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輪回「周一仙的故事」開篇

前序

人類優于其他動物最大的差別在于共同學習的能力,自古以來為了改善生活,不斷地學習探索,中華文化被一代一代的能人異士完善改進。

到了現代更是推陳出新有了許多發現,尤其是量子的發現,為我們開啟了另一扇神秘的大門,不可否認這種基礎的物子有了被可視性,當看到它時你主觀認為是粒子狀就會呈現粒子着,你認為是波狀就會呈現波狀,難道我們的意念真的可以改變它?

而它又是組成所有物質最基本的東西,那麼天地萬物的不同到底是因為什麼?因為它的排列不同還是數量不同,或者兼而有之吧!

到底該唯物還是唯心呢?

我們這個世界難道真的隻是我們的看法形成的,還是本來就樣,隻是角度不同!我們的意念可以改變量子的形态,為什麼卻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不夠強大或者是隻有量子才有那樣的特性!

或者我們不如用一顆相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象我們的群經之首[易經]一樣,其大無外,其小無内,無所不包,無所不象。愛,就去讀易經,可以讓你上天堂;恨就去讀易經,可以讓你下地獄;

[誅仙],被稱為後現代武俠聖經,氣勢恢宏,文筆出衆,作者蕭鼎,在這網絡快餐文學汗牛充棟的時代,給文化注入了不一樣的氣息,給小說開了一代先河。

我在中學畢業初入社會後的好長一段時間裡,大多數時間都是從書店租書讀書中渡過,三俠五義,八仙傳,四大名著,四庫全書數術部,後又看金大俠的笑書神俠,古龍的小李飛刀,還有很多名家的書,看到讓書店老闆離老遠就喊道,沒有新書回來總感覺他店小!打發了時間,圓了男兒武俠的夢,每一部作品譜寫了一個多彩的人生童話!笑傲的激勵,飛刀的灑脫,小寶的機智,楊過的癡情,還有射雕的教育性,每一個人都象是自己内心的呼喊,每一本書就象一面鏡子,看到了不同的自己與世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謅狗!

這世間本是沒有什麼神仙的,但自太古以來,人類眼見周遭世界,諸般奇異之事,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又有天災人禍,傷亡無數,哀鴻遍野,決非人力所能為,所能抵擋。遂以為九天之上,有諸般神靈,九幽之下,亦是陰魂歸處,閻羅殿堂。

于是神仙之說,流傳于世。無數人類子民,誠心叩拜,向着自己臆想創造出的各種神明頂禮膜拜,祈福訴苦,香火鼎盛。

自古以來,凡人無不有一死。但世人皆惡死愛生,更有地府閻羅之說,平添了幾分苦懼,在此之下,遂有長生不死之說。

相比與其他生靈物種,人類或在體質上處于劣勢,但萬物靈長,卻是絕無虛言。在追求長生的原動力下,一代代聰明才智之士,前赴後繼,投入畢生精力,苦苦鑽研。至今為止,雖然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不死仍未找到,卻有一些修真煉道之士,參透些天地造化,以凡人之身,掌握強橫力量,借助各般秘寶法器之力,竟可震撼天地,有雷霆之威。而一些得到高深的前輩,更傳說已活上千年之久而不死。世上之人以為得道成仙,便有更多人投入修真煉道之路。

神州浩土,廣瀚無邊。唯有中原大地,最是豐美肥沃,天下人口十之八九聚居于此。而東南西北邊荒之地,山險水惡,多兇獸猛禽,多惡瘴毒物,亦多蠻族夷民,虜毛飲血,是以人迹罕至。而人間自古相傳,有洪荒遺種,殘存人世,藏于深山密谷,壽逾萬年,卻是無人得見。

時至今日,人間修真煉道之人,多如過江之鲫,數不勝數。又以神州浩土之廣闊,人間奇人異士之多,故修煉之法道林林總總,俱不相同。長生之法還未找到,彼此間卻逐漸有了門派之分,正邪之别。由之而起的門戶之見,勾心鬥角乃至争伐殺戮,在所多有。

當長生不死看起來那般遙遠而不可捉摸,修煉中所帶來的力量,便逐漸成了許多人的目标。’

這樣的文字讀起來賞心悅目,凝練而又有真實感!不知不覺就會帶人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正如主角張小凡哪顆不屈的心,對情義的執着,對不公的反抗,笨拙與内秀,縱橫與落寞,哪是怎樣的一個人一種人生!

因我是從事易學研究與應用的,對易經八卦,八字命理,梅花六爻有些研究,從事八字命理教學已有十年,不敢說有多精通,隻是對陰陽五行,幹支八卦有些自己的了解,自打從事這一行業以來,就在喜愛與糾結中不緊不慢的過着日子,又難免時常會想起誅仙中的周一仙,想說一個與他有關的故事!文筆有限,喜歡就多看,不喜歡就别看,如與誅仙有沖突之處也請蕭大神海涵指正。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餐風飲露,茹毛飲血。《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從昆侖山脈奔湧而來的黃河長江滋潤着一個神奇的東方古地,在一個山環水抱煙波浩淼的地方,到處是郁郁蔥蔥樹木,一個簡易的山洞裡傳出了語聲,一位長者從山洞裡走了出來,擡頭看了看天氣,走到一旁的一顆大樹上用石刀刻下了一個簡單的符号:

[坎卦,表示雨水多,危險,容易有傷,出行多坎坷]搖了搖頭,歎了口氣,心裡琢磨着今天這天氣還是不好,雨水太大,青壯們不宜外出狩獵采集,用手摸摸了大樹,隻見大樹上密密麻麻刻滿了這樣的符号,旁邊的幾棵大樹上也是如此,每一個符号就代表着一天的氣候。皺着眉頭又走進了山洞,隻見裡面的幾個幼年的小孩子正在地上刻畫這種類似的符号,盡然懂得了集體學習的能力,剛才的語聲,就是長者在教授這幾個孩子,雖然語言簡單,加上手勢比劃,并在地上畫下了符号,讓孩子們明白了符号的含義。

如此寒來暑往,不知多少歲月,山洞中的人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符号已經複雜多樣,語言聲音也有了不同,連着的三橫代表天,斷開的三橫代表地等,也有類似太陽的圓,以及各種植物動物很形象的符号,後世稱為甲骨文。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殷商)(周) (秦)(漢)(魏晉)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各種文,符,卦,字等用來描述日月星辰風雲雷電山澤雨露以及萬事萬物。

《易經》是經過曆代哲學家的闡釋,發展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同時,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關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易經是一部古典的唯物主義著作,具有極強的涵蓋邏輯推理實用性。

《易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内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内經》,無不和《易經》有着密切的聯系。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易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裡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裡來的。

《易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易經》研究被稱為“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易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争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兇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于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家都從《易經》發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源于青藏高原。

《易經》的科學内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将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内的顯學。盡管如此,《易經》裡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從伏羲到孔子,從伏羲畫卦,經文王到孔子,中國哲人通過對筮書《易》的闡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司馬遷曾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舊說伏羲畫卦、

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自宋代歐陽修對孔子作《十翼》提出質疑後,越來越多人傾向于認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但沒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删定并豐富了《易經》,為易學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興易  丁酉年甲辰月起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