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安平——中佐饸饹

舌尖上的安平——中佐饸饹

作者 丁一冉

安平縣程油子鄉中佐村的肖進祿(肖永)、趙小慎夫婦制作的饸饹遠近馳名。過去人們吃饸饹,大多是直接将饸饹壓進鍋中煮熟,而肖氏夫婦制作的饸饹則是用軋面機做成的,既不失其鮮,又便于攜帶、出售,更便于存放(冷藏保鮮),是以他們的饸饹在程油子鄉那一帶頗受歡迎。

安平縣人素有粗糧細做之風,據《安平縣志》記載“人們在粗糧細做上巧變花樣,如高粱面摻上榆皮面可以包餃子,還可以做面條、壓饸饹。”

饸饹屬于湯面類的普通農家飯,過去多用高粱面、山藥面、荞麥面等粗糧為原料,制作時将饸饹床子放在鍋台上,摻上榆皮面(有粘性易于饸饹成型不散)和成軟面團,放進饸饹床子(木質或者鐵質家用做饸饹的工具,底下有許多圓眼的漏孔)直接壓入開水鍋内煮熟,配以鹵湯、醋、蒜等食用。安平人稱其做法為“差差樣兒”。差樣兒的粗糧細細做來,家人食用暖心養胃。款待親朋好友,其中之親情友情更勝于饸饹本身的滋味,純樸中展現着安平人熱情好客的善良本色。

舌尖上的安平——中佐饸饹

肖永、趙小慎夫婦做饸饹有十幾年了,每逢鄉村集市他們一大早就起來,忙着軋饸饹、雜面條、面條,将新鮮的面條、饸饹用三馬馱着到處去趕集出售。随着人們回歸自然意識的增強,傳統小吃受到關注。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夫婦倆就琢磨着改進饸饹的制作方法,以順應市場需求。用他們的話說,剛開始也不知道怎麼做,各種面粉的比例更是不知怎麼搭配。倆人邊學邊幹,還請來村中的老人做指導。經過多次試驗,不斷改進,終于試制成功上集市出售。改進傳統工藝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古老的傳統小吃以新的方式登上人們的餐桌,标志着家常食品作為商品走向市場的一個曆史性轉折。

改革開放十幾年,吃了十幾年細糧的人們,對于家鄉的粗糧細做有種特殊的情感,無論從懷舊的角度,還是新鮮的眼光,看到改良後的荞麥饸饹一上市,那種親切的感覺似乎喚回了人們遠去的記憶,一下子吸引了衆多的眼球,饸饹賣得特别快,他們的制作技術也越來越成熟。

舌尖上的安平——中佐饸饹

用軋面機軋饸饹時把荞麥面、山藥面、白面按一定比例拌勻,加上一定量的水,和面要求不能成團,是碎末狀的,用軋面機滾軋成片,如此三四遍,在成型的過程中又添加了饧面的時間,這樣做出來的饸饹軟硬适中,口感最好。撒上玉米糁防止面片粘連,在滾軸上卷好,換刀切條,随之再次撒玉米糁,并抻一抻(使之近似用饸饹床子壓出來的圓條饸饹),盤成團,饸饹條就做好了。

操作時倆人配合,相得益彰,一人看着機器出條并按一定長度把饸饹條揪斷;另一人抻條、盤條,動作要快,不然饸饹條就會粘在一起。

饸饹的吃法類似打鹵面。打鹵沒有一定之規,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茄子、蒜苔、豬肉、羊肉皆可入味,想吃什麼鹵就做什麼鹵不受局限。但是,饸饹好吃,最關鍵的就是打鹵。随着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周圍的飯店也開始要他們做的饸饹條。安平義門飯店的特色主食饸饹面用的就是肖永的饸饹。義門飯店的老闆門永進把這道主食做得味道極佳,用新鮮的豬肉絲、嫩綠的蒜苔、剛出芽的黃豆嘴打好鹵湯,煮熟饸饹把鹵湯澆在上面,色香味十足,我們每次去用餐必定食用一大碗。荞麥含有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其特有的苦荞生物苋酮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夏日來臨,用煮熟的饸饹拌上黃瓜絲等蔬菜加入适合自己口味的調味品既可當涼面也可當作小涼菜食用。

饸饹也被稱之為河漏。元代農學家王祯在《農書·百谷譜集之一·荞麥》一書中說:“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做湯餅,謂之河漏,細稠如粉,亞于麥面,風俗所尚,供為常食。”元代雜劇有“糁子面(荞麥面)河落兒帶蔥韭。”這又出現了河落兒之名。是以《元代社會生活史》一書認為:“從這個詞的各種異寫來看,有可能原來不是漢語詞彙。”而我們這裡大多稱之為“饸啦(音)”。我認為各種異寫皆為方言所緻。由此說明饸饹早在元代就是受人喜愛的小吃。

中佐村是一個有着悠久曆史的古老村莊。《安平地名資料彙編》一書記載:“元朝年間,此地有三佐:東佐、西佐、中佐。”後因洪水泛濫僅剩中佐。“明永樂二年(1404年),蕭馨香奉诏從山西小興州洪洞縣大槐樹村,遷于直隸安邑之艮隅中佐村落戶後,仍稱中佐。”蕭姓俗稱肖。由此推算肖永的祖先來安平定居已有600多年。

舌尖上的安平——中佐饸饹

中佐饸饹是否由肖家的祖先從山西帶來已無從可考,但它确實是經肖永改進後走向市場的。肖永的家庭是一個光榮之家,藝術之家。肖永的爺爺肖協忠是共産黨上司下的抗日組織“武委會”主任,1942年“五一”反掃蕩期間為國捐軀,犧牲時年僅29歲。二爺爺肖德寅是一位平劇藝術家,曾與梅蘭芳大師同台演出,并拍攝平劇電影《生死恨》。

肖德寅受到過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人送“活焦贊”之美譽。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他回家鄉探親,家鄉人便是用饸饹、雜面粥等農家飯招待的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肖永的父親肖甫民在爺爺犧牲後家境貧寒的情況下,早早出去學徒,學做抻面(空心面)。肖永也會做空心面,是跟父親學的,直到結婚後兩年才改用機器軋面,後來又加上了做饸饹、雜面條、挂面等。

中佐饸饹有名,好吃,願肖永的饸饹不受地域限制,更進一步,精裝上市,走向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