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卡爾.波普爾,算是年少出名的典型。
他在中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科學發現的邏輯》《猜想與反駁》等,而很多著作大都是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完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思想敏銳而不夠“深刻”的波普爾</h1>
波譜爾在70、80年代是中國很多高校學生們追捧的哲學家。他的“三個世界”理論、科學隻能被證僞,不能被證明等觀點,深深影響了一代人。
後面他在中國大學生心中的地位逐漸被現象學大咖海德格爾所替代。
波普爾年輕時,也曾是一個狂熱的馬克思主義支援者。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一群馬克思主義者上街頭,實施暴力流血運動,給他思想帶來極大的沖擊。
在波普爾看來,社會的前進和發展,不應該需要暴力、流血來執行。而是要通過溫和的改良措施來對已存在的一切不公、不平等的不道德現象進行根除,他是一個堅定的社會改良主義者。
正如一些哲學家對波譜爾的評價,
他年少成名、思想敏銳,能夠用清晰簡明的語言表達深刻、複雜的思想,
但這也造成了他對一些問題的思考不夠深刻,積累不深。
加之年少成名,難免輕狂,随意公開指責過去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輕易地宣布已解決了以前衆多的哲學難題,如“休谟難題”等。
休谟認為人們日常所依賴的“因果關系”,是不可靠的。
我們人類通過已有的成功先例所作出的判斷和預測,與其說是一種知識,不如說是一種信仰,人們無法真正地去證明它。例如太陽每天會升起這一“知識”。
也就是休谟的懷疑令科學的無基礎性昭然若揭,人類科學研究最早是基于“歸納總結”。
但當這種“歸納總結”也是不可靠的時候,先前所做的科學研究和描述是否就沒有意義和價值呢?
其實這一點懷疑,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裡是沒有立錐之地。因為中國傳統的思想是不需要一個什麼“基礎”才能得以建構的。
而西方總是在這個世界裡尋找着什麼,例如“地基”,然後在其上建構規模宏大的理論“建築”。
這也是中西方思想内涵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非體系性和體系性、非結構性和結構性之間的差異。
是以才有人說,想要把中西理論進行合璧的做法是一種不可能性。因為它們各自所秉承的原則就是相反的。
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本質就是我們常說的沖突的一體兩面。
康德也承認,科學是無基礎性,但我們人類需要這種超越論式的假象,就是假設這個世界是有“基礎”和“天花闆”的。
波普爾甚至說羅素的弟子維特根斯坦所作的哲學研究是沒有意義的。
也就是他這種怼天怼地的“作派”,才讓人們指責他才是“開放社會”的敵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真理永遠不可能永恒</h1>
波普爾的著作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難以閱讀但容易概括”和“論證複雜但結論明确”的特征。
也正是波普爾這種敏銳的思考和表述特征,使得他的思想深度被掩蓋和被世人诟病。
幸運的是,後面的波普爾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歲月後期也沉下心來做學問。
其實隻要讀過波普爾著作的人,就不會糾結于科學和非科學的意義之争。
因為在他看來,科學是可證僞性的,而非科學性是不可證僞。
圖檔來源網絡
隻要我們運用這一判斷标準,基本上都能劃分現實中試圖披着科學的外衣的“僞科學”。
很多人都喜歡把“僞科學”和非科學領域混為一談。一見到非科學領域的學科學問就一頓怼。
雖然神話、宗教、藝術、哲學、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等命題,在現實經驗之中是不可證僞的,陳述也不夠科學,但它們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往往能成為科學猜想的源頭。
例如“太陽明天會升起”這個判斷和預測就是科學的闡述,因為人們完全可以在經驗上證僞它,隻要等到明天就行了。但人們卻無法證明它,因為太陽哪天說不定就不升起了,但那時人類卻無法看見。
同時,這也引出了波普爾另一個著名觀點,
“一個預言,它如果描述得越詳細,那麼它的可證僞性就越高”。
我們無法用已有的先例,在理性上證明假想。
而不可證僞性,簡單地說,相對一個判斷,無論從中引出任何預測,它都能圓說過去,人們始終無法證明它的可錯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算命和術士的預言,網上有個很好段子,就可以用來說明這種判斷的不可證僞性。
有個人說小時候被算命先生預言自己長大後,會黃袍加身、每天大魚大肉相伴左右。
他父母聽完很開心,認為自己的兒子是“真命天子”。
後面長大後的他,果然穿着黃色的美團外賣服,天天給客戶送美味佳肴。
在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那位算命先生的話很準?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他的預言是不準的。
人們是無法證僞算命先生的話,因為不管情況後續如何變化,他都能将自己的判斷圓說過去,而不被證僞。
是以,波普爾才說,科學就是一種無限逼近真相的“真理”,但人們卻無法占有它,因為它可能随時被證僞。
但在那之前,我們人類可以相信那些還未被證僞而能準确判斷和解釋現象的科學理論就是人類社會的真理。
是以,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們就不會動不動就去指責一些科學理論。例如達爾文的進化論等,他們的理論是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卻是人類社會目前能夠最大限度地對一些現象作出合了解釋的科學理論。
關于卡爾.波普爾的思想脈絡,還一本書也是值得一看的,那就是《真理與謬誤》。在新版的序言裡,一開始就把波普爾說成是從謬誤中看到真理的哲學家。
一開始就從他的生平來追溯他的思想脈絡。
然後,着重介紹波普爾的科學哲學方面的思想以及社會學思想,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波普爾的分析哲學、證僞主義、“三個世界”等理論。
最後,介紹了波普爾從對曆史主義理想批判的反思中,得出的社會改良主義、知識社會學、社會的自主性原理等思想。
這本書的另一個舊版本,算是我的第一本哲學啟蒙書。在高中時代,自己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周六的早上放完學後,會到附近的一家舊書店淘書、看書。
因為是一家常年收購二手書的小店鋪,通常是不會有什麼經典書目可以看的。但當我第一次看到波普爾這本《真理與謬誤》時,先是疑慮地翻開它,然後就是毫不猶疑地花一塊5毛錢把它買下來。
第一次感歎于哲學書裡,竟可以用數學公式的方式來說明哲學問題。波普爾在哲學書裡,經常會以數學公式的方式來說明他的理論觀點。
當時那本書給我個人的影響就是,真理和謬誤并非那麼泾渭分明,它們在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從謬誤中可以看到真理。
很多人覺得波普爾很多觀點似乎都很平常,那隻不過是我們以不成體系的思考模式在思維它。同時,也是因為前人已經幫我們鋪好路,以緻讓我們覺得,以前曾困惑于人類社會的“見解”不過爾爾,感覺它們一直是作為人類社會的“常識”而存在一樣。
這種隻不過是事後的思維方法而已,就像現在說“地球是圓的”,并不是因為它就是如此,而是前人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努力,才讓這一“知識”作為人類的常識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