性海上決戰,畢竟不管從實際的地位上,還是地緣導緻的軍事态勢上,中美之間也都沒有在太平洋爆發洋上對決的可能;我軍的航母在周邊可能的軍事鬥争當中的地位,還是以我軍一直以來的‘綜合遠端火力戰‘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
當然,這就不是我們今天這個話題當中的一部分了,現在新的艦載機都已經完成了首飛,就等着與他們互相為配套的新彈射航母,趕緊下水了;兩者形成的新組合,顯然将會給我軍帶來一次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