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林回答盧卡斯悖論

作者簡介

楊林,聯考滿分作文得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市場創造經濟學理論創始人,其所提出的市場創造經濟學理論,第一次提出了“市場創造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成功的解釋了英國工業革命之謎和中國奇迹。被譽為“世界經濟學第一人”,對此理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站内私信聯系我。

第六章 楊林回答盧卡斯悖論——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否會導緻中國經濟競争力下降?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疑問,就是認為中國随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那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就會逐漸消失。最終的結果将會使得大量的國際資本撤離中國,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印度、東南亞、非洲地區去,最後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迹隻是昙花一現。因為現在主流西方經濟學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很低,利用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實作的低成本的快速經濟增長。但是随着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上升,将會失去勞動力成本優勢。而曾經大量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将會流向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印度這些勞動力成本比中國還要低的地區。

這裡我會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引出盧卡斯悖論,并且闡述我對盧卡斯悖論的解釋,引出本書的主題——“市場”這種生産要素。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做一個聲明,因為我認為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其中的一個原因當然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很低,但這絕不是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最主要原因!國際資本流入中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比其他的國家創造市場的能力更強!中國有比其他國家更好的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基礎設施,中國有比其他國家更完善的教育、醫療、科研、上下遊産業鍊四大基礎系統。中國的政府推動産業政策(包括風險投資)和招商引資,整合各種經濟資源,推動産業更新,推動技術進步,實作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政府幫助中國的企業融入世界市場,和外國簽訂貿易協定,穩定國外的原材料供給,幫助中國生産的産品去獲得海外市場、拓展海外市場。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産業發展比較完善,中國的底層群眾收入增加較快,同時中國的大量輕工業企業形成了對重工業産業部門企業所生産産品的巨大市場需求,中國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産國,也同時是全世界最大的鋼鐵消費國。對于全世界大部分的工業産品而言,中國都是這種工業産品的最大生産國和最大消費國。由于中國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産業的時候,很多成本都以發工資的形式發給了中國的勞工,使得中國的民間積累了較強的消費購買能力。中國國内居民的購買能力是比非洲、印度、東南亞地區要強很多的,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2019年中國國内市場規模超過美國,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

