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中國有十大名樓,分别是: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嶽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山西永濟鹳雀樓、山東煙台蓬萊閣、雲南昆明大觀樓、江蘇南京閱江樓、湖南長沙天心閣、陝西西安鐘鼓樓、浙江甯波天一閣。每座樓都有它的故事,而且故事都特别動人。今天有機會就參觀了甯波的天一閣。

“天一閣”是以藏書和陳列為主體、配套園林、自然風光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現在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全國古籍重點保護機關、中國十大曆史文化名樓和國家AAAAA級人文旅遊勝地。 是我國現存曆史最久的藏書樓,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景點主要包括: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幹晉齋和建立的書庫。

介紹說:天一閣原為明代兵部右待郎範欽的私人藏書樓。範欽生平喜歡讀書,更愛藏書,1532年考中進士,任随州知府、工部員外郎、袁州知府、兵部侍郎等官職。在湖北、江西、廣西、雲南、陝西、河南、福建等地的做官時,每到一地,都留意該地圖書,悉心搜集各類典籍,而且他和那些隻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比較重視同時代人的著作。在他的藏書中時代地方志、科舉錄、政書、詩文集等特别多。範欽辭官傳回故裡以後,又收得故裡的萬卷樓、靜思齋等藏書,經多年積累,蔚成大觀,所藏典籍達7萬餘卷。

以下是根據景區導遊講解詞回憶的。

主要景點:

東明草堂:一般大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書房,東明草堂就是範欽早年的書房,範欽的号叫:東明,謙虛的叫法都叫“草堂”(例如杜莆草堂)。随着藏書量的增加,東明草堂就不夠用了,是以解甲歸田的範欽就建造了一棟專門用來藏書的樓房“天一閣”。之後東明草堂就功成身退,成為家裡接待客人的地方。是以沒有東明草堂就沒有曆史上享譽古今的“天一閣”。現在我們看到的“東明草堂”是1980年重建的。

天一閣:天一閣又叫寶書樓,是1561年建的,曆時五年建成,目的就是為了藏書。取名“天一閣”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易經》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及五行中“天一生水,以水制火”,“水為黑,乃深淵無垠之色”,是以整棟樓為黑色。樓上一通間,樓下分六間,閣前鑿池蓄水以防火,另外還在樓中刻有水波紋和陳列水獸等等。最特别的是範欽一開始就制定了藏書樓的管理規範:“煙酒切忌登樓”,“以水制火,火不入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以及各種防潮、防水、防火、防蟲、防鼠、防盜等等各項措施。在嚴格的管理措施和子子孫孫的嚴格遵守之下,藏書樓在明清400多年從未遭受火災,一直儲存完好。可惜的是到了清末以後曆經多次戰亂和人為的破壞損失了大部分,傳承13代子孫,最後保留下來的僅存1.7萬卷。不過盡管後期人為的破壞之下遭受部分損失,但比起任何一家的藏書都是曆史之最,一般曆史上的藏書大家都傳不過三代,而範欽家族傳承了13代。

範氏故居:為了藏書區和居住區隔離,更好的保護書籍,範家所有的生活區都集中在藏書樓的西側。現在我們看到的範氏故居就是範家人居住的地方。建築物是清朝道光時期建的,但後來被毀。近幾年按照明朝的風格重建。故居裡面西側是書房,琴棋書畫齊全,有一幅對聯“讀萬卷詩書,養十年豪氣”,這是範欽一生的情懷寫照。東側房中有石雕為範欽彌留之際為兩個兒子分家産的場景。家産分成2份,一份是藏書和藏書樓,另一份是萬兩白銀。大兒子體恤父親對書籍的熱愛,選擇了藏書和藏書樓,成為天一閣的第二代傳人。大兒子管理藏書樓期間擴大了藏書量并且進一步完善了藏書的管理制度。二兒子選擇了白銀,不知道選擇白銀的二兒子後面有沒有使父親的家産發揚光大?

尊經閣:原位甯波府學,也就是甯波官辦的學堂中的藏書閣,用來存放皇家禦賜給甯波的書籍和儒家經典著作。1935年從原來的甯波府移建于此。景尊貴最特别的地方是屋頂為三重飛檐。在古代,飛檐的數量說明了建築物的等級。普通大殿為單層飛檐,故宮太和殿為二重飛檐,而尊經閣為三重飛檐,足可以看出古人對聖賢書的重視和書籍的尊貴。

曆代名人陳列室:天一閣為了嚴格藏書管理制度,一般是不給外姓人登樓的,但到了範欽的曾孫範友仲這一輩就破例了。範友仲是讀書人,也在外面做官,見多識廣,在家族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就是他打破了前輩不許外姓人入閣的規定,邀請了大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教育家黃宗羲登閣。黃宗羲就這樣成為第一個扣開天一閣大門的外姓人,此後曆代還有許多名人學者也有幸登樓。他們讀書、抄書、藏書、修樓等等。陳列室裡陳列了曆史上登樓的名人學者的畫像。有“一代儒宗”錢大昕,“南袁北紀”袁枚,現代文學家郭沫若,現代作家、詩人、學者、評論家、翻譯家、訓诂學家鄭振铎等等。黃宗羲還為天一閣《藏書記》中感慨:讀書難,藏書尤難 ,藏之久尤不散則難上難”,有這麼多的大學問家以登樓讀書為榮,在中國曆史上還真是少有。

千晉齋:是天一閣内的潇湘館,齋前綠竹潇潇,四周青磚素瓦,詩情畫意。這座建築收藏了甯波許多古牆磚。1931—1933年甯波舊城改造,在拆掉城牆的時候發現大量晉代的牆磚。當時對這麼多古磚的來曆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但它們無疑是非常珍貴的曆史文物。著名的鄞縣“五馬”之一,北京大學教授馬廉恰巧因病回甯波休假,他發現了這些古磚就一塊一塊的尋找并背回家,并且專門建了一幢房子來存放這些古磚,起名“千晉齋”,後來他潛心研究還寫成了《鄞古磚目》。1933—1935年天一閣重修,馬廉作為發起者之一将自己所藏古磚全部捐獻給了天一閣,為此天一閣特辟一室陳列,并且依然命名“千晉齋”。現在我們看到的有2大櫃的古磚,這些古磚都刻有燒制者的名字和燒制時代的銘文。

馬廉還專門收藏傳統中被輕視的小說戲曲,故号藏書室為“不登大雅之堂",又意外購得海内孤本《三遂平妖傳》,故又名"平妖堂"。其藏書共約兩千種,逝世後大多售歸北京大學圖書館。200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輯出版《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精裝24冊,收馬廉所藏戲曲35部114卷。

“百川歸海 ”是其他藏書家的捐贈。

現在的天一閣古籍等藏品十分豐富,除了範氏原藏之外,很大一部分來自甯波藏書家的慷慨捐贈。改革開放後,政府多次撥專款用于天一閣的維修和擴建,同時建了一棟二層樓的相對現代的藏書樓。天一閣失散古籍的尋訪、證購、收集工作一直進行中。如今天一閣藏書量已達30多萬卷,比範欽的原藏書量增加了5倍,其中各種珍版善本8萬多卷。并且建造了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晖堂等一系列的旅遊景點。

現在博物館内碧水疊石,宛若天成;修竹樟木,随風得意;亭台樓閣,古樸宏敞書香園雅,相得益彰。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喜愛來此觀光休閑,于繁華現代的都市生活之外,體會“萬卷詩書來左右,容我佳園一藏身”的樂趣。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
甯波“天一閣”——号稱“亞洲最古老的藏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