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蘭芳是我國著名的平劇表演藝術家,平劇四大名旦之一。憑借着醇厚流麗、感情含蓄、圓潤甜脆的唱腔,還有對于舞台表演的深刻了解,成功塑造了很多成功的舞台形象。
在其表演的《斷橋》中白娘子對于許仙的一推、一拉,更是将原本的一次舞台事故演繹成為了一段無法超越的經典演出。
在當時,梅蘭芳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藝術家。在與平劇藝術梅蘭芳在繼承中敢于創新,敢于将那些已經形成固定演出套路的經典重新演繹,賦予新的靈魂。
并且梅蘭芳還試圖将平劇藝術帶到世界。如此多的貢獻集于梅蘭芳一人,實在是前無古人。隻可惜的是1961年便離開人世,年僅67歲的他帶着諸多夢想離開了。
這一年梅蘭芳所演出的《穆桂英挂帥》成為在舞台上的絕唱。此後世間再無梅蘭芳。
梅蘭芳逝世之後,《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都在頭版的位置釋出了訃告,國家還為其成立了專門的治喪委員會。治喪委員會的主任陳毅曾稱其為"一代完人"
可是"特殊時期"時期的藝術斷層,使得平劇藝術的發展也随之滞後。特殊時期剛過的時候,不單梅派人才凋零,當時整個平劇藝術界也是空前冷落。
雖然此後多年,在一代代平劇傳承者的努力下進行發展與挖掘,伴随着梅派藝術的式微,人們始終認為梅蘭芳的成就是後人難以複刻的。這其中也自然包括梅蘭芳的子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為了子嗣傳承,辜負原配</h1>
說起梅蘭芳的子嗣,這裡不得不提及一樁公案。那便是梅蘭芳與原配夫人王明華之間的故事。
梅蘭芳原本就是家中的獨子,由于伯父梅雨田膝下無子,是以梅蘭芳從小就兼祧梅家兩房人的希望。不但在将來要擔負起血脈的傳承,同樣也要擔負起家學的傳承。足見其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早年學藝的梅蘭芳吃了很多苦,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天才,天賦更多的時候隻是顯得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更加耀眼罷了。
少年時期的梅蘭芳除了要練習腰馬、身段、唱腔之外還要博學強識努力提高藝術了解的能力。
因為梅家兩房人都将其視為承接衣缽的唯一傳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外界理當會認為梅蘭芳學藝早成,十幾歲就可以獨挑大梁。
可就是在這樣的期盼下,梅蘭芳卻遭遇了人生中最為低落的一段時間。
都說"欲戴其冠,必受其重",出生于這樣的藝術世家,有被伯父與父親悉心調教,所要承受的關注自然也比别人多得多。
在外人看來,梅蘭芳的演出隻能成功,梅蘭芳怎麼能失敗呢?
但事實上,在梅蘭芳十來歲進入"倒倉"期的時候,卻差點捅了大簍子。盡管梅蘭芳還未進入倒倉期之前,家中父親與伯父就早有準備,讓其吃了很多有助于嗓子的藥食,其目的就是想讓他能夠平穩地度過倒倉期。
可是梅蘭芳每天用嗓,嗓子的負擔實在太重;同時倒倉乃是男性的一個生理現象,有哪裡是幾服藥食就能阻止的。無奈之下,父親與伯父商量之後決定暫停梅蘭芳的演出,等到倒倉期結束之後再觀後效。
禍不單行的是,就在梅蘭芳倒倉的這段時間,梅蘭芳的父母突然離世,接連的打擊讓梅蘭芳險些支撐不下去。幸好有伯父一家的接濟,這才讓梅蘭芳生活勉強為繼。
但這一次的變故也讓其伯父擔心起來,面對人生的禍福旦夕,以及梅家的人丁凋敝,這時候梅蘭芳的伯父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讓梅家這一支發揚光大,将家學傳承。