中國有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供給,我們可以把生産要素了解為勞動力、資本、市場、自然資源、土地這五種生産要素。不同的國家對于不同的生産要素的資源禀賦結構是不一樣的,這也就使得資金對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偏好。有的國家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勞動力的供給非常充裕,是以資本流入這些國家和勞動力相結合。有的國家自然資源比較多,是以很多資本流入該國利用該國的自然資源。有的國家技術非常先進,有很多頂尖的技術創新,是以資本流入這些國家與技術相結合。有的國家土地面積很寬廣,是以資本流入這些國家開設工廠和該國的土地資源相結合。但是在所有的生産要素中,最重要的生産要素無疑就是市場!資本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流入一個市場這種生産要素非常充裕的國家,和該國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相結合!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長期是全世界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最多的國家。主流西方經濟學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最低遠遠低于美國和歐洲。而随着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的這種勞動力成本優勢将會越來越弱,最終的結果将會使得外商直接投資不再流入中國,而使得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競争力将會被削弱,導緻中國經濟增長奇迹将會逐漸暗淡。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這種說法很明顯是沒有了解我所提出的創造市場的理論。就是市場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産要素是可以去吸引資本流入的,而且資本流入某一個國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有大量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供給。一個國家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很充裕的話,就會自然吸引國際資本流入該國!就像一個國家的勞動力供給比較充裕,可以吸引資本流入一樣。當一個國家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供給比較充裕的時候,就會有國際資本從外國流入到該國,去與該國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進行配合,進行産品的生産。是以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中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很低,而是因為中國創造了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全世界的資本為了和“市場”這種生産要素進行配合,進而産生更多的産品,就隻能流入中國到中國,來尋找市場這種生産要素。在這裡“市場”這種生産要素和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土地這些生産要素一樣,都是生産産品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生産要素。非洲地區的勞動力成本雖然遠比中國低,但是為什麼沒有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向非洲呢?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也遠比中國低,為什麼流入這些地區的國際比流入中國的國際資本要少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地區雖然勞動力成本很低,但是這些地區也存在比較嚴重的“市場創造不足”的問題。這些地區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其實是嚴重供給不足的。資本流入這些地區之後,無法和當地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結合起來,因而無法生産出很多産品,這就是非洲之是以在勞動力成本全世界最低的情況下,也無法吸引到足夠多的資本。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尼的貨币崩潰了,印尼貨币匯率暴跌。同時那一時期的國際石油、鐵礦石、銅礦、鋁等自然資源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非常厲害。當時有很多日本企業在印度尼西亞投資,由于印尼貨币匯率波動過大,再加上當時國際自然資源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也很大,導緻這些日本企業出現了普遍的虧損,最後隻能被迫撤離印度尼西亞。更要命的是那段時間國際的糧食價格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因為糧食價格是由國際糧食期貨價格決定的,加上印尼自己的貨币不斷貶值,同樣的印尼貨币能夠購買的糧食數量急劇減少,使得印尼國内的糧價暴漲,直接導緻社會的動蕩。更要命的是,在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的5年,印尼的房價暴漲。很多地區在5年之内房價上漲了30倍,大量的資金進入房地産市場炒房子。而這些進入房地産市場炒房子的資金都是加了杠杆的,很多甚至加到了10倍以上的杠杆,比如他有1億元的自有資金,然後他借了10億元的信貸資金,借錢去炒房子,這10億的借貸資金、杠杆資金利息極高,普遍年利息在30%以上。當然如果房價能夠持續上漲,他的借貸資金肯定是能夠還上的,而且可以放大他的收益,通過加杠杆的方式推動印尼房地産市場形成的杠杆牛。最後由于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因為房價暴跌這些加杠杆借錢炒房的機構和個人直接巨虧,整個印尼陷入債務陷阱——三角債和各種各樣的債務幾乎加劇了社會的混亂。社會動蕩、貨币匯率暴跌、原材料價格暴漲,在此期間在印尼投資的國際資本損失慘重,虧得一塌糊塗,很多最後隻能被迫撤離(大部分撤離印尼的國際資本流入了中國)。中國成為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最大赢家,大量其他亞洲國家的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外資進入中國幾十年了,總的來說大部分進入中國的外資,都是賺錢的,虧損得很少。這就是中國即便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也依舊是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國的原因!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龐大、高度穩定、不斷成長,滿足了市場規模性、穩定性、成長性的要求。

這種情況在中國根本不可能發生,第一中國人民币的國際匯率是相對比較穩定的,根本不可能出現像印尼貨币那樣的劇烈波動,也不可能出現像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貨币匯率劇烈波動。第二中國的鐵礦石、銅礦、石油、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國家是有管制和調控的,并且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國家戰略儲備制度。國際市場價格上漲過快的時候,國家會在國内市場上釋放這些自然資源的戰略儲備,在國内市場上抛售這些自然資源,來壓低國内的價格,維持這些自然資源價格的穩定。同時中國的糧食價格雖然也有波動,但是并沒有非常明顯的受到國際糧食期貨價格的影響。因為中國有龐大的糧食戰略儲備,當國際糧食價格急劇上升的時候,中國會在國内市場中釋放中國的糧食戰略儲備,來壓低國内的糧食價格,使得國内的糧食價格保持穩定,避免出現印尼那樣的糧食價格暴漲的情況。是以大量在中國市場投資的外資企業,并沒有出現印尼所遇到的那種情況,貨币也不穩定,糧食的價格也不穩定,自然資源的價格也不穩定,同時印尼當時也沒有像中國一樣積極的向外推銷本國的産品,中國加入了很多國際貿易協定和國際貿易組織,一直在設法幫助中國境内的企業(包括中國境内的外資企業)推銷中國的産品。同時中國通過産業政策(包括風險投資)在國内建設了完善的上下遊産業鍊體系,而且修建了大量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得國内的物流成本很低、商品向國外出口也比較便利。東南亞很多國家無法做到不停電,電力供應非常不穩定,一個星期普遍有一兩天要停電,而中國的很多地區基本上能夠做到每天都不停電,這種穩定的電力供應能力是很多國家所不具備的。這些都是國家力量和國家能力的展現,印尼沒有這麼強的國家力量和國家能力,中國能做到的事情印尼是做不到的。雖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印尼高,但是中國在“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供給上,比印尼要充足很多。中國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市場創造不足”的問題,而印尼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遠不如中國。

