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昨天發了一組照片,為紀念祖父許傳桢和袁公。
許敏所發的“許傳桢”為木字桢,而現在網上的文獻資料多為“祯”,但從個人經曆和貢獻看,應該為一個人。
因為文獻的關系,是以下文就以“祯”為“準”,簡單介紹一下“許傳祯”。

許傳祯,江西九江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
1933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同年留校任助教。
1934年12月至1947年1月,先後在江西省農業院,江西中正大學農學院工作。
1947年2月後在湖北省農學院任教授兼農場主任。
1949年5月武漢解放後任農學系主任。
1952年湖北農學院改為華中農學院任原職。
許傳祯教授在江西省農業院工作期間,開始早種稻優良品種培育,其中早稻“南特号”在1949年以後栽培面積擴大到6000萬畝左右,是地區适應性很好的優良品種。
此後在雙季稻栽培試驗研究方位完成了十多篇專題報告,20世紀80年代仍主持重點課題“水稻生長發育理論及調節控制技術的研究”。
“南特号”是籼型正常水稻,1947年全國推廣了40萬畝。在南方稻區廣泛用于早稻種植,主要特點是适應性廣,産量高,抗病的優點,但是苗期耐寒性較差。
根據《近代中國水稻育種科學發展及主要水稻育種科學家研究》一文,我國近代水稻科學發端于19世紀末,到21世紀大約一個世紀,這期間主要力量集中在水稻育種事業上。
鹹金山先生将近代水稻育種劃分為四個時期,孕育期(19世紀末到1919年)、創始期(1919年到1925年),奠基期(1925年至1933年),發展期(1933年到1949年。)
許傳祯就是近代水稻育種發展期的重要代表。
上述文獻中這樣寫到:南昌農事試驗場、江西省農業院技士葉常豐(導師趙連芳)和許傳祯(導師趙連芳)二人育成“南特号”,1948年推廣面積已達100萬畝,是我國近代推廣面積最大的良種水稻。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但他是江西九江人,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之後大部分的時光是在湖南安江工作。
從百度上袁隆平的工作經曆看,他和許傳祯的交集在1965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勝利籼等品種中檢查到6株不育株,并通過事業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不過因為都是研究水稻的專家,他們兩人應該有過思想和工作上的“交道”。
其實不論是許敏,還是許敏的哥哥,他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又恰逢這一個特殊的事件,發出的照片就會引起熱議。
但無論是許傳桢,還是許傳祯,都與追查真相和對今後案件的走向并沒有任何關系,也不會有任何促進作用。
是以什麼血統論,遺傳論,長相論,學識論,無論是善意的歌頌,還是惡意的批評,對這件事來說沒有意義。
相信許敏也不會亂認爺爺的,這樣他的父親和健在的母親也不會同意。
對于給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知識分子,還有廣大的勞工、農民等各個階層,包括大家的父母,都應該緻以敬意。
沒有他們咱們吃不飽,沒有他們咱們過不好。
至于還在持續讨論的“錯換”或者“偷換”,還沒有解開的謎團,就不打擾這些老一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