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驕傲!
在《福布斯》最新釋出的2020年度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中,多名華裔脫穎而出,榮登榜單。

其中,年僅23歲的斯坦福大學女博士生林莺(Ann Lin),入圍“科學榜”!
林莺出生在美國紐約皇後區的一個福州移民家庭,中學時跟随家人搬家到長島。
16歲的時候,由于看到林莺沉醉于學校實驗室,科學老師将她推薦參加長島冷泉港癌症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未來合夥人計劃。
這是個什麼樣的實驗室呢?
冷泉港實驗室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名列世界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
這個非盈利的私人科學研究與教育中心,主要研究對象包括癌症、神經生物學、植物遺傳學、基因組學等等,迄今在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8位諾貝爾獎得主!
要進入這樣的實驗室,當然難度堪比登天。
冷泉港實驗室的未來合夥人計劃,每年隻開放三個名額,必須由學校送出申請,申請人不但需要成績優異,還需通過面試考核。
但是,正是因為進入了冷泉實驗室,林莺得以在更專業的實驗環境中,挑選和鑽研自己有興趣的課題。
照片來自林莺的臉書
在進入實驗室的那一年,林莺也報考了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科學榮譽項目(Science Honors Program)。
這個僅開放給十至12年級學生的項目,隻有成績進入前10%的學生才能入選,也是培養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
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如此成就。從此,林莺踏上了她的醫學研究之路。
更令人震驚的是,林莺此次入圍福布斯精英榜的論文,竟然基于她19歲那年的一次實驗。
當時林莺在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種癌症靶向藥,并未起到應有作用。
雖然林莺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持懷疑态度,但是她的導師,同樣也是福布斯入圍論文的團隊成員Jason Sheltzer力挺她繼續鑽研,又花了三年的時間去研究不同的癌症靶向藥。
終于,今年9月11日,林莺和她的團隊在醫院研究期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論文,一種原被認為促進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增長的蛋白質,其實并不會使惡性良性腫瘤惡化,是以對抗這種蛋白質的靶向藥即使奏效也是湊巧,對病人的治療情況起不到總體的進步作用。
這一結果如同晴天霹靂,推翻了近180篇來自頂級醫學院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也令林莺一舉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其實放眼望去,精英榜中不乏諸多華裔青年才俊的身影。
例如,與林莺一樣入圍科學榜的29歲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研究員Sharon Li,主攻電腦和人工智能領域;入圍社會企業榜的29歲華裔青年Tiffany Pang,在矽谷成立Outreach Grid機構,為無家可歸的人群提供住房幫助。
《福布斯》的30歲以下精英榜共有20個種類,包括金融、教育、音樂、科學、體育等。榜單中年齡最小的精英往往隻有18、9歲,而像林莺這樣年僅23歲就取得驚人成就的青年,也十分少見。
這些年輕人用自己的努力和踏實的研究結果,再一次向世界證明,著作數量不是權威,年齡資曆不是權威,美麗耀眼的光環和頭銜更不是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