盧卡斯悖論亦稱“盧卡斯之迷”(Lucas's Paradox)芝加哥大學盧卡斯教授在1990年發表的一篇題為“資本為什麼不從富國流向窮國”的經典論文中指出:“我們當然可以看到一些富國向窮國投資的現象,但這種資本流動遠遠沒有達到新古典理論預測的水準。事實的情況是,如果我們去仔細分析全世界的資本流向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令人感到詭異的情況。那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内,資本是從窮國流向富國的,對你沒有聽錯,資本不斷的從窮國流向富國,這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特征”。按照新古典理論,盧卡斯計算出印度的資本邊際産出大約美國的58倍,但是資本流動的方向卻是大量的資本從印度流向美國。而非洲的資本邊際産出是美國的145倍,但是資本流動的方向,卻是大量的資本從非洲流向美國。當然這裡隻有一個例外,就是中國中美之間的資金流向,是資本從美國流向中國。對于大多數國家而言,資本是從資本相對比較不足的,窮國流向資本相對比較充裕的富國。這一事實是和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完全違背的,因為經典的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本應該是從資本相對比較充裕的富國,流向資本相對比較稀缺的窮國。因為富國的資本相對比較充裕,是以富國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比較低,而窮國的資本相對比較稀缺,是以窮國的資本投資回報率比較高。是以資本的流向一定是從富國流向窮國的,也就是從資本相對比較豐裕的國家,流向資本相對比較稀缺的國家,從資本的邊際收益比較低的國家流向資本邊際收益比較高的國家。但是現實的事實卻與這種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完全相反,資本就是從資本相對比較稀缺的窮國,流向資本相對比較充裕的富國!這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非常詭異的特征,當然唯一的一個例外就是中國。對于除中國以外的大多數國家而言,資本從資本相對比較稀缺的窮國,流向資本相對比較充裕的富國,這一現象對于大多數國家是成立的。出現這種資本的流向和資本的相對充裕程度不完全背離的原因在于,資本的流動不僅需要考慮資本在這個國家的相對豐裕程度所決定的資本的價格,還需要考慮這個國家“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豐裕程度。資本永遠是向“市場”這種生産要素非常充裕的國家流動的,而一定要逃離那些“市場”這種生産要素非常稀缺的國家。資本在考慮流向哪個國家的時候,一定更要考慮這個國家“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供給情況,資本永遠是從“市場”供給不足的地區流向“市場”相對供給比較充裕的地區,這是一個曆史的鐵律!

富國由于有相對比較良好的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基礎設施,有相對比較良好的教育、醫療、科研、上下遊産業鍊四大基礎系統,有相對比較良好的産業政策(包括風險投資)和産業基礎,有相對比較良好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有相對比較具有購買能力的本國消費群體,是以富國創造市場的能力遠遠強于窮國(中國除外,中國創造市場的能力強于很多發達國家)!是以資本流向富國,可以獲得很多優良的投資機會,也許投資的收益率不是非常高,但是這些投資的收益是相對比較能夠穩定預期的。但是窮國由于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基礎設施非常落後,教育、醫療、科研、上下遊産業鍊四大基礎系統比較落後,産業政策(包括風險投資)和産業基礎也比較差,沒有足夠強的國家能力幫助境内的企業去開拓國際市場,國内的居民也比較貧困,沒有形成一個具有購買能力的國内市場。是以資本在窮國很難獲得良好的投資,資本在窮國進行投資,要麼就是鐵定虧損,要麼就是投資在那些類似于賭博的項目上去,如果賭赢了可能能賺比較多的錢,賭輸了那就血本無歸。總之窮國所能夠提供的投資機會,遠遠不像富國的投資機會那樣穩定,而且擁有比較良好的預期。全國所能提供的投資機會永遠是那些容易虧損或者投資風險很大的項目。是以即便是窮國本國的資本,也想流出本國,到富國去投資,這就是“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力量!

