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身在上虞的你,是否知道上虞各街道鄉鎮地名的由來?上虞有着數不清的傳說、文化和典故。
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漲姿勢”,看一看上虞各街道鄉鎮地名由來吧!

阮維敏 攝
上虞:
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虞舜為避唐堯之子丹朱之亂來到今百官鎮,文武百官随舜而至,因有百官橋古迹、百官鎮地名。又,舜與諸候會事訖,因相娛(通虞)樂,故曰上虞。“上虞”之名由此而來。
黃富強 攝
百官街道:
舜為了躲避當時的“丹朱之亂”,隐居于此,文武百官跟随至此,故有舜會百官之名。
曹娥街道:
東漢年間,出了個孝女曹娥,是上虞縣皂湖曹家堡人。據載,其父曹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乘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當時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沿江号哭十七日,最終赴水而死。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并為她立碑建廟。後人為紀念這位孝女,改流經上虞的那段舜江為曹娥江,而此地也就稱為曹娥了。
東關街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這裡煉鍛兵器,蓄積資财,至今尚留煉塘、銀山、牛山等遺址。在宋朝就建有名為“東關驿”的驿站。南宋吏部尚書徐處仁随駕南渡立功,賜第蠡城後,擇保駕山定居。而出生于東關的中國氣象學之父竺可桢,更是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
道墟鎮:
相傳,道墟原名東鄉,元末時,族祖章慎一與朱元璋各起布衣,提劍三尺,同打天下。滅元之後,章慎一歸家隐居農耕,明太祖欲招之輔政,三次禮聘都謙讓不出。後明太祖率衆南下,但見東鄉書聲琅琅,村人耕讀立業,禮儀傳家,便欽賜“有道之墟”,自此東鄉易名道墟。
上浦鎮:
上虞縣上浦鄉政府所在地。曹娥江西岸。村西有浦,名上大浦、下大浦,村處上大浦,故名。村沿江分布。産蠶繭。鄉境内有小仙壇,為西漢至宋青瓷窯址。
湯浦鎮:
湯浦鎮形成于東漢,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半山區小鎮。“湯浦”意思為水濱,山水一色,被譽為“聚寶盆”。由于湯浦的耕地系小舜江的沖積平原,地勢底窪,多小型湖泊和沼澤地,是以古人稱此地為“湯浦”,“湯”,意為水;“浦”意為水濱的意思。
章鎮鎮:
在紹興城東南36公裡,百官鎮南23公裡,曹娥江東岸。又名章家埠,因居民多姓章而名。民國21年(1932)置鎮,1958年并入章鎮公社,1961年改設鎮公社,1983年複置鎮。曹娥江通水運。東漢王充墓在鎮屬濱笕鄉烏石山。
朱勝均 攝
下管鎮:
下管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據《管溪徐氏宗譜》記載,徐姓祖先自奉化遷居于上管村下,故名下管。宋熙甯年間(1070年)置鄉,民國二十一年建鎮,一直是虞南重鎮、商貿重地。
豐惠鎮:
豐惠的出典,似乎與一座橋有關。原有一座酒務橋,“五代十國時期後周顯德年間始建,宋嘉定十七年知縣樓杓重修,因其舊名‘酒務’不雅,邑人感其恩德,拟更名為德政橋,樓曰:‘天以豐歲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豐惠揭之其可。’遂改名為豐惠橋,鎮亦因橋而名。”以橋名為鎮名,表示其交通的發達,水鄉的特征也一覽無餘。
永和鎮:
永和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商埠,而且也是個紅色古鎮。在革命戰争年代,依仗有利地形與四明山浙東遊擊縱隊遙相呼應,一批有志青年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前後共有二十六名同志成為革命烈士。
