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這般沉重 無法入夢
在青城山半山腰的一所小别墅裡,盡管我竭力斂住呼吸,微阖雙目,但還是有一種情緒使我無法安甯。我知道紛擾我的,不是白日裡年輕人的青春容顔,也不是臨睡前那幾盞溫熱的黃酒。莫非是星光燦爛的今夜,或是附近那所古寺的梵呗之音?看來都不是,這個黑夜的現在,所有的生命都收攏了意念,在禅定中安置了虔誠的魂靈。可是,我的意識還是那麼強烈,被一種誘惑和遙遠的号角感染,情緒陷于莫名的激越。我忘記了,此刻的我已經置身于寂靜的山林,進而擺脫了塵世的驚擾。我更忘記了,昨天的傍晚,我踏上石徑時聆聽泉水鳴響的歡愉,還有閑暇時清茶的香甜。
陷于躁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剛剛合上的一本書,這本書即是朱可夫元帥的《回憶與思考》。在蘇聯軍人的光輝業績,勇敢的獻身精神面前,在集體主義信念,保衛祖國這一崇高目的恢弘篇章面前。在馬特洛索夫,卓雅和舒拉還有法捷耶夫筆下的《青年近衛軍》那些英雄們的面前,我不敢入睡。
我是一個幸運兒。當《回憶與思考》在1972年底在我國第一次發行,我就是第一批讀者。我曾經幾次想把機關的這套書據為己有,但做為鐵路機關的宣傳幹事,我沒有這個膽量。後來,我終于在標頭新華書店購買到了這套書,但與我閱讀過的那個版本不同,原書中一百多幅照片都被删去,我再也見不到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鐵木爾辛哥,瓦杜丁等将帥的形象,也見不到英勇的蘇聯士兵為保衛祖國呼嘯着沖向德國法西斯侵略的壯烈,更見不到那一幅激蕩了我一生的,為祖國而犧牲的蘇聯士兵的圖檔。這份遺憾,幾乎讓我流淚。
在那幅刻骨銘心的照片上,幾十個犧牲在戰壕内外的士兵們,他們有的戴着羊羔皮帽,有的穿着粗呢子大衣,有的仰面對着天空,有的俯身親吻着土地。每一個犧牲的士兵的表情都是那麼從容。為此,我曾經試探着用自己的這套書換來機關的那套《回憶與思考》。但是,當我鼓起勇氣說出我的企圖時,我希冀的那一套早就不知蹤影。圖書管理者反倒埋怨我,為什麼沒有早些張口。
蘇聯的衛國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為壯麗的篇章。因為朱可夫元帥非常明确地告訴我們,他的《回憶與思考》獻給偉大的英勇的蘇聯士兵。
有人曾經提出很多假如。如果不是由于斯大林對軍隊将帥的殘酷清洗,殺害了偉大的戰略軍事家圖哈切夫斯基等大批卓越的軍隊上司者,如果不是蘇聯的上司人在德國法西斯在起初發動對捷克、波蘭等國家的時候袖手旁觀,甚至企圖分一杯羹湯的投機作為,何至于面對希特勒發動對蘇聯侵略的時候如此被動?也就是說,蘇聯的衛國戰争也許可以避免或者推遲。其實,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從根本上,就是要滅亡蘇聯,滅亡世界,蘇聯的衛國戰争是曆史的必然。美國作家威廉.夏伊勒在他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披露了大量的納粹德國和希特勒前所未見的血腥,滅絕人性的殺戮的證明材料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法西斯的魔掌必然要伸向蘇聯。曆史根本沒有也許和假如。
作為一個天生的戰士,衛國戰争的參與者和目擊者,朱可夫元帥在《回憶與思考》這套書裡,不僅全面的,客觀的闡述了曆史,全面的展現了二戰曆史的全景,以及戰争時期的政治,社會和真實的軍事側面。尤為可貴的是,元帥準确的思考以及對很多人疑惑所給與的肯定回答使讀者感到确切。這套書不僅鮮明地指出了戰争是流血的政治。而且清醒的告訴人們,正義的戰争必勝。因為正義的戰争有人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像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他的《戰争論》一書中所寫到的:“戰争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個手段的繼續。”同時,他還指出了,“精神要素是戰争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毛主席也說過,抗日戰争是人民戰争,“兵民乃勝利之本!”想到這裡,我的眼前又浮現出蘇聯衛國戰争時期,那些犧牲在戰壕内外的,英勇的蘇聯士兵的那張照片,在萬般激動的同時,眼睛有些濕潤。我感謝朱可夫元帥,作為蘇聯衛國戰争的統帥之一,他沒有歸功于自己,他的思考中,英勇無畏的蘇聯士兵們的犧牲是戰争勝利的決定因素。
