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範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206.3厘米X 103.3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世界範圍内,被認為最可以代表中國藝術和東方文化的是中國山水畫;而中國山水畫的高峰出現在宋代;宋代山水畫中可以“斷代到宋”的精品,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等。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是被譽為“宋代繪畫的第一神品”、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範寬(約950年-約1032年),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生于五代末,北宋著名畫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因為性情寬厚豁達,不拘成禮,嗜酒好求道,時人呼之為「寬」,遂以範寬自名。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
初學李成,後感悟“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隐居終南、太華,得北方山水雄渾壯闊之氣,米芾《畫史》稱之“顯顯如恒岱”,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範寬是李成之後,北方山水畫又一大家,後世亦常将二人作比。北宋王诜就曾在将二人畫作同懸壁上,謂李成,“墨潤而筆精,煙岚輕動,如對面千裡,秀氣可掬。”評範寬,“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對比而言“此二畫之迹,真一文一武也。”北宋時期,範寬的影響力與李成不相上下從學者甚衆,有“關陝之士,惟模範寬”之說。
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于水邊置大石巨岩,屋宇籠染黑色。宋《宣和畫譜》收錄有範寬畫作58件,著名書畫家米芾也在其《畫史》中記載見過真迹30件。代表作品有《雪景寒林圖》、《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和《雪山蕭寺圖》等。
《溪山行旅圖》是一件6英尺多高的巨幅立軸,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着。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驢隊正匆匆趕路。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堂堂大山迎面壓來,迫人眼目。如徐悲鴻所謂:“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頭雜樹叢生,充滿頑強的生命力。細密的點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畫得堅實與傳神。一條飛瀑從山間一瀉而下,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腳處。巨石縱橫,廟宇隐現,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隊旅人正在山路上艱難地行進。整個畫面充滿着幽深、靜谧和偉大的氣象。
盡管主峰的造型是用簡單概括的三角形結構組合的,峰巒上并排立着小樹,石面上布滿了平行的“雨點皴”,不過作品還是生動地捕捉到了中國西北部陝西地區的景色特征:那裡的樹叢是生長在石山上由風沙沉積的泥土裡。單獨的樹石看上去都是呈正面的,分别疊加上去,空間也被處理成各自孤立的。
垂直的畫面由前至後,分為三段:前景點綴些小人物,中景是樹叢,背景則是高聳的山峰——每一段皆有從不同視角看去暗示性的地平面,離開觀者向後傾斜。
據北宋官修《宣和畫譜》的記載:範寬蔔居于終南太華,岩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霁難狀之景。默與神遇,一寄于筆端之間,則千岩萬壑,恍然如行山陰道中,雖盛暑中凜凜然,使人急欲挾纩也。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巅,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郭熙設定了以人、樹、山為尺度的比例關系: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數十重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十百如人之大,則木不大。
範寬《溪山行旅圖》通過跳躍的比例,表現出崇高的感覺:微小的人物形象擺在巨大的樹木前,而兩者則均放置在面積巨大的山峰下。空間的空白間隔不僅被用來表現對比,而且還留下了許多想象的餘地。
《溪山行旅圖》軸中那“峰巒渾厚、勢壯雄強、遠望不離座外”的突兀構圖,“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表現方式,枯老、勁硬的墨線勾勒和均勻、渾厚的雨點皴,都是範寬山水畫充滿質感、量感的雄武之風的具體展現。
全圖構思是一系列圖像,必須逐個部分、逐個母題依次去解讀,宏大山水畫并不是實際的自然之景,而是宏觀宇宙的一個觀念性的景象。
畫家通過别緻的構思和把握,将不同的看法和經驗,還有豐富的變化疊加為一個整體。觀畫者,則一段接一段、一個主題接一個主題地依次浏覽,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則不僅僅是視覺對自然的印象,而是一個整體和真實的風景。
宋元兩代,大師級的畫家都以範寬的繪畫為典範。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後的一些的馬遠、夏圭元代的倪雲林、王蒙,都對範寬的畫風大加贊賞。幾乎所有著名的畫家,說到範寬山水畫神異的表現力時,都一緻認為“範寬之畫,遠望不離座外”,範寬的畫,遠遠看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認為範寬“畫山,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真古今絕筆也”。
巍峨的山峰,蔥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繪出雄偉的自然景色;山路間行商的小小馱隊又顯出了人世間生活的脈搏,自然與人世的生命活動處于和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