窮國由于市場創造的能力不如富國,是以資本流入窮國也很難獲得良好的投資機會,非但富國的資本很難向窮國流動,反而是窮國的資本流向富國。這就和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完全相違背,但是這就是真實世界發生的事實。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從資本比較稀缺的窮國,流向資本比較充裕的富國。因為窮國沒有投資機會(或者是投資的風險過大),而投資機會富國比窮國多很多。之是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富國創造市場的能力遠遠強于窮國,富國能夠幫助資本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機會。是以資本的流動方向在很多時候就是從窮國流向富國,雖然按照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按照主流西方經濟學理論,窮國的資本收益率是要遠高于富國的,因為窮國的資本更稀缺,窮國資本的價格更昂貴,是以資本投資到窮國,資本的投資收益率遠比資本投資到富國的投資收益率更高。但是這種經典理論在現實中是完全行不通的,和現實完全違背的!因為這種經典的主流西方經濟學理論,得出這種結論的前提是——市場是像陽光和空氣一樣,是免費的,市場是天然存在的,是以窮國的市場和富國的市場,就像窮國的空氣和富國的空氣一樣,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前提條件就是大錯特錯的!因為窮國的市場和富國的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窮國的市場之中甚至可以說根本不能夠孕育出工業文明。很多窮國至今是在原始文明階段,還沒有進入到農業文明階段。部分窮國雖然已經進入了農業文明階段,但是還沒有出現一個與工業文明相适應的市場——沒有一個有效的交通網絡,在全國内部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大規模市場;沒有一個良好的能源系統,幫助窮國從農業文明階段過渡到工業文明階段;沒有一個良好的通訊基礎設施,幫助窮國利用資訊技術革命的力量來整合本國的經濟資源;沒有上下遊産業鍊和相應的産業政策(包括風險投資)來配合資本流入本國之後的投資;沒有國家力量維持的高度穩定的貨币體系和原材料供應!窮國的市場和富國的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主流西方經濟學大錯特錯的地方!

如果窮國的市場和富國的市場是完全一樣的,那麼資本一定是從資本相對比較充裕的國家,流向資本相對比較稀缺的國家。因為資本相對比較充裕的國家,資本的價格比較低廉,而資本相對比較稀缺的國家,資本價格比較昂貴,是以資本從資本比較充裕的富國,流向資本比較稀缺的窮國,可以獲得更高的資本收益。這個條件要想成立的前提,必須是這些不同的國家市場創造的能力是一樣的,這些不同的國家的市場狀态是一樣的!縱觀全世界的開發中國家,隻有中國是符合這種條件的,隻有中國的市場狀态幾乎和發達國家是一模一樣的。是以發達國家的資本願意流入到中國來投資,而發達國家的資本卻不願意流入非洲去進行投資!因為發達國家有的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基礎設施,中國也有。發達國家有的教育、醫療、科研、上下遊産業鍊四大基礎系統,中國也有。發達國家擁有的匯率比較穩定的貨币,中國也有。發達國家擁有的比較穩定的自然資源、原材料供應,中國也有。發達國家擁有的比較完善的産業政策(包括風險投資)、産業基礎以及上下遊産業鍊配套系統,中國也有。是以中國的市場和發達國家的市場是差不多的,是以資本的确是從資本比較充裕的發達國家流向資本相對比較稀缺的中國。主流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隻在中國和發達國家這一種情況下是适用的,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創造市場的能力至少是不比發達國家差的,中國的市場至少不比發達國家的市場差。甚至在很多時候,中國創造市場的能力,是比發達國家創造市場的能力還要強,中國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供給比發達國家的“市場”這種生産要素的供給更加充裕。而主流西方經濟學的這一個理論,對大部分的國家是不适用的,因為主流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暗含假定——窮國的市場和富國的市場是一樣的,這完全和現實相違背,也是主流西方經濟學大錯特錯的原因!這就是盧卡斯悖論的真正合了解釋。

楊林回答盧卡斯悖論
楊林回答盧卡斯悖論
楊林回答盧卡斯悖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