于是在伯父的安排下梅蘭芳與王明華借沖喜結為夫婦。梅派平劇藝術的發展以及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王明華的功勞。
因為王明華本就出生于平劇世家,同時在舞台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花旦。但是為了丈夫的事業,王明華甘願退居二線,做起了梅蘭芳的賢内助。
婚後的梅蘭芳與王明華不但生育了兩個孩子,同時也經常在一起讨論平劇表演上面的問題。王明華将自己對于平劇藝術的了解全都用到了梅蘭芳的藝術實踐之上。
這使得梅蘭芳在家這段時間裡面不但沒有一點的"退功",相反對于舞台表演的了解也上升了極高的一個高度上面。
是以在梅蘭芳倒倉期結束後一上台,就引得了觀衆們的好評,事業也走上了第一個巅峰期,梅老伴的名号很快傳遍北京,隻要是梅老伴上台,無不爆滿。
也就是在這時候,王明華為了全心全意支援丈夫的事業,做了一個後來改變一生的命運的決定。那就是在有了兩個孩子以後選擇絕育。
原本王明華的決定也無可厚非,但事實上,王明華太高的估計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也太小看梅蘭芳對于傳承的執着了。
一場變故打破了原有的幸福生活,兩個孩子先後因為荨麻疹而先後逝世。原本就兼祧兩房傳宗接代衆人的梅蘭芳陷入了窘境。王明華已經絕育,俨然不可能再生。
于是在伯父梅雨田的安排下,梅蘭芳另娶了一位小妾福芝芳。最初王明華對于梅蘭芳迎娶福芝芳一事倒也是支援,畢竟在傳統女德文化盛行的那個時候這一切也都正常。
但是王明華卻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完全沒有想到福芝芳的進門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
福芝芳進門之後很快便懷上了梅蘭芳的骨肉。也就在這時候王明華開始感受到事情的變化已經出乎了自己的所料。
還未等福芝芳孩子生下來,府上的人已經開始在冷落王明華,就連梅蘭芳也極少與王明華交流。
待福芝芳生下孩子之後,王明華更是受盡了冷落,這樣的生活最終擊潰了王明華的心。更讓人痛苦的是,在生下孩子之後梅蘭芳竟然答應了福芝芳的要求與王明華平起平坐不分大小。
雖說是不分大小,平起平坐,可明裡暗裡都是嫌棄。這時候功成名就的梅蘭芳已經全人前忘記了當初王明華對于自己事業的支援。
直到王明華逝世之後,梅蘭芳才明白當初那個在自己裝扮旦角時叫自己"妹妹"的女人永遠也不會回來了。
1967年,梅蘭芳病逝前說了一個重要的心願,那就是希望與王明華一同安葬在香山東側的萬花山。福芝芳照做了,并且也在那裡為自己留下了一塊墓地。
這是梅蘭芳逝世前的唯一心願,也是其能為王明華做的唯一一件事。雖說梅蘭芳的一生成就離不開其對于藝術的執着與奮鬥,但梅派藝術的成就隻歎梅蘭芳而忽略其妻王明華的功績是不客觀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枝繁葉茂,依舊難免傳人缺失</h1>
王明華逝世之後,梅蘭芳與福芝芳一共生育了九個孩子,可惜的是其中有五子不幸夭亡,最終能夠留下的隻有四個孩子。
分别是梅葆琛(四子)、梅葆珍(紹武)(五子)、梅葆玥(七女)和梅葆玖(小兒子)。
與福芝芳在一起之後的梅蘭芳連生九子,雖然有五子夭亡,但也算是門丁興旺。可即便是這樣也避免不了梅派藝術逐漸式微的命運。先說梅葆琛、梅葆珍。
梅蘭芳的四子梅葆琛出生于1925年,雖然出生于平劇世家,但是他并沒有子承父業。相反,梅葆琛在學業上的建樹遠要多于在平劇藝術上的造詣。家學僅是愛好,但并非其所長。
梅葆琛在上海震旦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在北京設計學院工作。雖然因家學淵源,又得到了王少卿的親傳,但也隻是在胡琴方面頗有建樹,并未得到其父親的真傳。
