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桂林,而且還會随口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實,桂林山水之是以那麼有名,除了山水美之外,更多的是文化。濃郁的文化底蘊賦予了桂林山水的靈動與傳頌。
那麼,對于從未到過桂林的朋友而言,還是希望能快速了解桂林哪些地方值得遊覽,還能省銀子。今天子衿就帶朋友們來個桂林一日遊。
第一個值得推薦的是王城,王城不僅僅是桂林文化的發源地,更是桂林曆史更疊的漩渦,自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顔延之在獨秀峰下岩洞裡讀書創作并收學生授課後,也就拉開了桂林文化的序幕。關于王府,我前面的視訊已介紹,在此就不過多闡述。參觀完王府,接下來是與王府一牆之隔的東西巷,
清光緒六年(1880年),《臨桂縣志》裡,這裡就已經稱為“東巷”和“西巷”。它位于王城正陽門外,正陽門開始稱端禮門。城門外最早建有宗廟、社稷壇。明末清初時,宗廟和社稷壇都在戰火被毀。到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王城改為貢院,端禮門也随之更名為正貢門。從這時開始,一些達官貴人開始在正貢門兩旁修建的宅院,比如清朝的兩廣總督岑春煊;“兄弟翰林”龍朝言、龍朝翊兩兄弟;前清秀才,解放後任桂林市副市長的魏繼昌;中共著名地下黨白崇禧的機要秘書謝和赓等,都在這裡有自己的住宅。不僅達官貴人居住,百姓們也想沾沾智慧與福氣,很多百姓們也随之而來,漸漸的這裡熱鬧起來,也成為市中心。出此之外,東西巷也是桂林許多老字号的發祥地,比如“又益軒”米粉;“張永發”染布;“曹保元”的膏丹丸散;“熊同和”的藥店;“巨豐泰”商行;“友信”商行;“黃昌典”毛筆;“鴻慶隆”月餅等等。
現在的東西巷,經過政府的恢複修繕,明清時期的建築,這裡彙聚電影院、小型酒吧,各式各樣的餐飲文化,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講古堂等等,不時的着古裝的年輕人在巷子裡穿梭,漫步巷子裡,仿佛有穿越之感………,與東西巷相望的是正陽步行街,穿過地下商場即可到步行街。
正陽步行街位于靖江王城中軸線上,全長666米,有“六六大順”之意,寬13米。正陽步行街比東西巷還要早,是一條老街,有多老呢?這條街在漢朝時就有了,但那時也隻是一條小街,比巷子大一些。朝代的更疊,這條街也在不斷的變化,唐宋時期,這條街是桂林戲劇文化中心,當時的桂劇、平劇、彩調都在此演出;還有巡撫署和各省的會館、廟會、公館等、就連教堂也彙集于此。清朝時,又加入了做衣行、紙紮鋪、鐵器行、梳篦行等等。這條街不僅僅是桂林最繁華之地,還是桂林的商業、文化、戲劇、政治中心,更是達官權貴和商賈雲集之地。
在這條街出土的曲水流觞證明了它曾經的繁華。
曲水流觞是每年的三月三,文人雅士到曲折環繞的水渠邊飲酒,将酒杯盛好酒後,把酒杯放到水的上遊,酒杯任水流緩緩而下,酒杯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是古代文人喝酒的一種雅緻。我是從晉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知道這種古時候文人雅士的飲酒娛樂方式的,序中寫道:“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
今天的正陽街彙集了中西風格的建築,雲集以五星級的漓江大瀑布酒店為首的不盡其數的酒店飯店,有劇院、有體育場館,還彙聚桂林特色風味小吃,漫步在古樸的青石闆路上,遊覽兩旁的商鋪,除了桂林特色土特産,還是各種美食,即便不餓,也會被美味勾着手機裡的微信和支付寶錢包。正陽街南端有曲水流觞石雕,還有八株桂花樹象征廣西“八桂”。繼續往南,就會看到标志性建築:日月雙塔。
我們先往東面南走,去知音台觀雙塔,知音台是拍雙塔的最佳位置,走到知音台,我們就來了解了解知音台的典故。知音台由琵琶台,小橋,小島,溪流組成。以中國古代琵琶造型為主要架構,輔以園林小路,湧泉,溪流,古樹,名木構成一幅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優美意境,故此得名。
那麼這一優美意境又由何靈感而來呢?這不得不從戰國時期大音樂家俞伯牙說起了。俞瑞,字伯牙(本名伯牙),春秋時的音樂家。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着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谛。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鐘子期是什麼人呢?鐘子期是一個頭戴鬥笠、肩披蓑衣、手拿斧頭的樵夫。一天,俞伯牙在漢江邊撫琴,鐘子期聽到俞伯牙的琴聲時,感歎道:“巍巍乎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因為鐘子期的這一感歎,俞伯牙感到自己遇到了知音。于是,二人成為至交,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曲。多年以後,鐘子期去世,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便終身不再鼓琴。後來人便把俞伯牙和鐘子期的交往寫成一本話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錄在《警世通言》裡。
好,我們再來看看日月雙塔。
日月雙塔位于兩江四湖中的杉湖中,日月雙塔是在唐代佛塔遺址上重建的。日塔高41米,共九層,塔身為純銅裝飾,所有構件如塔什、瓦、翹角、鬥拱、雀替、門窗、柱梁、樓梯、天面和地面,包括塔内的畫都是由純黃銅打造,共耗銅350噸。塔内有電梯。日塔創下了當時的三項世界之最——最高的銅塔,最高的銅質建築,最高的水中塔。
月塔高35米,是7級8角塔,用琉璃裝修,顯得莊重典雅。月塔與日塔表面上看沒任何關系,其實,月塔與日塔是相通的,通道為18米長的地下水族館,通過拱形的玻璃,可看到頭頂和兩側各式各樣的魚。
杉湖繼續往西300米,穿過陽橋,便是榕湖。榕湖景觀有九十年代的十萬元打造的玻璃橋,湖心島,一千多年前的古南門,黃庭堅系舟處等。
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名将李靖平定嶺南以後,在桂林築城置守,古南門是當時桂林“唐城”的南大門,距今已1300多年。而現在的榕湖與杉湖是唐朝時期的護城河,方式護城河叫南陽江,元朝時叫鑒湖,不管怎麼改名,兩湖都在城外,屬于軍事湖。現在的桂林環城水系,北宋年間就已形成(即為公元960-1127年),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小舟縱橫。
到清朝晚期,許多名人在湖邊結廬而居,如著名詞人王半塘的故居,桂林山水畫家羅辰的“芙蓉池館”,台灣巡撫唐景崧的五美堂别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民國年間著名教育家馬君武故居等等。不過,遺憾的是很多故居已淹沒在曆史長河中,僅餘存李宗仁官邸和白崇禧的桂廬。去湖心島需走北鬥橋,因橋按北鬥星走向而建,故名北鬥橋。橋面欄杆全部用房山進階漢白玉打制,是廣西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緻,晶瑩剔透。
兩江四湖分别為漓江、桃花江;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整個環城水系全長7.33公裡,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既可白天船遊兩江四湖,也可夜遊。夜遊兩江四湖會更有意境。
好啦,走完這些,一天也就過去了,是不是收獲滿滿?!明天再繼續去體驗桂林城徽象鼻山與名人登的最多的山疊彩山,疊彩山也是陳毅元帥感歎“願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