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周 謀略家 叔旦

作者:才思靈活的坤

姬旦又名叔旦,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史稱周公。是西周初傑出的政治家。

周公是周武王的母弟。他在武王伐纣的戰争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2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爽說:“我是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對将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結纣王的兒子武庚,并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師東征。經3年的艱苦作戰,終于讨平了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周公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今洛陽)。同時把在戰争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駐兵8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是以滅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婦,以至于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你到殷墟後,首先要求訪那裡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讨教商朝前興後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為法則送給康叔。康叔到殷墟後,牢記周公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建都洛邑後,周公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為了進一步鞏固周朝政權,周公還“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和貴賤等級制。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_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系。周公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系,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

周公攝政6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于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橘之艱難”,不要縱情于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周公退位後,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年老病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不久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