2008年逝世之後,人們更多地是在談論其生前在建築領域與父親方面的造詣。而梅葆琛之下的兩子一女也都并未從事平劇藝術的演出。
與梅葆琛經曆類似的還有其五子梅葆珍(梅紹武)。生于1928年的梅葆珍從北京燕京大學畢業之後便到美國去進修文學專業。回國之後也一直從事的是文學創作與翻譯方面的工作。
其翻譯的《阿爾巴尼亞短篇小說集》《一個匈牙利富豪》《海爾曼老爺》《灰燼的沉默》、 《馬克思和世界文學》《微暗的火》《瘦子》等外國文學與學術著作至今都被人們認為是傳世的經典譯本。
其本人也寫過《我的父親梅蘭芳》等書籍。為後人研究梅蘭芳留下了重要的文獻資料,但是個人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可圈可點的地方卻不甚了了。其子梅衛東也轉投金融行業。
再說下梅蘭芳的七女梅葆玥。梅葆玥原本也應當與兩位哥哥一樣"棄戲從文",但是在父親梅蘭芳的搭檔李桂芬的建議下,還是選擇了從事平劇表演藝術的路子。
原本并不願意投身戲劇界的她,奈何從骨子裡面就流淌着家族的藝術基因。因為其天生嗓門洪亮,于是走的是老生的路子,對于父親的旦角表演走的是全然不同的路子。
不過因為家學底蘊,她對于平劇藝術的認識見解頗深。大學畢業之後便以國文教員的身份就職中國戲曲學校。
後來梅葆玥在父親逝世之後,花了很大的力氣在平劇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這其間也拜訪了不少當時存世的平劇藝術家,雖與父親梅蘭芳走的是不同的藝術風格與扮相,可也算是他山之石得以攻玉的一個典範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後人梅葆玖能夠代表梅派藝術嗎?</h1>
在梅蘭芳諸子中,唯一可以代表梅派藝術成就的就要數梅葆玖了。
少年時候的梅葆玖無心學戲,梅蘭芳用盡一切的辦法來教導自己的小兒子,也為其請了不少當世的名角來做師傅,但是少年時期的梅葆玖卻始終沒将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直到1961年,梅蘭芳逝世之後,梅葆玖才深感梅派藝術略顯凋敝的現實,這時候的梅葆玖開始下苦功學習平劇表演。
已經過了學戲的黃金期的梅葆玖,雖然勤奮但是依舊差一點"童子功"、而舞台表演的拿捏與其父親比起來更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此後,梅葆玖不斷地拜訪名師,又與師兄弟們互相琢磨,隻是沒有了父親的言傳身教,其藝術表現上與其父親的這段差距始終沒法彌補。
著名的戲曲學者章诒和說過,梅葆玖也叫大師,平劇真的完了。足見梅葆玖與其父親之間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梅派藝術的凋敝與梅葆玖的支撐</h1>
相比較之下與梅蘭芳為同一時代平劇藝術大師,馬連良老先生所開創的馬派藝術在傳承上就要興旺得多。
這不光是因為其藝術造詣高升,更是因為馬連良老先生在對待事業與婚姻家庭上的那份高尚品德赢得了人們的尊敬。
不能說梅派藝術傳承的凋敝,與當初梅蘭芳因求子嗣而辜負王明華的事情有多少關系,也不能抛開曆史條件認為梅蘭芳的做法有多大過錯,隻是在聞聽這樁公案之後卻不免然人覺得造化弄人。
或許在很多方面梅蘭芳的确如陳毅所說的那樣當稱為"一代完人",但在辜負原配夫人這件事情上卻是有失妥當。
幸得有梅葆玖對梅派藝術的苦苦支撐與探索才不至于就此失傳,可這樣的情景想必也是當年的梅蘭芳不能預見的。
當然藝術流派的傳承也不單是隻依靠梅蘭芳後人的有心繼承便可以做到的。傳承梅派藝術的,未必就該是梅蘭芳的後人。
相信在未來,梅派藝術依舊能夠成為中國平劇的代表性流派。也必将會有真正繼承梅蘭芳藝術造詣的大師,重新達到其當年的藝術巅峰。
文/史海觀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