《回憶與思考》中提及的列甯格勒保衛戰是世界上最令人矚目并永遠不可忘懷的壯烈場面。野獸一般的希特勒狂妄地叫嚣:“我們對這樣的大城市人口的一部分都不想保留。”可見,在法西斯政治面前的這場保衛戰何等殘酷。朱可夫元帥參加并指揮了這場保衛戰,他有資格也有權利在《回憶與思考》中歌頌偉大的蘇聯戰士。在長達九百多天的戰鬥中,列甯格勒軍民戰死、餓死高達150多萬人,但是,他們從來沒有退卻一步。《回憶與思考》一書中,肯定了列甯格勒軍民的抵抗以及英勇獻身的精神力量并指出這是人類在最殘酷的考驗中,取得輝煌勝利的榜樣。我特别喜歡美國人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寫到的那一句話: “一個将軍可以赢得一次戰役的勝利,但是,隻有人民才能赢得戰争的勝利!”我們在觀看電視劇《亮劍》的時候,在被李雲龍在強敵面前敢于亮劍所感動的同時,更應該讴歌他麾下引爆炸藥和敵人同歸于盡的英勇的戰士們,還有趙家峪的勇于犧牲的人民群衆。
還是上國小的時候,我看過一部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震撼人心的蘇聯電影《列甯格勒交響曲》。戰鬥在保衛列甯格勒第一線的,偉大的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在列甯格勒被圍困的時候,創作了這部英雄般的史詩。這部交響曲猶如戰壕中蘇聯士兵的咆哮,面對法西斯侵略,肖斯科塔維奇用刀刻一般凜冽的砥問,用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節奏,每一段旋律,激越的宣告:“此曲是戰鬥的詩篇,是堅強的民族精神之贊歌!”列甯格勒的軍民,決定在抗擊法西斯的列甯格勒前線演奏這部不朽的交響樂。但是,幾乎所有的音樂演奏家們,此刻都在蘇聯全國各地的戰場上,拿着武器和法西斯敵人英勇戰鬥。在得到召喚以後,他們毫不猶豫的沖過敵人的包圍,冒着敵人的炮火,義無反顧的向列甯格勒趕去。這些音樂家們為了理想,為了正義的召喚,前仆後繼,用頑強的意志和倔強的目光向着列甯格勒前線奔去,盡管很多音樂家犧牲在路上,但是,他們仍然在前進,絕不停下自己的腳步。
1942年8月9日在敵人的炮火隆隆中,這首交響曲終于在列甯格勒前線首次公演,這部深刻表現蘇聯人民的憤怒與反抗之聲,驕傲的響徹在戰火之中的列甯格勒的上空。說實話,當時,我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能是由于年幼,沒有流淚。但是,當我長大成人之後,翻開《回憶與思考》這套書的時候,看到了朱可夫元帥對蘇聯人民不可瓦解的堅定不移信念的描寫,卻難以自禁,痛哭失聲,久久不能平息。我又想起了那張照片,那張犧牲在戰壕内外的蘇聯士兵的照片。我再一次感覺到,蘇聯戰士們的英勇犧牲就是朱可夫元帥的回憶和思考。
戰争是殘酷的,絕對是一場人類的悲劇。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悲劇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會喜歡悲劇,喜歡在獲得痛感的時候,反而覺得這種痛感是自己盼望已久的快感。朱光潛試圖在審美與道德,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中尋求一種新的平衡。以解釋他的困惑。我認為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已經直接或是間接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肯定戰争的殘酷,這種殘酷用痛感來定義顯然是輕描淡寫。任何悲劇都有一個度,超出了這個限度就是罪孽。對于罪孽無法尋找到認識的平衡标準。美國作家威廉.夏伊勒在他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披露了大量的納粹德國和希特勒前所未見的血腥,以及滅絕人性的殺戮的證明材料。通過這些鮮明的曆史資料,通過整個二戰中幾億人民的苦難,幾千萬士兵的犧牲,我真的不懂得某些人怎麼會在撕心裂肺的痛感中去尋找快感?蘇聯作曲家亞曆山大羅夫在前線被蘇聯士兵的英勇所震撼,用了很短的時間即創作出歌曲《神聖的戰争》,在這首戰歌中怒聲吼出:“讓高貴的憤怒,像波浪翻滾,進行人民的戰争,神聖的戰争!”神聖的戰争信念,根本就不屑于提到痛感,神聖的戰争信念就是蘇聯戰士的快感,也可以說是朱光潛先生所提出的快感!
