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與王政君,兩人都是影響了大漢王朝的女人。她們的名字僅有一字之差,人生經曆卻有天壤之别。兩人之是以境遇不同,不單是因為名字的差異。在面對一個皇宮畫師時,兩人所作出的選擇截然不同,這也直接決定了她們的人生走向。

當時,太子劉奭最喜歡的女人馬良娣剛剛暴斃,他對其她女人尚處于冷淡期。于是,劉奭的老娘便将所有後備宮女們召集起來,由畫師挨個畫像,讓劉奭趕緊挑一個了事。畢竟,在封建年代,傳宗接代乃是頭等大事。原配死了,必須得找個女人來接班。
王政君的頭腦是相當靈活的,她的姿色雖然算不上沉魚落雁,但她卻能憑借智商彌補容貌上的不足。雖然,史料中并未記載王政君是如何入選的,但結合後來她的後宮之路來看,這段采選是有水分的。
否則,劉奭漫不經心地一指,怎麼就戳中了王政君的畫像,讓這個女人踏上了政治的快車道呢?自王政君十八歲那年開始,這個女人先後經曆了五位皇帝。先是她的公公漢宣帝,然後是老公漢元帝,兒子漢成帝,乃至漢哀帝和漢平帝。
在此期間,王家的外戚可謂呼風喚雨,在朝中風頭無兩。每一位權傾朝野的王氏外戚(包括王莽)背後,我們都能看到王政君的身影。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女人,大漢就不會出現東西之分。
相比之下,王昭君的處境就有些微妙了。
她的姿色顯然屬于極品,超過王政君不止一個台階。從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排名中我們就能看到,她雖然與王政君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卻有比王政君更優越的資本。
然而,在劉奭采選的過程中,王昭君始終默默無聞,不得上位。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她心思單純,不懂得買通畫師做手腳,以至于,她的畫像平平無奇,甚至有點醜陋,被劉奭忽略而過。
漢匈聯姻期間,呼韓邪一眼便相中了被漢廷用以湊數的“公主”王昭君。當時,劉奭還沒有見過王昭君的面,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的後宮儲備裡還有這樣一位“天人”。
當時的王昭君,進宮已足有九年,可在九年的時間裡,王昭君始終沒機會來到劉奭身邊。據說,當時為宮人畫像的畫師毛延壽是個貪财之徒,每次為宮女畫像時,都要收一筆好處費。
王昭君沒有錢,也不屑去做這種勾當,是以她的畫像才差強人意,未能入劉奭之法眼。據野史記載,劉奭在見到王昭君以後,連腸子都悔青了,殺掉了近百名畫師,隻為洩憤。
他怎會想到,在自己的後宮裡竟有如此肮髒的“灰色産業鍊”,以至于,像王昭君這樣的美人與自己失之交臂。
據說,在昭君出塞之前,劉奭曾将其召入寝宮中兩夜,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王昭君的命運雖然悲慘,但她為漢朝所作出的貢獻是偉大的。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盡硝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镝無聲五十年。”
當年,中印戰争期間,我國人民期盼這場戰争起碼要保五十年的邊塞穩定,殊不知,早在西漢時期,王昭君就已讓大漢不費一兵一卒促成了雙邊和平半世紀的壯舉。
漢武帝雖然是個能征善戰的霸主,但他把大漢全國的家底都耗光了,所取得的戰果也沒讓漢朝安定幾十年。從這個角度來看,王昭君的曆史功績還真是偉大。倘若,搞個“史上最偉大女性”的投票,筆者這一票絕對要投在寫着王昭君的箱子裡。
書歸正傳,筆者一度覺得,王政君之是以被選中,内情未必像史料中所記載的那樣。畢竟,後來的王政君已幾乎站在了當家做主的高度,史官隻敢寫她想看的東西。王政君參與的那場采選,極有可能與王昭君被選為公主時的采選差不多,都是經由畫像進行選擇。
在這種前提下,王政君能夠上位的原因就非常微妙了。從曆史來看,劉奭并不喜歡王政君,起碼沒像對馬良娣一樣愛到骨子裡。由此可見,王政君的姿色未必出衆。是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王政君在面對毛延壽或其他畫師時,與畫師進行了一樁金錢交易。
誰能想到,漢朝的畫師竟直接影響了兩漢曆史的發展。
王昭君、王政君二女的命運,就這樣被畫師捆綁在畫筆上。這也間接向我們闡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小人物所迸發出的能量,有時往往是無法估量的。
參考資料:
【《漢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