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盧成漢
通訊員 徐輝 舒苗
它的長相與蒼蠅類似,喜食動物糞便、餐廚垃圾等有機廢棄物,但卻是一種益蟲——它就是經過專家馴化的“武漢水虻”。通過它的小小身體,轉化成高蛋白飼料和有機肥料。
7月9日至11日,在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召開的第三屆水虻與微生物研究與應用國際研讨會上,武漢華農喻子牛教授團隊與源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經過6年多的産研對接,成功實作立體自動化養殖“武漢水虻”,目前已建成2個機械化立體養殖水虻基地,日處理餐廚垃圾260餘噸,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
7月10日,極目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鹹甯嘉魚“武漢水虻”自動化養殖基地,見證了武漢廚餘垃圾處置的革命性方法,以及現場高蛋白飼料及肥料轉化的全過程。

水虻成蟲
釣魚釣出的“武漢水虻”
提起“武漢水虻”,業界遙指今年81歲高齡的華中農業大學喻子牛教授。
喻教授主要研究微生物農藥,為了研究,他養殖了棉冥蟲、小菜蛾等20多種有害昆蟲。2004年7月,他出國參加學術活動,在偶然的機會下,國外當教授的兒子告訴他,有一種益蟲叫水虻,可以轉化雞糞、豬糞等有機廢棄物,效果很好。
喻子牛教授動了心,前往實地進行了考察,并将若幹蟲卵帶回國,準備自己孵化養殖。到這個時候,喻教授才知道,全球有3600種水虻,而中國有360種。
起初由于沒有經驗,他先後孵化兩批都沒有成功。喻教授的兒子第三次給他寄回了蟲卵,吸取前兩次沒有掌握好溫度與濕度的經驗,這次他成功進行了孵化,由此慢慢掌握了水虻的生長習性。
一次,喻教授的學生邀請他到東西湖垂釣,在裝蚯蚓的盒子裡,他發現了土裡有水虻的幼蟲及蛹。這一發現,讓他十分興奮。
他将幼蟲采集下來,小心翼翼拿回實驗室,進行了馴化。他發現,馴化後的這批水虻食量大,轉化快,可以消化大量的糞便及餐廚垃圾。“40克到60克卵孵化成幼蟲後,7天時間左右,就可以轉化1噸雞糞。”
“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水虻品種了,我取名叫武漢水虻。”說起這段有趣的經曆,喻教授臉上不時洋溢起笑容。
“武漢水虻”實作自動化養殖
7月10日,在嘉魚縣生活垃圾填埋廠附近,一棟現代化的廠房格外顯眼,這裡是源創環境科技公司的第二個“武漢水虻”自動化工廠養殖試驗基地。
水虻養殖垛
三伏天頭一日,猶如三溫暖天。而在基地透明的養殖區内,溫度與濕度十分适宜,全靠自動設施調節。透過玻璃廠房,隻見成垛的養殖槽猶如高低床。此時,廚餘垃圾經過油水分離設施篩分後,形成料漿,通過傳動帶緩緩輸送到養殖槽内,長得白白胖胖的“武漢水虻”,歡快地“吃”了起來。
“這裡總共有70垛,每天有10垛白白胖胖水虻幼蟲出槽。”源創環境科技公司黑水虻事業部負責人張帆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别看水虻個頭僅2厘米左右,它可能吃了。60噸廚餘垃圾油水分離後的料漿約20噸,産出4噸水虻幼蟲和6噸蟲沙肥料。
而在江夏區長山口養殖基地,小小的“武漢水虻”一天的食量是50噸料漿(200噸廚餘垃圾油水分離後的物質),每天産出10噸水虻幼蟲和15噸蟲沙肥料。兩個基地,一天能消耗260噸廚餘垃圾,産出14噸昆蟲蛋白和21噸有機肥料。
水虻幹蟲
“而白白胖胖的幼蟲是高蛋白質的,可供小龍蝦、魚類等水産品和畜牧養殖。如果将幼蟲烘幹,則是醫藥保健等領域的高端原料。”武漢環投集團董事長杜平說,“武漢水虻”自動化養殖前景可期。
水虻将迎戰千噸濕垃圾
武漢每天産生生活垃圾1.2萬噸,其中2000多噸為餐廚垃圾及廚餘垃圾在内的濕垃圾。眼下,武漢采取的處理方式是4個專業處理廠與焚燒協同。而這種實體處理方式,處理的同時消耗了大量能源。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用自然與模拟自然的方法,來處理濕垃圾,達到成本低,效果好?武漢環投集團及旗下的源創環境科技公司一直在苦苦尋找良方。
2004年喻教授成功馴化的“武漢水虻”,掀起了一股水虻養殖熱潮,全國一下子冒出幾萬個小廠。武漢環投集團也十分關注,雙方接觸後,達成了産研合作意向。
2006年,源創環境科技成功研制了全自動智能養殖設施,進而讓風險較大,成本較高的作坊式養殖,實作了工廠化養殖。目前,在武漢與嘉魚縣各建有一個試驗基地,機械化養殖水虻均已成功。
“我們在實踐中,摸索了一套套成功的操作方法,獲得30多項國家專利。”杜平說,工廠化養殖“武漢水虻”,處理廚餘垃圾效率高而且環保,實作“零排放”,收益穩定。
武漢市正在建設循環經濟産業園,按規劃每天将處理千噸濕垃圾,這個項目由武漢環投集團進行建設營運。張帆說,該項目也将啟用“武漢水虻”來處理濕垃圾。
“白胖子”帶來可觀收益
張帆是“武漢水虻”兩個養殖研制基地的負責人,他說,黑水虻是一種腐生性昆蟲,幼蟲在成長過程中通常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它們能夠将人類産生的部分垃圾高效地轉化為自身的蛋白質,可廣泛應用在養殖、種植領域或醫藥保健行業。
他介紹,該公司研制的全自動“智虻”裝置,以20噸料漿為一個單元,水虻每天可“吃”掉濕垃圾60噸,不僅實作“零排放”,還可以産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張帆算了一筆賬,一個生産單元,可養殖出白白胖胖的4噸鮮虻蟲和6噸有機肥,可以用來喂養小龍蝦、烏龜和魚等水産品,也可作為雞鴨禽類的高蛋白飼料等。市場價每噸3000元,有機肥每噸也可以賣400多元。一個養殖單元每天的毛收入達到1.4萬多元,純利潤在20%-30%之間。如果将鮮蟲烘幹,一個生産單元每天可産幹蟲1.6噸,出口到國際市場,每噸可賣到1.2萬左右,毛收入達到1.9萬元。
喻子牛教授則給記者算了一筆更大的賬,全國有牲畜和家禽糞便38億噸,如果用水虻來處理其中的10%,所産生的蛋白質總量,相當于可替代6000萬噸大豆的進口。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