青城山黑夜的縫隙裡,傳來了鳴蟲振動羽翼的聲音,還有雛鳥不安分的呢喃。我合上《回憶與思考》,聽見了山岩的石縫中水滴在有序的滴落,悄悄地彙入流動的小溪。我的耳邊不知為什麼響起了當年蘇聯士兵和親人告别時的蘇聯歌曲《和斯拉夫女人告别》:“在深藍的夜幕裡,閃爍着士兵之星------别了,親愛的家鄉,别了,可愛的眼睛------。”即便,他們要走向遙遠的戰場,伴随他們的永遠是夫妻和對故鄉的思念和挂牽。這種為故鄉,為夫妻的壯懷還用得着細說嗎?就像另一首蘇聯歌曲《小路》裡所歌唱的那樣:“我要沿着這條細長的小路,跟着我的夫妻上戰場。”此刻,我終于明白了,《回憶與思考》這套書的啟示,人民才是戰勝強敵的絕對因素。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是靜靜的,即便是萬籁俱寂,衆人皆醉,山水湮滅。我們每一代人,都要時刻準備着!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人,應該詩意的栖息在這塊土地上!”這是多麼美麗的向往啊。但是,朱可夫的《回憶和思考》在告訴人們,遠方的詩意,安甯的栖息,都是虛妄的幻想。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生命的躁動掃蕩着衰朽的頹廢,總會有獨醒的吟哦提示着真理的光輝。朱可夫元帥關于戰争的思考是真實的唯物史觀。他的思考是戰火平息後迸發出的聲音,是以,像叮咚作響的鈴铛一樣清脆。這種聲音,将為今天和平的生活留下關于戰争的,意味深長的哲學思考。
毋庸置疑,噴薄的日出發出隆隆的轟響會使我們激動,東山彎月滑動腳步的輕柔會使我們欣然。自然現象在象征着蓬勃生命的同時,有時候也會遮蓋住人們思考戰争的急迫。甚至忘卻了戰争的殘酷過程,忘卻了卑劣與壯烈的鮮明對比,忘卻了人世間邪惡和瑰麗的相輔相成。更有甚者,提及我們民族曆盡劫波的苦難曆史,僅當做曆史的記載,至于那些赴死的戰士英烈們,僅是口頭上的輝煌。在天地玄黃,世事滄桑的歲月裡,在很多人那裡,有關戰争的回憶成了一股輕風,綠茵如煙;成了飛雪飄飄,潔白素雅。人們似乎都被身邊的的安甯所迷惑,表面上慷慨陳詞,内心卻懼怕戰争的莅臨。閱讀過《回憶與思考》這套書後,終于感覺到了有一種力量在灼燙着我們的軀體和精神,我們必須通過戰争的回憶經過一番真實,客觀,深刻的思考。
關于戰争,我們應該思考什麼呢?沖突,遺憾,憤懑的态度太飄蕩了,理想、追求、抒發的口号也太空洞。但是,面對戰争的現實,我們必須思考。否則,希特勒,蔣介石,甚至發動戰争的很多屆美國總統們,他們的一切罪惡的,發動戰争的行為将風輕雲淡,戰争的苦難還會接踵而至。從某種意義上,思考其實是撐滿狂風而乘風波浪的風帆。将我們對于戰争回憶的那隻小船駛的更遠。假如,我們失去了思考,我們可能将戰争想象成一個童話。我常常問着自己,假如失去思考,我們将難以區分黎明或是黑暗,總是沉浸在萬籁俱寂中,讓魂魄安歇,我們的生命一定會失去變化,即便偶爾發出一聲歡笑,也令人驚怵,人且如此,可想世界失去了關于戰争的思考,世界必将歸于死一般的沉寂。
年輕的時候,讀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填寫的《蝶戀花》時,常為詞中的多情所傾倒,卻無法了解其中的另種含義。那時候,讀到“若是月輪終皎潔,不知冰雪為卿熱。”之句,心裡是燥熱的,撩撥着青春的夢幻,而讀到這首《蝶戀花》下半阙,“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栖蝶。”之句,隻覺得突兀,反倒認為,既然情愛是人間最美好的,最值得永遠追求的感情,是人生的鴻篇巨著,何必用秋墳,雙栖蝶的悲怆凄涼澆滅青年人對情愛的憧憬呢?讀過《回憶與思考》這套書,猛然間,竟有醍醐灌頂之感。人生的秋墳,來世的雙栖蝶之說,定是思考的結果。就像戰争的過程和結局雖然讓我們長籲一口氣之後,但如果忘卻了思考,誰會想到,猶如秋墳和雙栖蝶一般悲哀的戰争不在明天或是後天再次發生呢?
我的一位朋友寫過一首詩《甯靜》。詩裡是這樣寫的:“很想很想,給自己一個甯靜。甯靜卻高挂在,滿月之上。偶爾,甯靜會掉在深深的井裡,我隻有掬起甯靜的水,舔舐沁人的清涼------。雖然,甯靜是心田最精緻的渴望,我還是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尚有甯靜存在。”讀過這首詩,我很受啟發。尤其是在合上《戰争與思考》這套書之後,我忽然感覺到,在甯靜之中,永遠不會停歇的是,高尚者的誓言,戰士們沖鋒的号角,還有永遠不休止的,無聊者的歎息,卑劣者的惶惑。誠然,在甯靜中,總會有“半扇兒窗棂,不須輕敲,我來時将花樹兒搖。”那樣的境界,可是,在現實中,這難道不是非分之想嗎?想到這裡,愈發感到沉重。算了,不要想了 ,夜已深,該睡了,也許在枕邊放上《回憶與思考》這套書,我會做個好夢。這個夢一定是“桃花春水湘江渡,縱一艇,迢迢去。”說來也巧,就在入夢時分,山間的風微微的吹來,繞枝掠葉,半是清涼半輕靈,入夢柳絲千萬結,入心浸潤花如雪。
蓦然間,《回憶與思考》那套書裡蘇聯戰士們犧牲在戰壕内外的照片又清晰的浮現在眼前。我知道,今夜又是一個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