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北省這個縣,總人口超20萬,建縣曆史超2200年

河北省,簡稱“冀”,與河南省相對應,河北省因位于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内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河北地處中原地區,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截至2020年6月,河北省下轄11個地級市,共有49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91個縣、6個自治縣。其中,就武邑縣來說,總人口超過20萬,隸屬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于西漢初期建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

河北省這個縣,總人口超20萬,建縣曆史超2200年

在地理位置上,武邑縣地處東經115°45′--116°08′,北緯37°37′--38°00′之間,東西最寬27公裡,南北最長42.5公裡,總面積832平方公裡。位于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東北與泊頭市為鄰。

具體來說,武邑縣隸屬于河北省衡水市。在地貌上,武邑縣屬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地勢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平微傾斜,海拔15.10--22.50米,平均海拔20米。在氣候上,武邑縣屬暖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間2575.6小時,全年日照率58%。年平均氣溫12.6℃,無霜期195天,地面平均溫度11.9℃,年平均5厘米地溫13.8℃。年平均降水量518.5毫米左右。就武邑縣的曆史來說,早在夏朝時期,該地區屬武羅國。武羅國是衡水地區曆史上最早出現的古代國名之一。建于距今約四千年前的夏朝,是後羿賢臣武羅的封國。由于年代久遠,各類史書記載不詳。據〈路史、國名紀〉載:“世本雲,夏武羅國,冀都之武邑。”據此,夏武羅國即今武邑。

河北省這個縣,總人口超20萬,建縣曆史超2200年

武羅國廢于何代,史書未記載,隻是到了漢代才于此置武邑縣,西晉于此置武邑國,面趙又置武邑郡。另外與武邑縣毗連的武強縣境内曆史上曾置武遂城、武遂縣、武強淵、武強山等地名,衡水地區現有武邑、武強縣兩個縣地名。這衆多的以“武‘字命名的古今地名, 在不大的區域内相繼出現,當與夏武羅國大有關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河北省武邑縣一帶屬巨鹿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彼時,該地區還有觀津、東昌二縣。東漢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廢東昌縣,地入武邑縣。三國這一曆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衡水市武邑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

河北省這個縣,總人口超20萬,建縣曆史超2200年

西晉時,置武邑國,領武邑、武遂、觀津三縣。惠帝時國除。東晉元帝太興二年(319年),置武邑郡,領武邑、武強、武遂、觀津、阜城五縣。南北朝神瑞二年(415年),武強縣并入武邑縣。太和十八年(494年),分武邑縣,複置武強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撤武邑郡、縣,屬冀州。北魏神光二年,武強縣并入武邑縣。隋開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廢觀津縣入武邑縣。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武邑、信都、下博三縣地置衡水縣,武邑西南部劃入衡水縣。同年,武強縣置昌亭縣。大業三年(607年),廢昌亭縣入武邑縣。

河北省這個縣,總人口超20萬,建縣曆史超2200年

最後,唐武德四年(621年),武邑縣置昌亭縣、觀津縣。貞觀元年(627年),廢昌亭縣、觀津縣,地入武邑縣。此後,曆經宋、金、元、明、清五朝,武邑境域沒有大的變動。自唐至清,武邑縣皆屬冀州。到了1914年,武邑縣屬大名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武邑縣屬之。1958年12月,撤銷武邑縣并入衡水縣。1962年3月,複置武邑縣。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武邑縣屬之。1996年,撤銷衡水地區,設立地級衡水市,武邑縣屬之。如今,武邑縣隸屬于河北省地級衡水市。截至2020年底,武邑縣轄7鎮(武邑鎮、清涼店鎮、橋頭鎮、審坡鎮、趙橋鎮、龍店鎮、韓莊鎮)、2鄉(紫塔鄉、圈頭鄉)、1區(縣經濟開發區),總面積達83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26.59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