驿亭鎮:
驿亭鎮因曾設驿站而得名,著名的浙江省重點中學春晖中學就坐落在驿亭白馬湖畔。
崧廈鎮:
崧廈鎮古稱嵩下市。據《上虞縣志》與《崧廈志》記載,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吳國内史左将軍袁崧為禦孫恩築城,次年袁崧兵敗殉職,後人為紀念袁崧,稱其所築之城為“嵩城”,并為其建造忠介袁公祠。後嵩城及袁公祠年久廢棄。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裡人重建袁公祠于現址。祠北有街名嵩下市(倪元璐嵩城廟碑記)。袁公祠俗稱嵩城廟,解放前後一直稱為崧城廟。清朝以後的地方志中嵩下市逐漸改為嵩城市、嵩鎮、嵩廈街、松廈鎮、崧廈鎮等字樣。1936年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記載為崧廈鎮,至解放初已不見有别名出現,統一稱為崧廈鎮。
瀝海鎮: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潮水來了,有個孩子背上老母一起跑,實在跑不動了,隻好放下母親,“卟嗵”一聲,跪在母親跟前,無力地哀歎道:“娘,請恕孩兒無能和不孝之罪,我實在是跑不動了。”母親一把抱住自己的孩子,緊緊地摟着他,含淚仰天長歎:“蒼天啊,我兒是天底下最懂事,最孝順的好孩子。他沒有罪過,要懲罰,你就懲罰我老這個老太婆吧。”
轉瞬間,風停了,雨住了,老天開眼了。滾滾的波濤也在他們的腳下停住了。看身後,已變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海,原先的一切,全都化為烏有,蕩然無存了。
想不到潮水和人同時停了,從此便成了“立海”。後來逐漸演變為“瀝海”。
小越鎮:
小越鎮曆史悠久,風光秀麗。據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曾在此屯兵,迄今,小越後山尚留有遺迹。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缪在當地斬孽蛇為民除害,又将小女嫁于此,故名“小越”。曆史上,小越曾有過清明上河圖般的盛況,有詩雲“流水小橋石闆街,長廊倚樓曲尺櫃”。
謝塘鎮:
追溯謝塘的曆史,應該有一千多年了,相傳東晉著名詩人謝靈運與族弟謝惠連的後裔因為看中這裡風物宜人,環境幽美,遂舉家從上浦東山移居這裡,還募人在夏蓋湖築了一條很長的水塘用以抗潮,謝姓家人沿塘而居,鎮因塘得名,故曰謝家塘,後人簡稱謝塘。世居謝塘的謝姓人家,應該多是東晉名相謝安的後代。
韓巍 攝
長塘鎮:
據傳,長塘原名伧塘,意為荒山僻壤。古時這一帶地勢低窪,是茫茫沼澤狀的大塘,人們常受洪水之苦,後經一名叫宋伧楚的人為首治理後,才現田園,古名伧塘。吳越王錢錫執政期間(公元907—913年),為開拓疆土,移民至此整治,遂成村落并集聚為鎮。也因“伧”與“長”兩音相近,故後被人沿稱為長塘至今。
蓋北鎮:
說到蓋北必須說下夏蓋山。夏蓋山因大禹曾經在此治水得名,因為大禹姓夏,而且在古人眼中它很像個蓋子,是以叫做夏蓋山,蓋北鎮大部分都在夏蓋山的北面,是以得名蓋北。
嶺南鄉:
1949年5月解放;1950年建政為阮莊、龍潭、下許三鄉;1956年三鄉合并為嶺南鄉;1958年10月成立嶺南人民公社;1959年1月并入下管人民公社,分為阮莊、龍潭、下許三個管理區;1961年三個管理區合并建立嶺南公社;1993年政社分設為嶺南鄉、覆卮鄉;1992年鄉鎮撤擴為合并為嶺南鄉。
陳溪鄉:
陳溪鄉地處浙東名山四明山南麓,為四明山革命根據地之一部分,全鄉地域面積43平方公裡,下轄10個行政村,總人口1.02萬。陳溪山清水秀,風光秀美,資源豐富,物産衆多,是名副其實的山水之鄉。
丁宅鄉:
上虞縣丁宅鄉政府所在地。下管溪北岸。據《丁氏宗譜》,南宋嘉泰二年(1202),丁姓自新昌遷此定居,後成集市,故名。民國21年(1932)設丁宅鎮,35年省。村南瀕溪,呈東西向長條狀。街呈丁字形。産茶葉、蠶繭,特産闆栗。有缫絲、制茶.
葛桂鳳 攝
梁湖鎮:
相傳很久以前,在上虞城南華山村裡有一個小小的潭,一年四季都會流出源源不斷的水,潭水清冽,喝起來甘甜爽口,聽說還有治病的功效。有一年,天氣特别熱,附近的河流都幹了,莊稼都在田裡渴死了,老百姓們酷熱難擋,紛紛湧到水潭邊來消暑解渴。說也奇怪,雖然天天有數不清的人來打水喝水,但今天潭水淺下去,明天又會漲上來,在這個幹旱非常的季節,潭水永遠都是滿的,好像從來不會幹涸。老百姓們都稱這個潭為"救命潭"。
話說當時華山村裡有一個地主叫李夢庚,是當地的一霸,幾年來,靠着他兇殘的手段,到處強取豪奪,剝削老百姓,家裡的金子堆成了山,绫羅綢緞數也數不清,可他還嫌不夠,見這個潭水這樣好,又起了貪念,想把潭據為已有。李夢庚思來想去,要找一個名正言順可以獨霸水潭的借口。
過了幾天,李夢庚突然說要造一個走馬樓,請了風水先生來看地方。那風水先生裝腔作勢在村裡轉悠了一陣,指着水潭的那一塊地方說,這個潭水四季不幹,象征着一年四季的财氣都很旺,是塊風水寶地。李夢庚聽了呵呵大笑,馬上征工,大興土木造起房子來。他把這水潭建在他的後花園裡,周圍用花崗石精雕細刻地圍起來,種上花草樹木,當寶貝似地供了起來,再也不許村民接近一步。
天氣這麼熱,地裡莊稼顆粒無收,現在連水也喝不上了,鄉親們的日子可怎麼過呀!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因為沒有水,很多村民渴死了。百姓們聯合起來去向李夢庚要水喝。可是李夢庚一點也不同情鄉民們,去讨水的人都被他打了出來,還說要喝他的潭水,除非用錢來買,一吊錢一碗。鄉親們連吃的飯也沒有了,哪裡有錢買水喝呀!大家氣憤難當,可是李夢庚财大勢大,誰也不敢去惹他。
離華山村數十裡外,有一個梁岙村,住着一個叫梁洪山的小夥子,從小力氣特别大,且為人仗義,喜歡打抱不平,周邊的老百姓有事都喜歡找他幫忙。梁洪山經常到華山村打短工,見李夢庚這麼霸道,心裡早就憋了一肚子氣。這天他剛來到華山村,就聽見華山村村民阿元家哭聲一片,還裡裡外外圍了一大幫人。原來阿元的姆媽快要渴死了,阿元去向李夢庚讨水,卻反被李綁起來打斷了一條腿。洪山聽了,氣得哇哇大叫,拖了根棍子就往李夢庚家裡走去。鄉親們見了,也紛紛拿着鋤頭、犁等農具趕了上去。大家沖到李夢庚家,把他狠狠揍了一頓,又搶了滿滿一大車水出來,還逼他發誓從此開放水潭。李夢庚哭爹叫娘地發了誓。見他答應了,善良的鄉親們也就放過了他。可誰知道這李夢庚狡猾無比,第二天馬上帶了一大批如狼似虎的家丁守住了水潭,養了28條狼狗日夜不停的巡邏在他宅子周圍,還報了官。鄉親們恨得牙癢癢,可李夢庚防範這麼周密,再想進去搶水喝就不那麼容易了!
這當中,最氣憤的人要數梁洪山了,他想,這李夢庚如此可惡,我力氣這樣大,不如來挖一條道地,直通到那水潭底下,把水潭裡的水都引過來,這樣,大家就有水喝了!說幹就幹,洪山看準了方向,當天夜裡就在地下開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一連挖了七天七夜,挖得手也破了,腿也腫了,可他還是不停地挖下去。到了第八天,道地越來越濕潤,還有水珠滴滴的滲出來。洪山高興地想,快到了!快到了!突然,他碰到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鋤頭敲上去,它動也不動。洪山仔細一看,隻見這東西就象從地底下鑽出來的一根筍,上尖下圓,比玉更堅,比石更硬。洪山想,我已經挖到這裡了,怎麼可以半途而廢!他緊了緊衣衫,往手"呸、呸"吐了兩口唾沫,運起全身的力量,“嘿”地一聲敲在那東西上。隻聽大地轟轟作響,從地底深處傳來一驚天動地的叫聲,隻一眨眼的功夫,大地變成了汪洋澤國,水潭的水不斷地漫上來,漫上來,淹沒了李家的宅院,淹沒了李家幾百頃良田,漸漸彙成了一個大湖。原來那水潭下面睡着一條青龍,是以水潭終年不會幹涸,洪山挖道地碰到的東西就是青龍的角,他用力砍下去,驚動了睡覺的龍,青龍一翻身,就把上面土地都翻了下去,變成了一個大湖。
陳柏治 攝
蘇醒了的青龍吃痛正待對梁洪山發怒,鄉親們連忙跪下道明了原委。知道了真相後,青龍一爪抓起躲在人群中瑟瑟發抖的李夢庚,騰身躍起将他摔向地面。說也奇怪,李夢庚摔着的地面瞬間陷了下去,底下的水汩汩流出,馬上将李夢庚淹沒了,那裡也成了一個大湖。
鄉親們歡呼雀躍,可高興了,這下他們再也不愁沒水喝了!等他們緩過勁來,尋找梁洪山時,洪山卻不見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有人說,他騎着青龍上天去了。人們為了紀念梁洪山,就把他挖的這個湖叫做“洪山湖”,湖所在的村也被稱之為“洪山湖”村。惡霸李夢庚陷下去的地方,人們把它稱之“皂李湖”(皂即“罩”),讓邪惡永遠不得翻身。兩個湖的出現,解決了周邊百姓的吃水難題,因為洪山姓梁,又是梁岙村人,為了紀念他,人們統稱“二湖”為“梁湖”。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